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景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1928年之后,作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主要决策者和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全力支持中央银行的成立运作及钞票的发行流通,支持对于普通商业银行的准入和货币发行进行监管。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之后,蒋介石主张加强管理和银行统一货币发行,在193... 1928年之后,作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主要决策者和最高军事长官,蒋介石全力支持中央银行的成立运作及钞票的发行流通,支持对于普通商业银行的准入和货币发行进行监管。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之后,蒋介石主张加强管理和银行统一货币发行,在1934年的白银风潮之前,与孔祥熙规划币制的统一和金融整理。1935年1月,蒋介石经与孔祥熙等密商,确定要实施"统一币制"。1935年3月底,对中交两行实施增资改组之后,蒋介石非常关注时局发展对货币金融领域可能带来的冲击,屡次催促加快实施币制改革。1935年11月法币实施后,蒋介石直接出面令饬地方军政当局遵守与配合,同时注意协调中央行政部门与地方军政当局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求得基本平衡。蒋介石对于政府中主持财政金融行政事务的主官基本上是信任并且支持的。蒋介石对于法币政策的及时颁行和取得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法币政策 国民政府 金融史
下载PDF
1935年国民党政府改行法币政策原因辨析
2
作者 张术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17-23,共7页
这次币制改革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美国“白银政策”给中国造成金融经济危机,内因是由于长期发动内战,庞大的军政开支带来巨大财政赤字,财政经济陷入危机。国民党政府就是为摆脱这种双重危机而改行法币政策的。
关键词 法币政策 币制改革
下载PDF
再评1935年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3
作者 王荣林 赵丽琴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51-52,共2页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在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可行的金融改革措施。它的实行,对此后国民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全民族持久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1935年 国民政府 法币政策 金融货币 金融改革 国民经济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货币政策:法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4
作者 马长林 《中国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4-85,共2页
法币政策出台 1935年10月,在废两改元实施了两年六个月之时,金融市场上谣言纷起,传说中国货币币值将贬值35%,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将停止兑现等。流言不胫而走,金融市场上一片恐慌,投机之风盛行,标金价格飞涨... 法币政策出台 1935年10月,在废两改元实施了两年六个月之时,金融市场上谣言纷起,传说中国货币币值将贬值35%,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将停止兑现等。流言不胫而走,金融市场上一片恐慌,投机之风盛行,标金价格飞涨,10月1日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为886.1元和879.2元,10日分别涨到920.8元和908.8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币政策 货币政策 民国时期 金融市场 废两改元 中国货币 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
原文传递
1935年法币政策在天津的实施
5
作者 申艳广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38,72,共6页
从1935年11月开始,围绕法币政策在天津的实施,天津各方力量对法币政策的相关规定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本文拟以与法币政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天津金融业为中心,考察法币政策在天津的实施过程,评析抗战前夕天津金融的多样业态、华北特殊... 从1935年11月开始,围绕法币政策在天津的实施,天津各方力量对法币政策的相关规定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本文拟以与法币政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天津金融业为中心,考察法币政策在天津的实施过程,评析抗战前夕天津金融的多样业态、华北特殊化、南京与华北地方之间的微妙关系等因素,对国民政府推进金融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币政策 天津 金融界
原文传递
国民党政府1935年法币政策新论
6
作者 尉亚春 《新疆钱币》 2010年第4期25-30,共6页
对于国民党政府1935年法币政策,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模棱两可者均有。本文试从新的角度做些探讨,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国民党政府 法币政策 全盘否定
原文传递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 法币政策的功与过
7
作者 杨晓时 《钱币博览》 2005年第4期28-29,共2页
1914年时,北洋政府曾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币制,并铸造了总重为七钱二分的壹圆银币为国币。由于袁世凯复辟称帝,《国币条例》未能很好贯彻.
关键词 1935年 国民政府 法币政策 流通体制 文物考古 面值
原文传递
论中国的法币改革 被引量:3
8
作者 尹全洲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34-39,共6页
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 ,诱发了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甚至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 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 ,诱发了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甚至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消除了通货紧缩 ,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法币改革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反通货紧缩以及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币 改革 白银政策 通货紧缩 货币史 法币政策 经验借鉴
下载PDF
浅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被引量:3
9
作者 庄梦兰 《贵州文史丛刊》 2003年第4期46-47,共2页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 ,它是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中国货币的真正统一 ;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经济作用巨大 ,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货币制度 法币政策 金融资本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租形态转化的原因
10
作者 张远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实物地租由来已久。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本应向货币地租转变,但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物地租却成为最主要的地租形态。这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的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也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有关。
关键词 实物地租 法币政策 公债
下载PDF
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姗 《黑龙江史志》 2011年第2期52-54,共3页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第一次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第二次是以管理通货制度取代了银元本位制,建立了法币体系,实现了中国币制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的这两次币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第一次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第二次是以管理通货制度取代了银元本位制,建立了法币体系,实现了中国币制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的这两次币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发展,对实现中国金融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促使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有很多,有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的内部原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法案 废两改元 日本侵华 法币政策
下载PDF
民国“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
12
作者 马振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2-56,共5页
废两改元从1917年正式提出,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准备,到1933年完成,使中国币制摆脱了古代秤量货币形态,银币单位也由多元变为一元制。改革后虽维持时间不长,但它是进一步实现货币统一的法币政策的必要步骤。
关键词 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民国 货币形态 法币政策 货币统一 一元制
下载PDF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3
作者 高德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74-79,共6页
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币制改革。对于这次币制改革,多年来人们一直是全盘否定的。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重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但仍有很大分歧。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 国民党政府 币制改革 历史作用 法币政策 近代历史 全盘否定
下载PDF
抗战一年来我国战时金融之设施 (1947年)重庆市档案馆
14
《档案史料与研究》 2001年第2期34-36,共3页
该史料大致介绍了抗战头一年我国的金融措施及其效果,对于研究抗战时期的经济、金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予公布。作者不详。
关键词 中国 金融发展 法币政策 外汇请求 地方金融机构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Unrealized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for Accounting and Taxa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Georgiana Gabriela Toader Mihaela Dumitrana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2年第4期472-479,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is intended to be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Romanian legal provision in what concerns the impact of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 a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comp... The present study is intended to be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Romanian legal provision in what concerns the impact of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 a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companies. In Romanian legislation, the issue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is treated at a general level: these are recognized as a profit and loss item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y are included in the taxable base when booked in the accounting. Our legislation does not provide for specific treatments depending on the 'realization momenf' of these differences or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s for recognizing a gain/loss from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For the unrealized exchange difference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rules on monthly assessment of foreign currency monetary items, there is not a specific event or transaction to determine income or expenditure. This monthly review depending on the National Bank of Romania [BNR] foreign exchange rate valid on the last day of the month aims to bring closer to reality the financial position of an entity. The exchange rate is a monetary policy item set by the central bank and may b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monetary policy of the BNR; inflation target objectives and rate of exchange stabilization or reduction efforts, as is the case of BNR in the last years to fulfill EU criteria for adoption of the EURO; periodical influences of speculative capitals on the exchange rate level; economic status and especially exports and imports. However, a taxpayer should not be charged unless there is evidence of the "economic enrichment" thereof. However, this enrichment, seen as a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the company, depends on 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is seen: the owner of the company or the tax authorities. The exchange differences impact also the value of the owners' equity for which a minimum level is requested under the commercial company law. In case of negative values, this triggers various risks at the level of the continuity principle or even endangers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pa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profit allocation accrual principle economic enrichment realized income/profit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货币政策:金圆券发行和币制改革的失败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长林 《中国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4-85,共2页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后,法币的发行量虽逐年增加,但尚有节制,1935年年底,法币的发行额是八亿六千万元,1937年年底为十六亿四千万元,1938年年底为二十三亿一千万元。抗战中期,由于工商业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相继沦陷,...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后,法币的发行量虽逐年增加,但尚有节制,1935年年底,法币的发行额是八亿六千万元,1937年年底为十六亿四千万元,1938年年底为二十三亿一千万元。抗战中期,由于工商业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相继沦陷,赋税收入大为减少,而财政支出,特别是军费支出大幅度上升,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国民政府财政出现巨额赤字,1940年为四十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行量 币制改革 货币政策 民国时期 金圆券 失败 法币政策 国民政府
原文传递
法币和金圆券之我见
17
作者 张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年第10X期11-11,共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6页'历史纵横':'1937年,100元钞票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金圆券形同废纸,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第128页有一个《1937-1949年法币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6页'历史纵横':'1937年,100元钞票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金圆券形同废纸,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第128页有一个《1937-1949年法币购买力比较表》,最后一栏竟然列到1949年5月。但在1948年8月20日以后,中华民国币制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用金圆券取代了法币,所以我认为上述表述值得商榷。我参考有关权威书籍,对这两种货币来龙去脉加以简要阐述。1935年1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购买力 高中历史 发行总额 法币政策 之我见
原文传递
管窥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折合黄金之牌价
18
作者 贾雁民 张煜 《钱币博览》 2012年第2期19-26,共8页
民国34年(即1945年)是八年抗战的最后一个年头。 自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以来,随着抗战爆发,加之政府官员的贪污敛财,导致财政经费日不敷出,法币只得不断加印而导致持续贬值。1945年法币的发行额由1月份的2028亿元... 民国34年(即1945年)是八年抗战的最后一个年头。 自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以来,随着抗战爆发,加之政府官员的贪污敛财,导致财政经费日不敷出,法币只得不断加印而导致持续贬值。1945年法币的发行额由1月份的2028亿元,至5月份已突破3千亿元,达到3364亿元,以后每月大致以增加1千亿元的数额在增发:7月份4623亿元,8月份556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币政策 国民政府 牌价 黄金 八年抗战 政府官员 财政经费 发行额
原文传递
中国实业银行国币券改作交通银行法币券
19
作者 杨晓时 《钱币博览》 2007年第3期20-21,共2页
1935年11月3日,民国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施行法币政策的布告,宣布从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注:后在1936年1月20日,财政部公布.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与法币同样行使)。除上述银行外,曾经财... 1935年11月3日,民国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施行法币政策的布告,宣布从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注:后在1936年1月20日,财政部公布.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与法币同样行使)。除上述银行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准其照常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银行 法币政策 中国实业 行国 财政部 民国政府 农民银行 钞票
原文传递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中国货币经济的冲击——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的现代转型、失败及其遗产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子衡 《金融评论》 2012年第4期30-45,123,共16页
本文从货币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了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现代转型的历史主线,揭示出大萧条的外部冲击是导致中国转型由渐进到激进的主因,并最终诱发了中国货币经济的总溃败。分析指出,外部冲击下的白银经济向纸币经济的急进的现代转型... 本文从货币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了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现代转型的历史主线,揭示出大萧条的外部冲击是导致中国转型由渐进到激进的主因,并最终诱发了中国货币经济的总溃败。分析指出,外部冲击下的白银经济向纸币经济的急进的现代转型及其最终的全面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与方向,为政府部门全面掌控经济资源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萧条 法币政策 恶性通货膨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