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漱溟佛学思想简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振农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1期15-20,共6页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二十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企图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发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民族自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他从十六、七岁(一说为十四、五岁...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二十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企图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发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民族自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他从十六、七岁(一说为十四、五岁)起,由于对人生“不胜其怀疑烦闷”,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人心与人生·成书后记》)。其后虽转向儒学,并对之研究有素,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始终掺杂了许多佛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思想 梁漱溟 唯识学 人心与人生 现量 法性宗 第八识 乡村建设 欧阳竟无 人间佛教
下载PDF
论科学与佛学的内在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牛实为 《佛教文化》 1990年第2期8-15,共8页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关键词 真空观 第八识 有为 第七识 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 清净识 无为 法性宗 唯识论
下载PDF
澄观对慧苑的批判与华严宗的祖统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良 《宗教研究》 2014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一般认为,华严宗的祖统说,即初祖杜顺(557-640)、二祖智俨(602-668)、三祖法藏(643-712)、四祖澄观(738-839)、五祖宗密(780-841)的传承系统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宗密的著作,~①而其完备的形态则形成于宋代的净源(1011-1088)。~②在上述五... 一般认为,华严宗的祖统说,即初祖杜顺(557-640)、二祖智俨(602-668)、三祖法藏(643-712)、四祖澄观(738-839)、五祖宗密(780-841)的传承系统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宗密的著作,~①而其完备的形态则形成于宋代的净源(1011-1088)。~②在上述五祖之中,杜顺和智俨、智俨和法藏、澄观和宗密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但三祖法藏和四祖澄观之间并不存在师徒关系。根据僧传的记载,法藏有弟子多人,而上首弟子为慧苑(673-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经》 慈恩 《起信论》 华严经 法性宗 《大乘起信论》 大乘终教
原文传递
略论法相与唯识
4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8-30,共3页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同,中国佛学来源印度而又不同于印度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中国佛学 佛学思想 唯识义 缘起论 如来藏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述记 法性宗
原文传递
评熊十力所著书(续二) 被引量:2
5
作者 巨赞 《法音》 1981年第4期14-20,共7页
五、评空有得失《唯识学概论》第一稿云:“《阿含》等唯被小机,小乘之学,发展先于大乘,持论虽纷,通执法有。其后龙猛菩萨兴于南天竺,造《大智度》等论,宣说法空,是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萨造《百论》等,宏阐旨要,然末流沉空,将资矫正。... 五、评空有得失《唯识学概论》第一稿云:“《阿含》等唯被小机,小乘之学,发展先于大乘,持论虽纷,通执法有。其后龙猛菩萨兴于南天竺,造《大智度》等论,宣说法空,是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萨造《百论》等,宏阐旨要,然末流沉空,将资矫正。北天竺有无著菩萨者,旁治小教,董理大乘,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即法相宗,而区龙树、提婆之学为空宗,即法性宗。自是大乘乃分为二。无著造《摄大乘论》授世亲,于法相中独提一品以谈,即唯识学也。世亲既为作释,更造《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三十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婆菩萨 无著菩萨 唯识学 唯识三十颂 熊十力 唯识二十论 摄大乘论 龙树 世亲 法性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