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面向未来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华东政法大学书院制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及其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叶青 《法学教育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4-26,共13页
"十三五"以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华东政法大学启动了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重大举措。构建了以办学定位为核心的理念体系;以学生为中心... "十三五"以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华东政法大学启动了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重大举措。构建了以办学定位为核心的理念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知识、能力、价值、智慧相结合的素质体系;支撑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通识课程体系;全员参与的书院综合育人体系等。通过整体设计,把握通识教育质量;融通专业教育,体校通识教育效用;多元拓展资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成长环境等措施,培养德法兼修的中国法治事业接班人,致力于将华政打造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书院制教育改革 华东政法大学
下载PDF
“3321”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2
作者 包玉华 颜士鹏 侯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4-37,共4页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体系
下载PDF
“应用法学”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水兰 《科教导刊》 2014年第8期39-40,共2页
法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是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当代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分析,从"应用法学"视角提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并论述了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应用法学 法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
下载PDF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126-129,共4页
全面依法治国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但国家宏观政策形势的改变并没有对法律人才在就业问题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法律人才供需关系不协调的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该文通过调研及论证分... 全面依法治国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但国家宏观政策形势的改变并没有对法律人才在就业问题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法律人才供需关系不协调的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该文通过调研及论证分析,为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下载PDF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执业技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 浙江工商大学 执业技能 法律 法学院 2009年 国家级
下载PDF
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6
作者 董亚娟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基层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基层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公平正义、捍卫公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着力培育出高素质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 基层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基层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公平正义、捍卫公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着力培育出高素质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需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和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法律服务 实践途径 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实践 公平正义 创新培养模式 公民权益 法治建设
下载PDF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姜军 张海森 +2 位作者 马耀文 袁茜 闫莹 《商展经济》 2024年第3期139-143,共5页
本文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总结了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并从产教融合探索、课程体系构建、教... 本文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总结了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并从产教融合探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供行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协同效应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
下载PDF
浅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被引量:3
8
作者 迟丽娟 刘洋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并推动社会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包括实践导向、多学科交叉合作、创业意识与商业技能培养。实践导向强调提供实际机会和项目,培养解决问题... 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并推动社会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包括实践导向、多学科交叉合作、创业意识与商业技能培养。实践导向强调提供实际机会和项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培养跨领域合作能力。创业意识和商业技能培养方面,着重于市场分析培训、商业模式设计学习和财务规划训练。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技术知识,还培养了其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为科技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
下载PDF
“双高”视阈下包装专业群“五位三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伍丹 陈静 《中国包装》 2024年第4期151-155,共5页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学校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存在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学校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存在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和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足等两个问题。文章从红(课程思政)、学(通识教育)、训(实习实训)、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创新创业实践)五维度入手,提出“五位三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 “五位三化”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欧洲高校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岚 陈恩西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共11页
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引领者,其培养与选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欧洲高校在培养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双元培养机制和协... 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引领者,其培养与选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欧洲高校在培养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双元培养机制和协同实践平台等做法,成功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其培养模式呈现出未来导向、学研融合、校内外协同和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纵横贯通等特点。借鉴欧洲高校的经验,我国应从制定人才选拔标准、构建人才培养生态、创设多学科学习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评估体系五方面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欧洲高校 人文社科类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数智化时代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媛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18,共3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智化时代已然到来,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这一要求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积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数智化时代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智化时代已然到来,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这一要求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积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基于此,文章对数智化时代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了数智化时代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以及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而后阐述了当前专业建设中仍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上述内容,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评价灵活性等多个角度入手,详细探讨了高校方面如何在数智化时代下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创新
下载PDF
“双循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娜 袁小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双循环新格局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本文通过梳理双循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变化,以省属高校H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突破点,立足“育德、育才、育能”目标,从... 双循环新格局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本文通过梳理双循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变化,以省属高校H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突破点,立足“育德、育才、育能”目标,从“价值塑造”“知识领悟”“能力锻造”出发,提出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团队、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人才孵化机制、设计多维效果评估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下载PDF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军英 《对外经贸》 2024年第6期157-160,共4页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全新合作模式,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界定...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全新合作模式,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界定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基础上,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课程设置的前沿性、产教融合的合作意愿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创新性地提出“四融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会计学专业 需求导向
下载PDF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培养 被引量:2
14
作者 封化民 《中国信息安全》 2024年第3期26-28,共3页
当前,严峻复杂、对抗激烈的网络安全攻击和威胁事件频发,我国重要行业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短板。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严峻复杂、对抗激烈的网络安全攻击和威胁事件频发,我国重要行业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短板。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能打硬仗”的实战型网络安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战型 实战能力
下载PDF
影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党卿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1期185-188,共4页
高素质影视应用人才不仅是繁荣文化市场、建设精神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新时代“中国故事”重要的讲述人和传播者。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中,仍以研究型大学为标准,在产业主导教学、岗位嵌入人才培养、... 高素质影视应用人才不仅是繁荣文化市场、建设精神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新时代“中国故事”重要的讲述人和传播者。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中,仍以研究型大学为标准,在产业主导教学、岗位嵌入人才培养、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实现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构建以产业发展业态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对接与服务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 影视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实践
下载PDF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
16
作者 殷文 柴强 +4 位作者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连豪 赵财 于爱忠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5期65-69,共5页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的重要任务。该文阐述“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这一理念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远影响。随后,该文详细探...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的重要任务。该文阐述“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这一理念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远影响。随后,该文详细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强调高等农业院校需将创新创业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实践性建设,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最终,旨在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路径优化 模式改革
下载PDF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涉农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7
作者 万霖 车刚 +2 位作者 张吉军 韩霞 白海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70-74,共5页
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该研究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发展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机械工程教育相结合,围绕毕业达成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树人强基培养,通... 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该研究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发展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机械工程教育相结合,围绕毕业达成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树人强基培养,通融并举,突出创新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工农结合,全方位、个性化、多元培养路径,实现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师生多维互动新范式,全面提升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区域应用型人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 涉农高校 机械工程 人才培养 模式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18
作者 唐静 颜鹏 黄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7-79,共3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高职院校某学院为例,调研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专创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比赛促进教与学、实施分层教育等方面,探索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新质公安战斗力培育:警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东华 《公安教育》 2024年第6期12-16,共5页
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24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要求,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公安力量。人才是引发质变的... 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24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要求,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公安力量。人才是引发质变的关键,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新质公安战斗力提升的根本,作为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公安院校应加快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队伍培育力量,积极探索警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警务创新人才成为推动新质公安战斗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战斗力 警务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公安院校 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觉行动 专门人才培养
下载PDF
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为例
20
作者 楼玉兰 盛清 +1 位作者 代琦 梁宗锁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7期105-108,共4页
为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虚实结合等系列“双螺旋”驱动,通过多维度聚焦、多元化协同,聚合新资源、引用新技术,重校企共建、强精准施策,以“两制”... 为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虚实结合等系列“双螺旋”驱动,通过多维度聚焦、多元化协同,聚合新资源、引用新技术,重校企共建、强精准施策,以“两制”为载体,“三化”为路径,人才培养“全周期”赋能。提出了“双螺旋”驱动、“全周期”赋能的“全链式”培养体系,并形成了具有新动能、新支撑、新路径和新机制“四新”特质的新时代生物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将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新资源和新技术对教学支撑能力不足以及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生物产业的现实需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学类专业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