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慧远的法身观
1
作者 史经鹏 《中国佛学》 2015年第2期141-172,共32页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庐山慧远的法身观。其一,慧远的法身生成论。这主要是关于菩萨的法性生身如何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慧远推测七住菩萨的法身是由'烦恼残气+形(三界外形)→妙行法性生身'构造而成。在其相关论述中,也充分体...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庐山慧远的法身观。其一,慧远的法身生成论。这主要是关于菩萨的法性生身如何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慧远推测七住菩萨的法身是由'烦恼残气+形(三界外形)→妙行法性生身'构造而成。在其相关论述中,也充分体现了慧远初期的大小乘思想。其二,慧远法身思想的演变。随着和鸠摩罗什的交流,慧远的大小乘观产生变化,其法身观亦因之不断演变,如他对真法身,变化身,法身与色身、相好等关系的理解都逐渐明朗起来,这是他接受鸠摩罗什般若学的影响所致。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由其对变化身的重视,可以看出慧远作为宗教领袖且领导修持念佛三昧的立场所在。总而言之,慧远的法身观不仅是他自己的佛学思考,还体现了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界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特点,引领了中国佛教史上般若学到涅槃学的历史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慧远 法身观 法身生成论 法身 变化身 般若学
下载PDF
论克孜尔石窟须摩提女故事画的图像意涵 被引量:8
2
作者 赖文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5,共8页
须摩提女故事画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是一个特殊的题材,绘于中心柱窟主室券顶的中脊位置,取代传统的"天相图"。画面着重描绘佛弟子们禅定神通的表现,这是在念佛思想的背景下产生,将念佛法身功德的内涵往神通开展,彰显如来不共于... 须摩提女故事画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是一个特殊的题材,绘于中心柱窟主室券顶的中脊位置,取代传统的"天相图"。画面着重描绘佛弟子们禅定神通的表现,这是在念佛思想的背景下产生,将念佛法身功德的内涵往神通开展,彰显如来不共于二乘的殊胜,属于整体念佛三昧中的法身观,而其出现的位置在券顶中脊,亦彰显原本天相图对佛陀法身的象征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克孜尔石窟 须摩提女故事画 神通 念佛三昧 法身观
下载PDF
汉地二至六世纪佛像神圣观念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吴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4,共11页
一般认为佛像崇拜是佛教信仰的固有表现。东汉佛教的传入,促使佛像崇拜在汉地流行,并影响着偶像崇拜传统的确立。但近年对印度和健陀罗地区的佛教研究显示,佛像崇拜在该地区的广泛确立要到公元200年之后,晚于佛像进入中国。故有必要重... 一般认为佛像崇拜是佛教信仰的固有表现。东汉佛教的传入,促使佛像崇拜在汉地流行,并影响着偶像崇拜传统的确立。但近年对印度和健陀罗地区的佛教研究显示,佛像崇拜在该地区的广泛确立要到公元200年之后,晚于佛像进入中国。故有必要重新考虑佛像在汉地是否一开始就被视作崇拜对象,占据佛教实践和核心。有关汉地佛教叙事的研究进一步为这一思考提供了基础。四世纪前建构的佛教叙事强调经典对于佛教传播的重要性,四世纪后图像的比重才开始上升。分析二到六世纪佛道论辩文章的写作也显示,五世纪后佛像崇拜始被认知为佛教最突出的表现。而实物考察也显示,同一时期汉地民间造像活动突然转盛。这些变化似乎说明一个动态的汉地佛像观的存在。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重新思考汉地佛像观念的演变,认为五世纪是佛像从世俗转为神圣的关键时期。原因是五世纪法身观讨论将丈六佛像等同于幽玄法身,赋予了佛像神圣属性,促使造像和佛像崇拜广泛流行。这一新观点有助于重新考虑汉地偶像崇拜传统的确立,更全面地把握汉地早期佛教的形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崇拜 南北朝造像 法身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