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法律工程研究进路下的立法思维转变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彦梅 耿保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2-165,共4页
当前盛行的"泛道德化"环境法理论研究无助于环境法实践,此进路下的环境法目的更是无法实现,因此需要转换环境法目的研究的方法论,选择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客观的环境损害出发,用任务法的思维指引环境立法,将环境法看成是应... 当前盛行的"泛道德化"环境法理论研究无助于环境法实践,此进路下的环境法目的更是无法实现,因此需要转换环境法目的研究的方法论,选择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客观的环境损害出发,用任务法的思维指引环境立法,将环境法看成是应对环境损害的"规划"。环境法目的的实现依赖于若干时间节点上的环境法"任务"的完成,任务法面向的环境法不仅可以纠正当前环境法律存在的不足,亦可以协调环境法律之间的内部矛盾,建立环境法体系的良好秩序,使环境法律得以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目的 环境立法 法律工程研究 任务法
下载PDF
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耿保江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9期28-33,66,共7页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 环境法学研究过程中的"泛道德化"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环境法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环境法理论建构中所依托的各种道德理论本身也难以保证长久的科学性,故以道德分析为环境法逻辑起点产生的"创新性"理论在诞生之时就可能"先天不足"。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避免以道德诉求作为分析起点,在明确环境法价值、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从"环境损害"这一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入手,运用法律规划理论,对预期社会效用的实现进行理论体系建构,进而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作出可操作性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目的 实现路径 法律工程研究 法律规划理论
下载PDF
论法律工程与法律工程思维方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建宗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8,共15页
法律工程是以相应的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为基础,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具体社会问题的规范化制度化解决为中心,在工程思维规约之下,运用社会技术与法律技术,进行的特殊人文社会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及其结... 法律工程是以相应的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为基础,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具体社会问题的规范化制度化解决为中心,在工程思维规约之下,运用社会技术与法律技术,进行的特殊人文社会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人们以法律工程为核心思想来思考法律问题的程式化的思维模式、习惯化的思考路径和潜意识而本能地加以运用的基本思路即为法律工程思维方式。倡导、推进和加强法律工程研究,在新时代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工程 社会问题 社会技术 法律工程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论作为实践样态的法律工程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建宗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9,共17页
从工程视角看,法律、法律实践与法律工程乃同一事物与事务,都必然运用个体理性、公共理性与技术理性及相应的实践智慧。作为实践样态的法律工程,既分别展现为法律工程设计、法律工程建造和法律工程运行三种独立形态,又以这三种形态逻辑... 从工程视角看,法律、法律实践与法律工程乃同一事物与事务,都必然运用个体理性、公共理性与技术理性及相应的实践智慧。作为实践样态的法律工程,既分别展现为法律工程设计、法律工程建造和法律工程运行三种独立形态,又以这三种形态逻辑上的前后相继整合构成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法律工程样式。从法律工程的整体运行看,无论是工程设计还是工程建造都始终处于动态的完成进行时的延续过程中,而非静态的完成时的停止状态,因此法律工程就是进行中的法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实践样态 法律工程 法律工程设计 法律工程建造 法律工程运行
原文传递
论法律工程范式
5
作者 姚建宗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72,共20页
法律工程范式的核心要义在于,作为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承诺,法律工程既是人们思考法律问题的现实背景与情境设定,又是人们认识法律问题以及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与切入基点,又是人们理解法律问题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型,又是人们... 法律工程范式的核心要义在于,作为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承诺,法律工程既是人们思考法律问题的现实背景与情境设定,又是人们认识法律问题以及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与切入基点,又是人们理解法律问题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型,又是人们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与思维路径。法律工程范式既是法学学术研究领域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范式,又是法律实践领域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范式。它不仅直接契合了法律的实践本性与内在功能,而且直接标示了法律的工程属性与实践旨趣,因而其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和法治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法律工程范式 特点 意义
原文传递
法律工程视野中的法律解释方法体系建构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治勋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9,共8页
建构完善的法律解释方法体系是中国法治实践走向深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法学研究者长期以来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却一直未能如愿。法律工程思维的引入则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指引和手段依赖,为法律解释方法体系的建构在具体解释方法的... 建构完善的法律解释方法体系是中国法治实践走向深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法学研究者长期以来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却一直未能如愿。法律工程思维的引入则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指引和手段依赖,为法律解释方法体系的建构在具体解释方法的整合、操作手段的规则化和多元价值的协合提供了支持,这是法律工程思维自身具有的综合集成性、建构性、设计性特质和求用导向能够引致的重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法律工程 解释方法 体系建构
原文传递
作为法律工程学的法家学说 被引量:4
7
作者 喻中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1,共9页
在自然科学领域,早已形成了理学与工学并立的知识格局。在法学领域,按照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分野,则可以形成法律理学与法律工学的并立。法律理学侧重于法学基本原理的探究,可以称为理论法学或法律理论。法律工学主要在于实践与运用,... 在自然科学领域,早已形成了理学与工学并立的知识格局。在法学领域,按照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分野,则可以形成法律理学与法律工学的并立。法律理学侧重于法学基本原理的探究,可以称为理论法学或法律理论。法律工学主要在于实践与运用,它追求的目标是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法律工学就是法律工程学,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法学。先秦法家学说主张以法治国,并强调通过以法治国实现国家富强,具有法律工程学的性质。至于法家第三期,则可以视为法律工程学的典型样态。阐明法家学说作为法律工程学的性质,有助于厘清法家学说与法学的关系,亦有助于法学知识体系中法律理学与法律工学二元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工程 法家学说 法家三期 依法治国
原文传递
数字社会下的法律工程思维建构与适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曾 张执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97,共13页
人类已进入数字社会,该社会形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并综合各种工程技术建构而成。对于法律在数字空间中如何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具体功能层面的研究,仍缺乏纲领性的法学方法论指引。伴随着区块链、复杂算法、新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类已进入数字社会,该社会形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并综合各种工程技术建构而成。对于法律在数字空间中如何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具体功能层面的研究,仍缺乏纲领性的法学方法论指引。伴随着区块链、复杂算法、新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合约、智能投顾等大批量自动化合同处理增多,司法机关已尝试引入人工智能裁判与案件管理,法律规模化应用的频次、速度、范围大幅提升,但传统法律在新科技生态环境下的应用已凸显不足。法律思维是通过规范的设定与执行以解决真正存在的社会问题,工程思维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状态,两种思维具有高度学科相似性与现实结合的可能性。在新科技生态下,应充分调动并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与多元化的交叉知识与技术手段,利用工程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具体法律应用的模式、流程和操作性规则,利用法律工程思维发挥现实作用。通过法律工程思维的方法建构与思维模式导入,为解决数字时代法律应用的焦虑提供新的现实选择,为数字空间的治理提供法律的信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法律工程思维 法理与技术 人工智能 法律方法
原文传递
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夏尊文 陈建军 柳镭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8期44-47,共4页
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借鉴,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并多次邀请学校及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制定了一套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法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有机结合,并采取"3+1"培养模式,强化... 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借鉴,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并多次邀请学校及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制定了一套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法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有机结合,并采取"3+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突出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法律职业人才,改变千篇一律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专业 卓越法律人才 工程法律人才 课程体系建设
下载PDF
“雨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22期303-304,共2页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步被淘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堂、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以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为例,阐述"...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步被淘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堂、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以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为例,阐述"雨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提升课程师生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优化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课堂 建筑工程法律法规 课程应用
下载PDF
大类培养模式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效分析
11
作者 谢琳琳 陈雅娇 《工程经济》 2021年第8期59-62,共4页
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对《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课程改革实践对象,对改革成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实施的课程教改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 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对《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课程改革实践对象,对改革成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实施的课程教改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管理 大类培养 教学改革 成效分析
下载PDF
面向“大类培养”的《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2
作者 谢琳琳 陈雅娇 《工程经济》 2021年第4期11-14,共4页
针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诉求,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于“大类培养”模式对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与建... 针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诉求,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于“大类培养”模式对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与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融合多元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课程考核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大类培养”模式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管理 大类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建设法规》课程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探究——以长春工程学院《建设法规》课程为例
13
作者 隋海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4-96,共3页
在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高工程法律课程教学质量、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法规》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的工程法律课程,如何进行校企合作教学,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以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 在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高工程法律课程教学质量、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法规》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的工程法律课程,如何进行校企合作教学,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以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法规》课程为例,从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构建、关键要素分析两个方面,总结实践经验,梳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模式,为工程法律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法律课程 校企合作 教学体系 关键要素
下载PDF
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现状检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婷 张敏纯 《西部学刊》 2019年第18期73-75,共3页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后,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及福建工程学院五校探索建立了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总结五校的有益经验,并结合部分毕业生回访及社会各行业调研情况可知工...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后,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及福建工程学院五校探索建立了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总结五校的有益经验,并结合部分毕业生回访及社会各行业调研情况可知工程法律人才已得到社会各行业的普遍肯定,但目前存在工程法学学科发展不充分、学科课程交叉融合不够及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等不足之处,改善的建议是:夯实工程法学学科的建设、建立本硕贯穿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及引入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等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法律人才 工程法学 工程案例争点教学法
下载PDF
从“法律+工程”走向工程法学:现状、目标与价值意蕴
15
作者 刘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年第6期574-580,共7页
研究以工程活动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是对复杂工程领域有序性需求、风险性规制的回应,是将工程活动、工程知识进行法律审视的现实需要。工程法学学科概念自提出以来即面临着内生理论不足的先天劣势。技术优先或法律优先... 研究以工程活动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是对复杂工程领域有序性需求、风险性规制的回应,是将工程活动、工程知识进行法律审视的现实需要。工程法学学科概念自提出以来即面临着内生理论不足的先天劣势。技术优先或法律优先的视域难以实现具有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和整体性的工程法律关系研究。激增的工程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大量工程法律问题,与工程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该领域有序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需对工程法学现状研究予以梳理、目标进行定位、价值予以发掘,在学科弥合的基础上促进“法律+工程”达致工程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工程 工程法学 工程法律关系
下载PDF
“法考”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磊 张红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落地落实,导致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法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的深度复合、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亟需探讨解决。通过对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落地落实,导致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法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的深度复合、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亟需探讨解决。通过对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等院校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地方高校的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进路为:第一,培养法科生的工程素养与知识,挖掘法学与工程学的最大结合潜力;第二,重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校地合作作为地方高校工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动力;第三,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及其比重,以充沛的人文知识和伦理素养作为工程法律人才的坚实道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考” 工程法律人才 地方高校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研究
17
作者 张淑红 高梦禧 +2 位作者 张家荣 高娟 李龙 《低温建筑技术》 2020年第11期124-127,共4页
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基于BIM技术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工程合同法律制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将BIM移植到课程中,实施基于BIM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基于BIM技术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工程合同法律制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将BIM移植到课程中,实施基于BIM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教学模式和手段得到改进,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合同管理整体思维模式,提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推进高校基于BIM的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改革路径 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下载PDF
西部雨水集蓄工程的法律研究
18
作者 曹鹏 《发展》 2007年第2期100-100,共1页
雨水积蓄工程是解决西部地区缺水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利民”工程,需要对这一工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加以深层次研究。本文通过对雨水积蓄工程法律性质的思考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期望对研究这一问题带... 雨水积蓄工程是解决西部地区缺水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利民”工程,需要对这一工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加以深层次研究。本文通过对雨水积蓄工程法律性质的思考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期望对研究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积蓄工程 雨水积蓄工程法律分析 集雨灌溉
下载PDF
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实践教学融合探索
19
作者 高昕 黄连英 柯烨珍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在专业教授“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中必须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工程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故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提出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在专业教授“工程法律法规”课程中必须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工程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故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提出课程思政与“工程法律法规”课程融合教学的新途径,希望在后续课程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法律法规 课程思政 融合途径
下载PDF
某置业公司与某建设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
20
作者 《建筑》 2024年第1期84-85,共2页
本案为(2021)最高法民申2550号民事裁定。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后,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审核或提出具体意见,亦未履行相应的义务,发包人应以何种文件为依据支付建设工程款。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认为,发... 本案为(2021)最高法民申2550号民事裁定。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后,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审核或提出具体意见,亦未履行相应的义务,发包人应以何种文件为依据支付建设工程款。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认为,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后,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审核或提出具体意见,也未送交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导致建设工程价款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5号)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应当视为发包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发包人应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剩余工程价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裁定 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建设工程 工程价款 审计部门 发包人 竣工结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