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正当竞争行为司法认定的“泛道德化”倾向及其矫正 被引量:3
1
作者 郭传凯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55,共14页
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与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道德因素较易成为人民法院评价行为正当性的实质依据,继而造成“泛道德化”倾向。受其影响,人民法院可能作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误判,从而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 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与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道德因素较易成为人民法院评价行为正当性的实质依据,继而造成“泛道德化”倾向。受其影响,人民法院可能作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误判,从而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关市场的自由竞争。为矫正“泛道德化”倾向,人民法院应主动审查涉案行为是否归属自由竞争的范畴。行为未违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是行为归属自由竞争范畴的必要条件。当违反前述法律时,涉案行为应依据前述法律认定处理。不违反前述法律的行为,很可能被自由竞争秩序容许。同时,不违反前述法律并非行为合法的充分条件,涉案行为在符合特定标准时仍可构成不正当竞争,适用“比例失衡”标准与“严重妨碍正常经营”标准可避免该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 泛道德化 自由竞争审查 行为认定标准
下载PDF
网络舆情泛道德化:伴生危害、形成逻辑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珂 万欣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包括加剧公共治理难度、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导致舆论监督失焦等。泛道德化是思维、环境、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网络舆论场中互相影响的产物,其表...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包括加剧公共治理难度、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导致舆论监督失焦等。泛道德化是思维、环境、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网络舆论场中互相影响的产物,其表征为当事人身份标签化、叙述表达偏见化、评价标尺非理性化、情绪抒发负面化等。公众心态受失德事件引发、媒介推波助澜而走向群体“极化”,技术机制的缺陷造成网络舆论的弱把关,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现象。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纳入公众参与、增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包括:增强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泛道德化舆情治理的价值共识;搭建多元主体德育交流平台,建立泛道德化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智能化道德引领平台,合理开拓泛道德化舆情治理中的技术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泛道德化 舆情治理 治理机制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治理与共同价值观会通及其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鲁烨 金林南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1,共4页
道德治理是以社会各领域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为治理对象,通过发挥道德"抑恶扬善"的调节作用,实现净化社会道德空间、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目的。道德治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全社会公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确立客观公正的... 道德治理是以社会各领域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为治理对象,通过发挥道德"抑恶扬善"的调节作用,实现净化社会道德空间、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目的。道德治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全社会公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确立客观公正的道德衡量标准,防止道德批判泛化所带来的"道德治理万能论",同时又要合理纠偏,构建国家治理的道德向度。道德治理的思想认识基础源于共同价值观,道德治理目标实现的环境载体在于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从社会道德现象的哲学分析中离析出社会群体所共同感知并认同的价值观念,培育公民个体对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活动理性地进行道德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治理 国家治理 泛道德化 共同价值观
下载PDF
法律原生态的杀手:道德泛法律化和法律泛道德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杨龙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8-163,共6页
在法律原生态里,法律以权利为本位,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相对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一旦以道德义务取代法律义务,法律应有的领地被道德侵占,或以法律义务取代道德义务,法律越界侵略道德应有的领地,法律的原生态就被破坏了。只有对法律的界... 在法律原生态里,法律以权利为本位,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相对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一旦以道德义务取代法律义务,法律应有的领地被道德侵占,或以法律义务取代道德义务,法律越界侵略道德应有的领地,法律的原生态就被破坏了。只有对法律的界限、目标、功能有着明确和符合实际的认识和运用,才能保护法律的原生态;唯有在法律原生态里,法律自身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道德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原生态 道德法律化 法律泛道德化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 被引量:5
5
作者 冯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1,共8页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这些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必然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道德观念。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因而道德评判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道德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奏,同时也成为净化道德生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形成泛道德化批判,由此就会产生诸多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等伦理越位现象。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明确道德边界,即道德实践与实践主体的有限空间明晰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批判观,将道德批判作为科学批判的价值引领,使道德批判真正发挥其积极引领功能,在差异性社会中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为重建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边界 道德越位 道德复位 道德秩序
下载PDF
网络舆论的泛道德化及其司法回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7-144,共8页
在近年来的"舆情公案"中,网络舆论具有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从案件当事人的身份化、案情事实的情感式想象、评价标尺的道德化、舆论内容的暴力化、超越司法职权的道德期盼五个方面体现。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有着一般... 在近年来的"舆情公案"中,网络舆论具有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从案件当事人的身份化、案情事实的情感式想象、评价标尺的道德化、舆论内容的暴力化、超越司法职权的道德期盼五个方面体现。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有着一般性的特定逻辑,案件当事人、网络新媒体、政治权力在这一过程中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舆论的泛道德化给司法职权的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引发现代司法的尴尬处境。现代司法对于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应对应当包含五个面向:坚持依法裁判、推动司法公开、培育法治意识、解除"体制性束缚"、规范网络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泛道德化 舆情公案 司法回应
下载PDF
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误区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檀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3期380-382,共3页
"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评选将医务工作者推上道德高地,医疗纠纷、医德失范等新闻又将他们推向被批判的深渊,这些都是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表现。以具体的涉医舆论现象为例,列举出以单一伦理标准评判难题、以... "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评选将医务工作者推上道德高地,医疗纠纷、医德失范等新闻又将他们推向被批判的深渊,这些都是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表现。以具体的涉医舆论现象为例,列举出以单一伦理标准评判难题、以理想准则评价医患、以个体行为判断行业风貌等"泛道德化"特征,分析了社会情绪爆发、传统道德干扰、媒介伦理失范、公众理性缺失等原因,并从微观、宏观层面提出避免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医舆论 泛道德化 道德绑架 最美医务工作者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现象的当代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翼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2-75,共4页
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一种以泛道德化为特征的批判现象悄然出现,它以片面扩大社会问题的负面效应和给某些社会群体贴"非道德"标签为主要特征,不仅消弱了社会凝聚力,有碍社会制度建设,更为西方敌对... 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一种以泛道德化为特征的批判现象悄然出现,它以片面扩大社会问题的负面效应和给某些社会群体贴"非道德"标签为主要特征,不仅消弱了社会凝聚力,有碍社会制度建设,更为西方敌对势力歪解、扭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可趁之机。因此,探索培养公民理性批判能力的有效途径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泛道德化 批判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宇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标准评判一切社会现象的批判方式。在批判过程中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制度规约,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对非道德领域的盲目否定性批判,易于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或超现实的空想状态。其中,道德自身的...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标准评判一切社会现象的批判方式。在批判过程中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制度规约,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对非道德领域的盲目否定性批判,易于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或超现实的空想状态。其中,道德自身的柔韧性衍生了泛道德化批判的可能空间;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强化了泛道德化批判的传播效应;"以德立人极"的德性论激活了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文化基因;道德规则的价值悬设助推了泛道德化批判的现实发生。深入剖析泛道德化批判的成因是有效纠正非理性道德批判,科学运用道德标尺的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 归因
下载PDF
刑事领域涉性评价“泛道德化”倾向批判——以当下中国大陆为视阈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永红 张万顺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泛道德化"之不可取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刑事领域中,涉性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严重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与科学、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亟待矫正。涉性评价的"... "泛道德化"之不可取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刑事领域中,涉性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严重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与科学、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亟待矫正。涉性评价的"泛道德化"倾向之祛除,将依赖于公民的性权利得到正视、强调及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 道德 性权利
下载PDF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现象论析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
11
作者 郝娜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2-97,共6页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行为有立场盲目、批判态度消极和悲观、批判思维混乱等外在表现。反观道德教育,其灌输式的手段、理想化的内容、守则式的模式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批判立场定位不明、责任意识缺乏、道德焦虑感滋生、对道德批判本质的认...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行为有立场盲目、批判态度消极和悲观、批判思维混乱等外在表现。反观道德教育,其灌输式的手段、理想化的内容、守则式的模式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批判立场定位不明、责任意识缺乏、道德焦虑感滋生、对道德批判本质的认知出现偏差等一系列泛化批判的内在原因。因此,重塑道德教育的方式、更新道德教育内容与理念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阴影
12
作者 刘自俊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境法中的法律因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法治实践。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的阴影,实现环境法"法"的回归是当代环境法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学 泛道德化 阴影 回归
下载PDF
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的阴影
13
作者 刘自俊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61-62,95,共3页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境法中的法律因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法治实践。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的阴影,实现环境法"法"的回归是当代环境法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学 泛道德化 阴影 回归
下载PDF
社会失范视野下新闻工作者泛道德化倾向探析——以“袁厉害”事件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雯 张琬臻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8期95-95,共1页
《人物》杂志刊登出一篇名为《厉害女士》的报道,意将其拉下神坛。本文试图结合此篇报道,从社会失范的视野出发,分析新闻工作者在媒体报道中的泛道德化倾向以及职业角色的失范。
关键词 失范 泛道德化 新闻报道
下载PDF
对泛道德化批判之批判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嘉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1,共7页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化、双重化的标准进行道德评判的一种批判方式。对主体和现象的过度抽象是泛道德化批判的逻辑前提,过度抽象带来的非现实性与虚假性紧张导致个人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泛道德化批判的出现有其...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化、双重化的标准进行道德评判的一种批判方式。对主体和现象的过度抽象是泛道德化批判的逻辑前提,过度抽象带来的非现实性与虚假性紧张导致个人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泛道德化批判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对泛道德化批判的扬弃既要肯定它的热情批判态度,又要摒弃抽象的思维方式,并自觉将科学的批判方式与热情的批判态度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 抽象 批判之批判
下载PDF
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审视与超越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其锋 戴庆倩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2期90-95,共6页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习惯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习惯性地将道德批判作为其他批判的始点。在道德批判中又普遍地存在着泛道德化的倾向:惯以抽象化的价值预设为评判前提;惯持“道德万能”倾向的评判标准...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习惯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习惯性地将道德批判作为其他批判的始点。在道德批判中又普遍地存在着泛道德化的倾向:惯以抽象化的价值预设为评判前提;惯持“道德万能”倾向的评判标准;惯得出负面、否定性的评判结果。这种批判方式给网络道德建设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对此,应强化道德的内化,促进社会个体伦理精神的跃迁;推进主流舆论的“网络入场”,营造干净、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观引入网络道德教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批判 网络空间 泛道德化批判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之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嘉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9-24,32,共7页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主义乃至双重道德标准予以否定性道德评价的一种批判方式。道德评价、泛化和否定性评价是泛道德化批判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三者既构成了对泛道德化批判的基本定义,又是泛道德化批判的基...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主义乃至双重道德标准予以否定性道德评价的一种批判方式。道德评价、泛化和否定性评价是泛道德化批判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三者既构成了对泛道德化批判的基本定义,又是泛道德化批判的基本特征。借助这三个概念,人们能够更好和更全面地把握泛道德化批判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从而更好地扬弃或克服泛道德化批判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评价 否定性评价
下载PDF
我国法治建设中泛道德化问题的反思——以“开胸验肺”事件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明霞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4X期83-83,共1页
2009年河南省新密市"开胸验肺"事件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泛道德化的思考。泛道德化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本应离我们渐远。然而,当下中国泛道德化的影子却随处可见。道德本身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撑,离开制度约束的道德很有可能成... 2009年河南省新密市"开胸验肺"事件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泛道德化的思考。泛道德化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本应离我们渐远。然而,当下中国泛道德化的影子却随处可见。道德本身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撑,离开制度约束的道德很有可能成为泛道德主义的附庸,甚至成为伪道德。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密市"开胸验肺"事件的研究,试图寻找泛道德化对制度建设的影响,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验肺 法治建设 泛道德化
下载PDF
优秀法官“泛道德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斌林 廖玲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89-95,共7页
中国一年一度的优秀法官评选已成为我国司法界的一件大事。这种评选除了法律技能方面的要求外,更多地还包含着政治伦理、传统美德、感人品德等方面的标准。因此,评选出来的优秀法官身上体现着一种“泛道德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 中国一年一度的优秀法官评选已成为我国司法界的一件大事。这种评选除了法律技能方面的要求外,更多地还包含着政治伦理、传统美德、感人品德等方面的标准。因此,评选出来的优秀法官身上体现着一种“泛道德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和必然的,是有其社会上、文化上的客观原因的。不过,这种现象对中国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它对当代中国司法职业化、规范化、形式化要求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如果要发挥我们的各种道德优势又要克服相关的不足,那只有加强相关评选制度和职业运行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各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法官 泛道德化 司法职业化
下载PDF
打破泛道德化倾向的困局——新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及批评略窥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春雨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33-40,共8页
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愈发喷涌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及批评中仍存在“泛道德化”的问题。部分作品从看似合理化的绝对道德立场出发,将知识分子想当然地塑造成心理想象和行为方式均出现道德问题的“污名化”人物,或直接将他们放在道... 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愈发喷涌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及批评中仍存在“泛道德化”的问题。部分作品从看似合理化的绝对道德立场出发,将知识分子想当然地塑造成心理想象和行为方式均出现道德问题的“污名化”人物,或直接将他们放在道德的天平上去衡量,得出所谓立场鲜明的结论。批评本身无法简单地通过浮泛的问题表象去追究个体道德败坏的根由,甚至为道德确立准则。针对一系列的知识分子问题,批评者还无法产生绝对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标准,而言说者也不应粗暴地划分出优劣的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小说 泛道德化 理想化评价 包容与关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