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极格罗夫山:普里兹造山带中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晓春 赵越 +2 位作者 胡健民 刘小汉 曲玮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4,共18页
距中国中山站以南约400 km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基底地体由约在920—910 Ma期间侵入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和少量中元古代的沉积岩构成,这些岩石仅在泛非期(约570—500 Ma)经历了单相变质—构造旋回,因此是... 距中国中山站以南约400 km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基底地体由约在920—910 Ma期间侵入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和少量中元古代的沉积岩构成,这些岩石仅在泛非期(约570—500 Ma)经历了单相变质—构造旋回,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泛非期高峰变质作用并不像前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为中低压麻粒岩相,而是高达770—840℃、1.18—1.40 GPa,并在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约0.6 GPa)的P-T演化过程。大规模的A型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在同造山-后造山阶段侵位,并造成了麻粒岩地体近等压降温的P-T轨迹。这些花岗质岩石是由长期富集地幔的底侵物质(碱性玄武质岩石)经部分溶融而形成的。结合相邻地质体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普里兹造山带可能发育在太古宙—格林维尔期基底地体之上,这些基底地体可能与新元古代盖层卷入到了统一的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在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曾被增厚约达40—50 km,而后又经历了厚约20 km的地壳伸展垮塌和剥蚀。所以,普里兹造山带应代表东冈瓦纳陆块内部由板块缝合作用所形成的一条泛非期碰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基底 泛非期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同造山-后造山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 格罗夫山 东南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