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卢钟锋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2期9-10,共2页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聚讼纷纭,各执一端,但是,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肯定说,认为儒学是宗教;二是否定说,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三是折衷说,认为儒...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聚讼纷纭,各执一端,但是,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肯定说,认为儒学是宗教;二是否定说,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三是折衷说,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肯定说在理论上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宗教 儒学 世纪之交 宗教的本质 “彼岸世界” “终极关怀” 思想特点 非理性 “内在超越” 方法论
下载PDF
用诗歌反腐败——试论具有“泛宗教”性的中国诗性文化的反贪腐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原 荆江 《甘肃高师学报》 2012年第3期8-11,共4页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中国古代也有防止贪腐的监察制度,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察制度一般不会比现代的民主制度更有效,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贪腐现象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却绝没有...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中国古代也有防止贪腐的监察制度,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察制度一般不会比现代的民主制度更有效,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贪腐现象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却绝没有到当代这种肆无忌惮的地步。这就需要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哪部分发挥了"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的作用。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古来是诗歌大国。这种诗性文化的背景所形成的文化的"场效应"能使许多中国古代官员因良好的、高雅的君子文化教养即使有机会犯错,而一般都能克制自己免于陷入贪腐的泥潭。然而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被现代中国人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泛宗教 反贪腐
下载PDF
泛宗教文学叙事及其批评体系的建构
3
作者 杜晓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在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以玄幻文学为代表的泛宗教文学正在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网络和纸媒出版方面,这类泛宗教文学都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并拥有广大的粉丝群,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大部分泛宗教文学作品都只是对宗教文化进行简单而... 在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以玄幻文学为代表的泛宗教文学正在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网络和纸媒出版方面,这类泛宗教文学都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并拥有广大的粉丝群,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大部分泛宗教文学作品都只是对宗教文化进行简单而粗暴的挪用,目的在于奇观展示,甚至蓄意诋毁宗教人物,造成恶劣影响。基于此,应该建立完善的泛宗教文学批评体系,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促进泛宗教文学批评的发展,发挥文学批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作用,引导泛宗教文学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宗教文学 批评建构 人才培养 平台建设 价值观
下载PDF
作为“泛宗教”的儒家之“礼”——也论“礼”的建设性
4
作者 高原 《河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1-49,共9页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到整合、提升民众精神作用的儒家之"礼",以此来改变今日国人愈益粗鄙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我们的存在层次呢?本文试从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礼"这种"泛宗教性"生活传统来探讨"礼"的建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之礼 泛宗教 建设性
下载PDF
别无选择的生存:泛宗教、边缘化——池州傩戏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义彬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鲜活于皖西南一隅的池州傩戏,其简单的唱腔、伴奏,简约的服饰、演出形式是乡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外在的传承方式;而维系池州傩戏生存的精神内核是其神圣性。即,池州傩戏的古老的内容和形式是为其神圣性内核而服务的,实现“‘人-神’... 鲜活于皖西南一隅的池州傩戏,其简单的唱腔、伴奏,简约的服饰、演出形式是乡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外在的传承方式;而维系池州傩戏生存的精神内核是其神圣性。即,池州傩戏的古老的内容和形式是为其神圣性内核而服务的,实现“‘人-神’互惠”的目的是傩戏存在并得以延续的最合理的社会动力。然而,池州傩戏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展演,只对一定范畴内的观众有意义,用其“边缘的声音”叙述着柔弱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州傩戏 传承性 泛宗教 家族性 原生性 边缘性
下载PDF
拓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新领域——兼论泛伊斯兰主义宗教观的反动实质
6
作者 李建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1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除了包括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基本方针和政策层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践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除了包括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基本方针和政策层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践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才能拓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新领域。在当前新疆开展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我们一定要教育广大群众认清民族分裂分子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是一种政治化的宗教观,其实质是分裂中华民族,推翻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 教育 伊斯兰主义宗教 新疆 中国共产党 宗教政策 民族团结
下载PDF
“共产主义宗教论”的产生、滋长及其错误实质
7
作者 梁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2022年第3期33-43,共11页
源自西方的“共产主义宗教论”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带来较大冲击,然而国内学界对其研究较少且远不够深入。有研究者认为,“共产主义宗教论”起因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现,根源在于西方学者为妖魔化共产主义而... 源自西方的“共产主义宗教论”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带来较大冲击,然而国内学界对其研究较少且远不够深入。有研究者认为,“共产主义宗教论”起因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现,根源在于西方学者为妖魔化共产主义而生造出“两个马克思”。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早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该论调就已产生,且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所谓“共产主义宗教论”,实质上是一种泛宗教论,虽然并非所有持此观点者都是出于妖魔化共产主义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把共产主义视同宗教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宗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泛宗教
下载PDF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安斌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9-201,共3页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教主义 信仰 世俗 道德 泛宗教
下载PDF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以福建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95-101,共7页
在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中 ,基督教传教士的倡导之功不可否认。在与中国人长期的接触中 ,来福建的传教士对缠足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并身体力行地开展反缠足运动。厦门天足会的成立 ,开中国近代天足运动风气之先 ,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在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中 ,基督教传教士的倡导之功不可否认。在与中国人长期的接触中 ,来福建的传教士对缠足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并身体力行地开展反缠足运动。厦门天足会的成立 ,开中国近代天足运动风气之先 ,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传教士在天足宣传上的泛宗教化倾向 ,使许多基督徒在抛弃裹脚布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反缠足 天足会 泛宗教
下载PDF
《先知》风格与主题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学永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76-177,共2页
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在语言思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纪伯伦风格,与泰戈尔、闻一多对比,又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分析他创作中的精神三变,体味那种赤裸的真实,从纪伯伦笔端所流淌出来的自然本性回归的主题、超越宗教的泛爱主题,以及精神... 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在语言思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纪伯伦风格,与泰戈尔、闻一多对比,又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分析他创作中的精神三变,体味那种赤裸的真实,从纪伯伦笔端所流淌出来的自然本性回归的主题、超越宗教的泛爱主题,以及精神成长主题,使我们感悟到纪伯伦在其创作中所构建的神圣:爱、美与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伯伦 《先知》 自然母题 泛宗教 回归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传播及成因
11
作者 王昊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6期88-90,共3页
我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历代各具特色。古人妄自尊大的观念,压抑了人们对域外的关注,故此类小说以虚构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对外交流、文人心态和社会思潮影响此类小说的创作,而写作目的和小说内容等因素则影响此类小说的传播。
关键词 古代小说 泛宗教小说 域外
下载PDF
论贾玉铭的“自立合一”思想
12
作者 王德龙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贾玉铭的"自立"思想并非"民族独立"性质,而是强调教会自身的成长;"合一"思想也不是"组织统一",而是在尊重基本要道基础上的机构联盟。贾玉铭在宗教界富有影响力的身份揭示,革命范式下史学所构... 贾玉铭的"自立"思想并非"民族独立"性质,而是强调教会自身的成长;"合一"思想也不是"组织统一",而是在尊重基本要道基础上的机构联盟。贾玉铭在宗教界富有影响力的身份揭示,革命范式下史学所构建的基督教"民族独立、机构合并、组织统一"等"自立合一"形象并非普遍现象。这也从侧面提醒史学界应将宗教史研究还原回宗教,而不是泛化为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玉铭 自立合一 宗教
下载PDF
宗教信仰泛化对云南边疆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伟 王晓艳 杨云 《民族论坛》 2015年第7期108-112,共5页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宗教泛化的现象,即宗教信仰普遍程度高、宗教活动频繁并存在着继续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宗教泛化现象对意识形态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形成了挑战,如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功能的广泛、宗教本...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宗教泛化的现象,即宗教信仰普遍程度高、宗教活动频繁并存在着继续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宗教泛化现象对意识形态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形成了挑战,如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功能的广泛、宗教本质认知的片面以及少数民族党员信教等问题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的范围、程度、方式和效果。为了维护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化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认知,增强意识建设途径的常态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传播,并因地制宜的解决和利用少数民族党员信教来建构多元宗教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意识形态建设 云南
原文传递
论奥林匹克主义 被引量:41
14
作者 熊斗寅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公元前776年延续到公元397年,历时1173年,举行294届,不仅在希腊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简章,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古代奥运会停止15个世纪之后复兴起来的。
关键词 奥林匹克主义 宗教 希腊哲学 体育思想
下载PDF
日本文化发展的反思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中田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5-96,共12页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日本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精 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宗教 观念、伦理思想等的概括分析,认为缺少哲学思想导致日本了文化发展没有深厚的根基, “泛宗教意识”导致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而伦...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日本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精 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宗教 观念、伦理思想等的概括分析,认为缺少哲学思想导致日本了文化发展没有深厚的根基, “泛宗教意识”导致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而伦理精神的丧失则使日本经济缺少发展 的精神动力。新世纪日本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精神文化价值的反思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 日本文化 哲学 泛宗教意识 伦理精神 精神文化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创立之谜:批判的困境及其消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单继刚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7,157,共10页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马克思把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方法推广开来,运用到对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德国国家哲学的批判中去。在“泛宗教分析法”的视野中,历史被看作人的本质经过异化而复归的过程。这种人道主义历史观存在着许多...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马克思把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方法推广开来,运用到对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德国国家哲学的批判中去。在“泛宗教分析法”的视野中,历史被看作人的本质经过异化而复归的过程。这种人道主义历史观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僻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循环论证,宗教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宗教观的互相纠缠,“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冲突,共产主义与“爱的宗教”关系上的暧昧等等。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正是黑格尔式的思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基于对这种方法的反思,马克思转向了经验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这直接导致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并合理解决了上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泛宗教分析法 人道史观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灾异论式微与天道信仰之现代困境——以晚清地震解释之转变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洪彬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5,220,共9页
灾异论的地震解释及相关实践,是传统天道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1679年和1879年两次大地震之后知识群体的地震解释,考察灾异论的地震解释在现代的式微,从中透视天道信仰之现代危机。借用格尔兹的观点,本文认为现代科学的地震解释... 灾异论的地震解释及相关实践,是传统天道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1679年和1879年两次大地震之后知识群体的地震解释,考察灾异论的地震解释在现代的式微,从中透视天道信仰之现代危机。借用格尔兹的观点,本文认为现代科学的地震解释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却不像灾异论的地震解释那样具备道德维系和情感慰藉的功能。如何在放弃灾异论的前提下重建天道信仰,是这一历史变迁提出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解释 灾异论 天道信仰 宗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