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机理 被引量:8
1
作者 帅美琴 施明恒 李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5-789,共5页
研究了添加不同性质、不同体积浓度的纳米颗粒后对液体池内泡状沸腾换热的影响和相应的物理机制,并对3种不同体积浓度的Fe及A l2O3纳米流体进行了池内沸腾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将增加液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和粘度,降低基液... 研究了添加不同性质、不同体积浓度的纳米颗粒后对液体池内泡状沸腾换热的影响和相应的物理机制,并对3种不同体积浓度的Fe及A l2O3纳米流体进行了池内沸腾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将增加液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和粘度,降低基液的表面张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纳米颗粒会在加热表面形成沉积,改变了加热表面活化凹坑的尺度及分布,从而对成核和气泡成长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纳米流体池内泡状沸腾传热强化与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分析.根据“对流汽化”模型给出了去离子水与体积分数为2%Fe纳米流体沸腾换热关系式,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沸腾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表面效应
下载PDF
池内泡状沸腾的管束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施明恒 丁峰 纵向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一、前言实验表明,由于存在管间的汽液两相运动,水平管束沸腾换热的机理与水平单管有明显的差别。为了解释管束与单管沸腾特征的差异,人们已提出了循环模型和液膜蒸发模型。对于强化管组成的管束,实验结果还存在着较大的分岐。本文把管... 一、前言实验表明,由于存在管间的汽液两相运动,水平管束沸腾换热的机理与水平单管有明显的差别。为了解释管束与单管沸腾特征的差异,人们已提出了循环模型和液膜蒸发模型。对于强化管组成的管束,实验结果还存在着较大的分岐。本文把管束与单管沸腾特性的差别,归结为存在一个管束效应。文中对管束效应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沸腾 管束效应
下载PDF
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 被引量:2
3
作者 施明恒 白天池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自七十年代以来,液滴冲击冷却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单个液滴的冲击换热已进行了很多的分析.但由于冲击液滴流动复杂且过程短暂,所以至今换热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着重研究冲击冷却效果最好的液滴泡状沸腾换热工况.
关键词 液滴冲击冷却 泡状沸腾换热 换热系数 冲击速度 传热学
下载PDF
真空沸腾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4
作者 刘建明 许全宝 平杰 《太阳能》 2015年第10期63-66,共4页
研究装置是一个由太阳能分体承压系统集热、供热的单级负压蒸馏系统,采用真空管集热器供热,光电组件供电,苦咸水或海水充当冷却水源,不使用任何常规能源和水源,单位集热面积的日产量为5~6kg/m2,工艺简单,操作弹性大,淡水制造... 研究装置是一个由太阳能分体承压系统集热、供热的单级负压蒸馏系统,采用真空管集热器供热,光电组件供电,苦咸水或海水充当冷却水源,不使用任何常规能源和水源,单位集热面积的日产量为5~6kg/m2,工艺简单,操作弹性大,淡水制造成本低,特别适宜在海岛或苦咸水地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沸腾 太阳能海水淡化 泡状沸腾 冷凝 半连续操作
下载PDF
管束流道內单根圆管加热时的临界热負荷的实驗研究
5
作者 錢增源 沈文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1964年第12期1318-1322,共5页
本文叙述了在以三角形柵格排列的七根管的管束流道内,中央管加热时临界热負荷的实驗研究。实驗的参数范围是:压力P为100和90絕对大气压,流速W为3—6米/秒,欠热度△t,为10—55℃。将所得的实驗数据与計算公式作了比較,并討論了管束流道... 本文叙述了在以三角形柵格排列的七根管的管束流道内,中央管加热时临界热負荷的实驗研究。实驗的参数范围是:压力P为100和90絕对大气压,流速W为3—6米/秒,欠热度△t,为10—55℃。将所得的实驗数据与計算公式作了比較,并討論了管束流道对临界热負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道 圆管 边界层 热食 金属管 附面层 流体层 食品 临界热负荷 临界热流密度 泡状沸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