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1
作者 魏鹏 《区域治理》 2018年第14期252-252,共1页
法治能够保证国家的和谐、安定,保障公民拥有公平公正的权利.法民关系在法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法民关系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主要对法民关系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中国 法民关系 治实践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被引量:63
2
作者 凌斌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66,208,共16页
西方法治理论的职业主义存在局限,中国法治理论要深入理解法民关系的理想类型和一般原理。法民关系是法律人与普通人围绕法律解释权分配形成的主体间关系。法民关系的两个"理想类型",是以法官和律师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西方法治理论的职业主义存在局限,中国法治理论要深入理解法民关系的理想类型和一般原理。法民关系是法律人与普通人围绕法律解释权分配形成的主体间关系。法民关系的两个"理想类型",是以法官和律师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主导的"消极法民关系"以及以当事人和法官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普通民众主导的"积极法民关系"。二者既在具体案件中围绕法律解释权的分配形成了不同的"微观司法环境",又在总体上基于司法公信和法治信仰构成了不同的"宏观法治状况"。应从植根国情的法民关系出发,探索中国法治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民关系 公信力 律解释权 中国治道路
原文传递
“法民关系”影响下的法律思维及其完善 被引量:21
3
作者 凌斌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2,共10页
当下法学界的一个流行主张是通过法律思维的教学训练以改进司法实践的裁判说理。然而,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裁判说理与法律思维常常并不一致,内外有别是常态,表里如一是例外。这是因为影响法律思维的主要因素不是法律关系而是"法... 当下法学界的一个流行主张是通过法律思维的教学训练以改进司法实践的裁判说理。然而,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裁判说理与法律思维常常并不一致,内外有别是常态,表里如一是例外。这是因为影响法律思维的主要因素不是法律关系而是"法民关系"。各国法律思维的各自特点和彼此差异,正是源自本国特定的"法民关系"。以"张学英诉蒋伦芳案"的二审判决书为例,可以看到中国法官基于"法民关系"的法律思维。中国特定的"法民关系"要求的是法民兼顾、情法协调的法律思维。完善中国法官的法律思维,应当"以吏为师",总结提炼本国司法裁判的优秀经验,并运用于法学教育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思维 法民关系 裁判说理 教义学
原文传递
各自为战抑或互通款曲?——小议宪法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冯健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适用范围膨胀的趋势,其典型代表“宪法第三人效力”已涉及到传统的民事领域。对此,宪法学一方面要对相关理论与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谨守宪法规范的界限,确保宪法和宪法基本权利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事权利 关系 第三人效力
下载PDF
公正司法的公信基础 被引量:23
5
作者 凌斌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46,共11页
公正司法的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的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而且程序规则的实践效果也受到了严重扭... 公正司法的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的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而且程序规则的实践效果也受到了严重扭曲。司法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法民关系的逆向选择,表现为"防卫型司法"的囚徒困境。正视中国司法的这一现实处境,有助于我们寻求和探索公正司法的改革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司 法民关系 公信力 职业化
下载PDF
法教义学、社科法学与群众路线:法学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6
6
作者 凌斌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90-108,共19页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从分歧走向对话,首先需要反思各自的方法论性质。两者的方法论分歧源自解释传统的差异。在法律解释上,德国法教义学源自“释经传统”,美国社科法学则类似“律法传统”。不同解释传统背后的制约因素在于法民关系即解...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从分歧走向对话,首先需要反思各自的方法论性质。两者的方法论分歧源自解释传统的差异。在法律解释上,德国法教义学源自“释经传统”,美国社科法学则类似“律法传统”。不同解释传统背后的制约因素在于法民关系即解释主体结构的不同,这既是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分歧成因,也决定着中国法律解释和法律实践的基本特点。因此,如果固守各自的立场和方法,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难以形成有效的对话和真正的互补。中国的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的实质对话和深层融合的基础,同样在于中国自有的法民关系。以群众路线统合法学方法,既需要法教义学也需要社科法学,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法律和社会资源。同理,这也要求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丰厚土壤,服从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 教义学 律(人)思维 学方 解释传统 法民关系
下载PDF
法官如何说理的认识误区——与凌斌教授商榷
7
作者 王俊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0-34,共5页
在裁判说理改革被纳入司法改革大部署的背景下,凌斌教授发文指出,中国司法的裁判文书缺乏说理,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官的腐败、无能或缺乏督促机制;影响裁判说理的因素既有普遍原因,也有当代中国特定的"法民关系"这一特殊原因。... 在裁判说理改革被纳入司法改革大部署的背景下,凌斌教授发文指出,中国司法的裁判文书缺乏说理,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官的腐败、无能或缺乏督促机制;影响裁判说理的因素既有普遍原因,也有当代中国特定的"法民关系"这一特殊原因。文章认为,凌斌教授对裁判说理的常见理论解释的驳斥难以成立,对影响裁判说理方式之普遍因素的论证不充分,也高估了所谓"积极法民关系"对法官裁判说理的影响,其法民关系决定裁判说理方式的结论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裁判说理 一般原理 法民关系
下载PDF
Route and Rethink of China's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8
作者 Li R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theor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widely used by states.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foreign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applicable...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theor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widely used by states.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foreign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applicable law established the frame of our country' s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in the legislative level. In practice, there exists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use of the rules and theory of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fines the rules from the micro level to order picture from macro level as the starting point, discussed the perfect approach of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evolution route ,and rethought our current legislative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ly applicable law mandatory rules EVOLUTION ROUTE rethink
下载PDF
The Internal Labor Marke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Based on Survey Data and Fieldwork 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被引量:1
9
作者 Sun Zhongwei Liu Mingwei +1 位作者 Jia Hailong Kang Xiaon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3期131-151,共21页
Our survey data 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006 to 2010 and recent fieldwork show that the enactment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encouraged both the signing of labor contracts and the long-t... Our survey data 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006 to 2010 and recent fieldwork show that the enactment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encouraged both the signing of labor contracts and the long-term nature of these contracts, making enterprises more willing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increase employee insurance and welfare and give more attention to human-centered management, leading eventual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l labor market that incorporates migrant workers. This is accompanied by progres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in SM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 Although the Labor Contract Law to some extent intensified the tendency for migrant workers to undertake collective protection of their righ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l labor market could also ease the tens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and lead to employees becoming more rational and prudent in safeguarding their rights, thereby providing a basis for a transition from confrontation to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The Labor Contract Law has accelerated and strengthened the trend of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in China’s labor relations.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through the two channels of the 'rigid' legal system and 'flexible' internal management can help reduce the risk of large-scale collective labor disputes and establish a relatively harmonious institutionalized labor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or Contract Law migrant workers labor relations internal labor marke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