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可诉性”命题的规范展开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旭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0-176,共7页
“法律可诉性”命题要求法律能够成为被任何人用以起诉以及法院进行审判的依据。法律的权力本质、现代法治理论对权力制约的实践要求以及公益诉讼在当下的蓬勃发展,分别在理论及实践中指涉着这一命题。我国私法可诉性欠缺主要体现在法... “法律可诉性”命题要求法律能够成为被任何人用以起诉以及法院进行审判的依据。法律的权力本质、现代法治理论对权力制约的实践要求以及公益诉讼在当下的蓬勃发展,分别在理论及实践中指涉着这一命题。我国私法可诉性欠缺主要体现在法律原则缺乏可诉性,公法可诉性欠缺主要体现为责任条款的缺失,社会法可诉性的欠缺则主要体现为宣言性立法过多,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强化我国法律可诉性,需要大力推动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细化法律规则并充分发挥司法解释弥补法律漏洞、阐释法律含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可诉性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司法解释
下载PDF
法律的可诉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房旭 张晓莹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67-70,共4页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有大量的法律不具有可诉性,这不仅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使法律失去了"生命力"。通过对法律可诉性的缺陷分析可知,立法技术的缺陷、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中国法治历史的短暂性是导致法律不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追究破坏法律可诉性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来提高我国法律的可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可诉性 缺陷 完善
下载PDF
论法律的可诉性与宪法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彭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法律的可诉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法律是否合宪的机制,即违宪审查机制;二是法律所具有的作为纠纷解决依据的可能性。在我国宪法的可诉性适宜通过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完善宪法、法律的可诉性包括加强宪法文本自身的可诉性,将宪法基本权利... 法律的可诉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法律是否合宪的机制,即违宪审查机制;二是法律所具有的作为纠纷解决依据的可能性。在我国宪法的可诉性适宜通过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完善宪法、法律的可诉性包括加强宪法文本自身的可诉性,将宪法基本权利转化成法律和扩大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司法管辖权三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可诉 宪法 违宪审查
下载PDF
法律的可诉性与推进中国法治道路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7-101,共5页
法律的可诉性作为现代法律的基本属性,引领权利的主体叩开司法救济的大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不受理逐渐就会被受理,通往人民法院的救济之路也会逐渐变得顺畅。实践永无止境,法律的可诉性的内涵将是与时俱进、富于流变,与法治原则下... 法律的可诉性作为现代法律的基本属性,引领权利的主体叩开司法救济的大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不受理逐渐就会被受理,通往人民法院的救济之路也会逐渐变得顺畅。实践永无止境,法律的可诉性的内涵将是与时俱进、富于流变,与法治原则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接也将趋于完善。在公民、法官和法律的三维状态下,法律的可诉性体现了用法律固定国家与民间的联系,经由法律的可诉性,使我们在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探索中,更省力更给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可诉 权利救济 多元化纠纷解决
下载PDF
论两个层次的法律的可诉性
5
作者 彭君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1-105,共5页
通过分析国内法的可诉性和国际人权法的可诉性这两个层次,表明在探讨规定权利的法律规范的可诉性时,法律的可诉性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可诉性的相关性逐渐凸显,并在国内层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加强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可诉性的保障。
关键词 法律可诉 国际人权公约 国内法 基本权利
下载PDF
教育法的可诉性探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叶阳永 尹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教育法的可诉性是指教育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当发生教育法律纠纷时,可以被当事人和纠纷解决机构加以运用的属性。衡量教育法是否具有可诉性的标准有三:一是权利义务主体与内容是否明确;二是法律责任是否明晰;三是是否有法定的主体和程... 教育法的可诉性是指教育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当发生教育法律纠纷时,可以被当事人和纠纷解决机构加以运用的属性。衡量教育法是否具有可诉性的标准有三:一是权利义务主体与内容是否明确;二是法律责任是否明晰;三是是否有法定的主体和程序来认定并追究这些法律责任。以此来衡量,我国教育法的可诉性存在着权利内容不确定、义务主体泛化、法律责任缺失、救济途径狭窄等问题。鉴于此,在创制和修订教育法律时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可诉性的教育法律责任体系;明确纠纷解决机制;禁止使用鼓励性规定;提高教育立法透明度,增加公众对立法过程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法 可诉 法律可诉 法律责任 权利救济
下载PDF
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 被引量:103
7
作者 舒国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1,共6页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如果我们省略其他的形式分类,则大体上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通常情...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如果我们省略其他的形式分类,则大体上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通常情况下,两者本身不存在矛盾,实定的法律原则是由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转化而来的。但有时人们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效力的优先性,以及“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能否通过法律解释或论证纳入现行法律秩序的框架之内。法律原则是否具有可诉性,是通过个案来加以验证的,不能断言法律原则自始即无可诉性。相反,在对法律原则有否可诉性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预设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可诉性的法律规范,是符合逻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原理 卖定的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的可诉 裁判规范 价值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