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技术在法海寺壁画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边鹏 周颀媛 李佳慧 《中国包装》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以法海寺镇寺之宝——明代壁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文创创新的形式对文物进行延续和传播。分解法海寺文化基因并重新组合,挖掘法海寺相关元素,使法海寺壁画二维画面通过AR现实增强技术实现三维立体转换,模拟再现壁画创作过程。以法... 以法海寺镇寺之宝——明代壁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文创创新的形式对文物进行延续和传播。分解法海寺文化基因并重新组合,挖掘法海寺相关元素,使法海寺壁画二维画面通过AR现实增强技术实现三维立体转换,模拟再现壁画创作过程。以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色彩和技法为原始素材,壁画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通过AR交互式卡牌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法海寺的壁画的创作技法进行传播和科普。以本次研究为基础,探索互动文创发展之路,结合现代科技,打破传统文创产品框架,推动互动文创设计的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文创设计 交互型文创 AR增强现实技术
下载PDF
西城区法源寺文保区的保护与更新——烂缦胡同景观提升与院落改造
2
作者 吴奇兵 陈庆红 +2 位作者 杨娜 刘红征 方天净 《城市设计》 2024年第3期16-19,共4页
本文探讨了西城区法源寺文保区的保护更新项目,特别关注烂缦胡同的景观提升与试点院落改造。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实施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筑腾退、业态转型等措施,旨在提升... 本文探讨了西城区法源寺文保区的保护更新项目,特别关注烂缦胡同的景观提升与试点院落改造。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实施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筑腾退、业态转型等措施,旨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项目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了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动市政改造,精心设计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盘活腾退空间,实现低效楼宇升级改造,科学组织交通,引入城市大脑实现管理智能化,并推动社区营造长效化,打造品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平房院落更新 文保区 景观提升 试点院落改造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展示的创新实践——石景山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
3
作者 李旭明 张皓 +2 位作者 聂瑛 吴昊鹏 徐小茹 《城市设计》 2024年第3期64-67,共4页
石景山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项目旨在保护和展示拥有500余年历史的法海寺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而闻名,被誉为明代壁画的巅峰之作。由于壁画需要在避光条件下保存,因此其展示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团队... 石景山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项目旨在保护和展示拥有500余年历史的法海寺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而闻名,被誉为明代壁画的巅峰之作。由于壁画需要在避光条件下保存,因此其展示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团队将原西山翠林茶社改造为艺术馆,采用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展览技术,突破传统展示的局限,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壁画解读。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的运营不仅提升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品质,还促进了文化交流,成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重要文化地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研究——以北京法源寺街区为例
4
作者 何坚白 《商展经济》 2024年第10期36-39,共4页
本文研究发现: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北京的传统旅游街区,但却是北京小众旅游地的后起之秀;法源寺街区拥有法源寺、会馆、胡同与四合院等旅游文化资源,周边还有牛街、陶然亭等旅游景点;法源寺街区可以整合街区内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推... 本文研究发现: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是北京的传统旅游街区,但却是北京小众旅游地的后起之秀;法源寺街区拥有法源寺、会馆、胡同与四合院等旅游文化资源,周边还有牛街、陶然亭等旅游景点;法源寺街区可以整合街区内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推出法源寺——牛街清真寺宗教文化之旅、胡同——会馆文化深度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凸显自身文化特色;法源寺街区还需加强旅游协作,各主体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街区旅游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协作 文旅融合 旅游经济 会馆文化
下载PDF
法海寺壁画空间形式表现研究——以三大士图为例
5
作者 黄瑾如 《河北画报》 2024年第10期69-71,共3页
本文以法海寺三大士壁画为主线,研究主要围绕着法海寺壁画在空间构图表达上的变异,联系同题材绘画的形制异同,探寻背后生成的原因。从绘画形式角度探讨了法海寺三大士的画内空间,从而提出其构图布局规律及其造型上的空间结构特征,相应... 本文以法海寺三大士壁画为主线,研究主要围绕着法海寺壁画在空间构图表达上的变异,联系同题材绘画的形制异同,探寻背后生成的原因。从绘画形式角度探讨了法海寺三大士的画内空间,从而提出其构图布局规律及其造型上的空间结构特征,相应出现的用线用色的规律。梳理佛教绘画空间表现大致脉络,详细考证了同期宫廷寺观卷轴、壁画的空间形式表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壁画 水陆画 空间表现
下载PDF
法海寺大雄宝殿壁画云纹研究
6
作者 李昱彤 《湛江文学》 2024年第5期0065-0067,0182,共4页
1988年,法海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研究价值都相当高。而这些价值又典型体现在其壁画上。对此,文章对法海寺保存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明代壁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 1988年,法海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研究价值都相当高。而这些价值又典型体现在其壁画上。对此,文章对法海寺保存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明代壁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壁画 大雄宝殿壁画 云纹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的北京法海寺壁画
7
作者 赵希岗 李叶子 宋程远 《中国美术》 2023年第2期83-86,共4页
一、总体空间中的意境营造(一)无形的空间视角法海寺大雄宝殿的长方体室内空间有三面皆环绕壁画,顶部藻井雕梁画栋,塑像法相庄严,一派天国情境,参观时沉浸感极强。寺内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因保存完好而广受关注,不过它们与藻井、塑像和... 一、总体空间中的意境营造(一)无形的空间视角法海寺大雄宝殿的长方体室内空间有三面皆环绕壁画,顶部藻井雕梁画栋,塑像法相庄严,一派天国情境,参观时沉浸感极强。寺内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因保存完好而广受关注,不过它们与藻井、塑像和行走流线之间的关系则往往被忽略。笔者认为,从空间视角下观望法海寺壁画,其实更能体现出壁画设计者的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雄宝殿 意境营造 沉浸感 室内空间 空间视角 藻井 塑像
下载PDF
长子县法兴寺沿革若干问题辨析——以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孙文艳 《兰台内外》 2023年第28期61-63,共3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县法兴寺,从创建到唐宋时期的沿革兴废仍存疑问。通过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收录的现存于长子县法兴寺的23件碑碣题刻的考察,一些主要时间节点得以明晰。法兴寺肇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该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县法兴寺,从创建到唐宋时期的沿革兴废仍存疑问。通过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收录的现存于长子县法兴寺的23件碑碣题刻的考察,一些主要时间节点得以明晰。法兴寺肇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该寺虽地处北魏,但可能是由后凉东来僧人创建,故而出现了这种地处北魏国土却用后凉年号的情况。唐代舍利塔的修筑时间是李元懿赴任潞州之时,在贞观十年(636)至永徽四年(653)之间。唐初称智乘寺,高宗上元元年(674)更名为广德寺。北宋更名为法兴寺的时间并非治平年间(1064—1067),而是在咸平二年(999)或之前。圆觉殿初建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宋元丰四年(1081)和五年(1082)重建,殿内的塑像则分两年完成,即北宋政和元年(1111)和政和二年(1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革 碑刻
下载PDF
法海寺大雄宝殿藻井图案的艺术特色及其应用策略
9
作者 宗世英 刘莹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3年第9期207-209,共3页
藻井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藻井图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法海寺大雄宝殿内3个造型相同的藻井,堪称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采取了外方、内圆、中八卦的设计形式,... 藻井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藻井图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法海寺大雄宝殿内3个造型相同的藻井,堪称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采取了外方、内圆、中八卦的设计形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文章对法海寺大雄宝殿藻井艺术的特色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藻井纹样的艺术象征和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融合和创造性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井图案 大雄宝殿 现代设计
下载PDF
新津观音寺与北京法海寺壁画之对比研究
10
作者 马芳 《河北画报》 2023年第12期22-24,共3页
新津观音寺素有“蜀中小敦煌”之美誉,北京法海寺壁画为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之作,两处壁画画工精湛、设色富丽,同属于传统工笔重彩且年代相近,在题材、技法、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构图、色彩与颜料的选择上又各具特色。二者一南一北,... 新津观音寺素有“蜀中小敦煌”之美誉,北京法海寺壁画为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之作,两处壁画画工精湛、设色富丽,同属于传统工笔重彩且年代相近,在题材、技法、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构图、色彩与颜料的选择上又各具特色。二者一南一北,虽历经五百余年岁月沧桑,依然色彩艳丽光华璀璨,犹如中华艺术之林的南北双姝,两两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津观音 北京 壁画 工笔重彩
下载PDF
话剧《北京法源寺》中晚清服饰的现实意义
11
作者 李一行 《西部皮革》 2023年第14期142-144,共3页
话剧是一门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学等的综合艺术。田沁鑫是中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其舞美设计富含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这一点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晚清服饰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话剧《北京法源寺》主要人物的... 话剧是一门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学等的综合艺术。田沁鑫是中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其舞美设计富含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这一点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晚清服饰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话剧《北京法源寺》主要人物的服饰设计,探究话剧中人物服饰的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剧中人物的服饰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正寓意着清朝末年的时代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服 晚清服饰 历史话剧 《北京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北京法源寺》编创视角下的民族自觉性
12
作者 牛俊玲 《剧影月报》 2023年第4期43-45,共3页
20世纪以来,话剧经道日本传入中国这百年间,经历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了中国话剧独具一格的发展历程。回眸历史的长河,从“五四”时期,就有关于“新剧”“旧剧”问题的讨论;到20世纪50年代焦菊隐导演在北京人艺进行了大... 20世纪以来,话剧经道日本传入中国这百年间,经历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造就了中国话剧独具一格的发展历程。回眸历史的长河,从“五四”时期,就有关于“新剧”“旧剧”问题的讨论;到20世纪50年代焦菊隐导演在北京人艺进行了大量民族化的舞台探索,再到80年代“戏剧观”大讨论后,黄佐临导演用《中国梦》对他的“写意戏剧观”进行了生动的实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百年话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话剧民族化的奋进史。时至今日,民族话剧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学界对于“话剧民族化”的讨论也仍在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艺 话剧民族化 焦菊隐 黄佐临 戏剧观 《北京 本土文化
下载PDF
千载京华萃法源
13
作者 王慧颖 《前线》 2024年第5期94-96,共3页
宣南文化是古都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封蓟城以降,汉唐之幽州、辽设之南京、金建之中都,治所皆在斯域;至有清一代,更是引领学风、主导潮流,开近代改革之先河。戴逸先生在《宣南文化小议》一文中,曾评价宣南地区“诚集京... 宣南文化是古都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封蓟城以降,汉唐之幽州、辽设之南京、金建之中都,治所皆在斯域;至有清一代,更是引领学风、主导潮流,开近代改革之先河。戴逸先生在《宣南文化小议》一文中,曾评价宣南地区“诚集京师文化之精华”;除此之外,学术界对宣南文化在北京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多有北京文化的源头和缩影等提法。若说古都文化是北京文化的根脉与底色,那么宣南文化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一脉。其中,坐落于宣南菜市口的法源寺,素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之称,堪称宣南文化渊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南文化 古都文化 中国史 古都北京 菜市口 悠久历史文化 主导潮流
下载PDF
《通法寺地产碑》为辽碑说辨误
14
作者 苗润博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2,共2页
近年出版的《辽代石刻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一书于"补编"部分收录碑刻一方,名曰"通法寺地产碑",是以其为辽碑1。检该书所收录文,并无关于此碑勒石年代的明确信息,编者亦未说明收入原因,似其为辽碑属不证自明之事。更有学者... 近年出版的《辽代石刻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一书于"补编"部分收录碑刻一方,名曰"通法寺地产碑",是以其为辽碑1。检该书所收录文,并无关于此碑勒石年代的明确信息,编者亦未说明收入原因,似其为辽碑属不证自明之事。更有学者以此为据,将是碑作为辽代寺田地契的范本,进而讨论辽代寺院经济等相关问题2。可见"辽碑说"在辽史学界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而笔者翻检相关史料后发现,上述观点存在极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寺 辽代 石刻文 院经济 辨误 勒石 懿州 明之 邢澍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亚丽 覃京燕 +1 位作者 林海斌 邓芳亚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9-44,共6页
目的以物质文化遗产明代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与色彩为原始素材,研究以文化遗产内容为设计对象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旨在形成特定文化遗产向产品设计转换的方式探索。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方向的主题性构建与分化,对原始图案与色彩的... 目的以物质文化遗产明代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与色彩为原始素材,研究以文化遗产内容为设计对象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旨在形成特定文化遗产向产品设计转换的方式探索。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方向的主题性构建与分化,对原始图案与色彩的转换设计,分析研究壁画这种特定文化遗产的绘画特征(如应物象形的图案类型、随类赋彩的色彩特征等)向文创产品的创新转换中的方式、方法变化。结果结合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了壁画图案、色彩的主题构建可能性与多元性应用,以期为此类文化遗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立实践样本与方法积累。结论本研究对将中国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产业及文创产品设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丝巾 文化遗产 壁画 随类赋彩
下载PDF
“艺术技术学”视域下法海寺壁画材料技艺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方 张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66,I0011,共10页
“艺术技术学”视域下的法海寺材料技艺研究区别于以往的单线性研究,将作为绘画本体的材料技艺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来探讨绘画材料技艺、学科建设与情景体验空间构建的关系,进一步阐释如何通过艺术教育装备提升、课程研发和人... “艺术技术学”视域下的法海寺材料技艺研究区别于以往的单线性研究,将作为绘画本体的材料技艺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来探讨绘画材料技艺、学科建设与情景体验空间构建的关系,进一步阐释如何通过艺术教育装备提升、课程研发和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文旅研学产业对接,并为“德智体美劳”“教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以及孵化“产教融合”基地而打造模式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艺术技术学 材料技艺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藏传佛教艺术因素探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丽平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9-77,143-144,共11页
文章以位于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的10铺壁画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寺内现存之《敕赐法海禅寺碑记》《法海禅寺记》两通石碑碑文以及相关藏、汉文史料,着重分析了壁画中的藏传佛教艺术因素,同时对其风格渊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雄宝殿 壁画 藏传佛教艺术 宦官 藏僧
下载PDF
法兴寺的建筑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向东 王峰 《文物世界》 2010年第4期40-41,53,共3页
一、法兴寺的历史沿革及概况 法兴寺原址位于长子县城东南的慈林山上。1984年至1993年春,因慈林山煤矿采掘面塌陷,造成寺院下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寺由慈林山搬迁至其西侧对面的翠云山,即长子县崔庄村北山坡之上。搬迁后的法兴寺,... 一、法兴寺的历史沿革及概况 法兴寺原址位于长子县城东南的慈林山上。1984年至1993年春,因慈林山煤矿采掘面塌陷,造成寺院下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寺由慈林山搬迁至其西侧对面的翠云山,即长子县崔庄村北山坡之上。搬迁后的法兴寺,仍复原貌,没有改变原有的布局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局特征 建筑空间 国家文物局 长子县 搬迁
下载PDF
甘肃省西和县法镜寺石窟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百岁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67,共14页
法镜寺石窟是陇南市境内开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窟之一。现存24个窟、可见造像(含残骸)19身,清康熙、雍正年间碑3通。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晚期,其开凿与古代少数民族活动有某种联系,或与仇池国有关。法镜寺自古佛教活动兴盛,石窟所在的... 法镜寺石窟是陇南市境内开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窟之一。现存24个窟、可见造像(含残骸)19身,清康熙、雍正年间碑3通。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晚期,其开凿与古代少数民族活动有某种联系,或与仇池国有关。法镜寺自古佛教活动兴盛,石窟所在的石堡乡"五台山"之名当是在崇拜文殊菩萨、渴求巡礼五台山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法镜寺的中心柱窟则体现出佛教石窟艺术由印度风格向中国风格的转变、石窟开凿的大体年代,北方丝绸之路和陇蜀祁山古道对于佛教及其石窟艺术传播的重要性。法镜寺石窟保护现状堪忧,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修复、保护、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始凿年代 仇池国 佛教信仰 中心柱窟
下载PDF
法渊寺与明代番经厂杂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楠 《中国藏学》 CSSCI 200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本文由内容相关联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证法渊寺问题,以信实可靠之汉藏文文献证实所谓明代法渊寺实际建于清乾隆年间。而在明代,法渊寺及其毗邻嵩祝寺和智珠寺实为番汉经厂之所在。由此得出结论,明宣德年间第二次入朝的格鲁派高僧... 本文由内容相关联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证法渊寺问题,以信实可靠之汉藏文文献证实所谓明代法渊寺实际建于清乾隆年间。而在明代,法渊寺及其毗邻嵩祝寺和智珠寺实为番汉经厂之所在。由此得出结论,明宣德年间第二次入朝的格鲁派高僧释迦也失驻锡之地不可能是法渊寺,从而纠正国内外有关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谬见。第二部分深入探究番经厂的历史沿革及其职司功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番经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