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贪污罪与盗窃罪法律处遇差异的社会学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用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74-83,共10页
贪污罪和盗窃罪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法律处遇差别的普遍化存在,实际上带来了刑罚配置的公平性问题。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当代法治国家,贪污罪的惩治一直重于盗窃罪,主要在于对前者身份的特殊要求。近年来的立法趋势显示,贪污罪轻刑化正在... 贪污罪和盗窃罪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法律处遇差别的普遍化存在,实际上带来了刑罚配置的公平性问题。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当代法治国家,贪污罪的惩治一直重于盗窃罪,主要在于对前者身份的特殊要求。近年来的立法趋势显示,贪污罪轻刑化正在成为一种反腐治理新手段。从社会学层面考察,这一现状形成有社会、民意、政治、政策和立法五方面原因。应当适当修正这种奖励性的过于功利性的反腐措施,以回归贪污罪与盗窃罪之间犯罪与刑罚对应之本身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罪 盗窃罪 法律处遇 社会学 公平
下载PDF
刑事司法行为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两分论
2
作者 蒋鹏飞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2-27,共6页
学术界对刑事司法行为存在着混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的现象。对于欺骗性取证、引诱性取证等有着"相对之恶"的司法行为,这种混淆容易使人们依据司法实践中对这类行为的现实容许而反推其合法性,从而质疑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效力... 学术界对刑事司法行为存在着混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的现象。对于欺骗性取证、引诱性取证等有着"相对之恶"的司法行为,这种混淆容易使人们依据司法实践中对这类行为的现实容许而反推其合法性,从而质疑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效力。应当在逻辑上严格区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同时将程序性制裁只是作为法律处遇可用的手段之一。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两分论有着更强的解释现实的能力,可以为妥当的利益平衡创造理论空间,为刑事诉讼法的合理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行为 法律评价 法律处遇 刑事诉讼法
下载PDF
罪犯类型及法律处遇略论
3
作者 陈毕君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51-54,共4页
犯罪人的犯罪事实一经查明,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即由社会公民的身份转化为犯罪公民的罪犯身份,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被虐待或受到歧视。人民国家在组织力量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犯罪心理矫... 犯罪人的犯罪事实一经查明,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发生法律效力后,即由社会公民的身份转化为犯罪公民的罪犯身份,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被虐待或受到歧视。人民国家在组织力量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犯罪心理矫治的同时,还要从他们将来服刑期满回归社会能够有业可就和自食其力的角度着想,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学习职业技术。他们在服刑期间的生活权利和生活待遇也会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处遇状态并不会因犯罪而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犯 法律处遇 法定权利状态
下载PDF
论司法人员非法欺骗性取证的法律处遇1
4
作者 蒋鹏飞 《法治论坛》 2015年第4期153-164,共12页
司法人员所实施的非法欺骗性取证,与刑讯逼供不同,只是一种"相对之恶"。在如何应对与处置这类非法行为上,法律处遇的概念与程序性制裁相比,可以更好地表述司法现状与进行利益平衡。司法人员的非法欺骗性取证,固然是非法行为,... 司法人员所实施的非法欺骗性取证,与刑讯逼供不同,只是一种"相对之恶"。在如何应对与处置这类非法行为上,法律处遇的概念与程序性制裁相比,可以更好地表述司法现状与进行利益平衡。司法人员的非法欺骗性取证,固然是非法行为,但是对其中一部分予以容忍,是理想向现实让步的无奈之举,也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实体正义。非法欺骗性取证法律处遇的理想意义上的法律规范系统,以概括性否定原则为基础,是解释《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学术背景。《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应被解释成对非法欺骗性取证进行法律处遇的一项特别的否定性法律规则,但是却不是唯一的一项法律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骗性取证 法律处遇 合法性评价 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