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没有本体的电影诗学——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批判与价值本体建构 被引量:3
1
作者 雍青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47-54,142,共8页
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主要包含以实证为基础的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去阐释化的知识范围和纯粹的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这为我们反思现代电影理论的联想式思维、本质主义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维度。但是,由于缺少本体论的支撑,波德... 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主要包含以实证为基础的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去阐释化的知识范围和纯粹的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这为我们反思现代电影理论的联想式思维、本质主义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维度。但是,由于缺少本体论的支撑,波德维尔不仅使自身的理论建构沦入碎片化与犬儒化的境地,而且也削弱了他对现代电影理论批判的力度。波德维尔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都缺少对电影本体的承诺。反思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是为了提倡电影价值本体的建构,以澄明"理论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平衡波德维尔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提供一种统一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电影理论 知识论 价值本体
下载PDF
波德维尔“中间层面理论”中的实证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0,共2页
大卫·波德维尔在对宏大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间层面的研究”,强调了主要研究领域是对电影的制作者、文类和民族电影进行经验主义的研究,并让研究者们着手去阐明被正统电影史长期忽视的电影、电影制作者和第三世界... 大卫·波德维尔在对宏大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间层面的研究”,强调了主要研究领域是对电影的制作者、文类和民族电影进行经验主义的研究,并让研究者们着手去阐明被正统电影史长期忽视的电影、电影制作者和第三世界电影。本文结合当下墨西哥电影的大放异彩,分析“中间层面研究”中从发现问题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中间层面理论 实证精神
下载PDF
重阅电影研究方法:比较视野中的波德维尔和汉森的电影研究
3
作者 郑舒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5期111-112,共2页
大卫·波德维尔和米莲姆·汉森都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在《电影诗学》中提供了在社会历史、技术与文化迅猛变化的全球化语境中重新审视电影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和理论视角,也就是"电影诗学"。... 大卫·波德维尔和米莲姆·汉森都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在《电影诗学》中提供了在社会历史、技术与文化迅猛变化的全球化语境中重新审视电影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和理论视角,也就是"电影诗学"。米莲姆·汉森的电影研究方法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对象,而是将电影作为现代主义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个在广泛的领域中与其他文化形式互动交融的现代性表征加以研究。探究两种经典视角之下的电影或电影相关的研究,或许能够启发关于电影研究方法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波德维尔 汉森
下载PDF
齐泽克—波德维尔之争再考察
4
作者 刘昕亭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8,共8页
齐泽克和波德维尔的学术论争,常被归为“中等层面”与“宏大理论”的范式之争。两人确有分歧,但都反对相对主义,尤其是文化研究中的相对主义。对于波德维尔和“后理论”来说,相对主义拒绝真实的确定性,强调主体认同的多元性。齐泽克则... 齐泽克和波德维尔的学术论争,常被归为“中等层面”与“宏大理论”的范式之争。两人确有分歧,但都反对相对主义,尤其是文化研究中的相对主义。对于波德维尔和“后理论”来说,相对主义拒绝真实的确定性,强调主体认同的多元性。齐泽克则质疑文化研究的反本质主义,悬置真与假的基本判断。齐泽克当年的质疑发展出“后电影”版本,如对连续剪辑、叙事功能的再讨论。“后电影”不是前述理论论争的消弭,而是其新挑战和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齐泽克 后理论 后电影 认知主义
原文传递
再出发:“80年代”的遗产与波德维尔的反思——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的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5,共5页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批评的困惑、反思和希图重建,是一个中外皆然,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对大卫.波德维尔的观点的反思,通过对80年代电影文化批评的客观分析和总结,结合当下电影批评的态势和新变,评价文化批评的成败得失及在当下电影批评格局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文化批评虽然落潮,但从未消失,其方法、精神成为今天电影批评的遗产、传统和有机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文化研究 电影文化批评 波德维尔 “大理论” 艺术批评 产业批评
原文传递
波德维尔颠覆了巴赞?——从《公民凯恩》到现象学现实主义本体论 被引量:3
6
作者 侯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3-157,共5页
由于《公民凯恩》的某些著名景深镜头不是摄影机直接拍摄的,而是合成出来的,波德维尔认为巴赞轻信了奥逊·威尔斯与格雷格·托兰德等人的一面之词,以之为基础构建出自己的电影理论,如今真相大白,其理论就该解体。本文从巴赞所... 由于《公民凯恩》的某些著名景深镜头不是摄影机直接拍摄的,而是合成出来的,波德维尔认为巴赞轻信了奥逊·威尔斯与格雷格·托兰德等人的一面之词,以之为基础构建出自己的电影理论,如今真相大白,其理论就该解体。本文从巴赞所说《公民凯恩》景深镜头段落的"本体性意义的真实"入手,尝试澄清巴赞理论的现象学现实主义本体论内涵,在表明波德维尔对巴赞存在误读的同时,也指出巴赞的"真实美学"当中还潜藏着"幻想/幻象美学"的因子,在数字化电影时代仍不失其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巴赞《公民凯恩》 现象学现实主义本体论 真实美学 幻想/幻象美学
原文传递
波德维尔的“分岔路径叙事”及其文本意义的边界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冷昕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9,共9页
"分岔路径叙事"是波德维尔以经验主义为其根本立场,进行形式主义研究的典型命题。他采取中观的研究方法,概括出七条规则,准确阐述了观众如何感知一部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电影。但是,这种对任何字面意义之外的不确定意义的悬置,... "分岔路径叙事"是波德维尔以经验主义为其根本立场,进行形式主义研究的典型命题。他采取中观的研究方法,概括出七条规则,准确阐述了观众如何感知一部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电影。但是,这种对任何字面意义之外的不确定意义的悬置,使得波德维尔在获得某种正确性的同时,又出现了过于简化的弊端。以认知主义的形式主义为基础的电影诗学或许可以放宽其限度,在坚守电影本体的同时,打开电影通向其外部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可能通道。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对电影较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电影认知理论 分岔路径叙事 经验主义
原文传递
“后理论”的洞见与局限——以波德维尔中国电影诗学为中心的讨论
8
作者 陈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4-83,158,共11页
"中层(碎片)理论"是波德维尔和卡罗尔在《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的理论追求。波德维尔对中国电影诗学的研究可以作为透视其"中层理论"的一面镜子。他从中国香港大众电影中提取出"动作美学",并以此为&qu... "中层(碎片)理论"是波德维尔和卡罗尔在《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的理论追求。波德维尔对中国电影诗学的研究可以作为透视其"中层理论"的一面镜子。他从中国香港大众电影中提取出"动作美学",并以此为"娱乐的艺术"正名;他还分析了侯孝贤在克服电影制作的各种外部限制因素过程中,是如何将不得已采取的拍摄"技艺"转化为"诗性""抒情性"以及关注日常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上的优势"。不过,波德维尔毕竟是以西方"鬼佬"视角来审视中国电影的,加上他与"宏大理论"的有意对抗,导致他的中国电影诗学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维尔 后理论 中国电影诗学 中层(碎片)理论
原文传递
论华语谜题电影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18,共3页
谜题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近年来逐渐登上电影舞台,并引起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学界关于"什么是谜题电影",文本派、接受方式派和导演意图派彼此观点各异。笔者重新界定谜题电影,并从符号学、叙述学的角度,概括出该类... 谜题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近年来逐渐登上电影舞台,并引起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学界关于"什么是谜题电影",文本派、接受方式派和导演意图派彼此观点各异。笔者重新界定谜题电影,并从符号学、叙述学的角度,概括出该类电影多视角、多重结构、多含义、多层次和多身份等五个维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谜题电影 波德维尔 华语谜题电影 多维度
下载PDF
命名的陷阱——再论“大理论”与“后理论”之争
10
作者 姚娇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9期80-88,共9页
“大理论”与“后理论”这场世纪之争在电影研究领域影响深远。此文试图回到这场论争的起点,从源头上揭示这场论争的命名本身就暗含了一种隐蔽的话语策略。进而指出这场论争就其本质而言是欧陆理论和英美理论在电影研究领域的一次话语... “大理论”与“后理论”这场世纪之争在电影研究领域影响深远。此文试图回到这场论争的起点,从源头上揭示这场论争的命名本身就暗含了一种隐蔽的话语策略。进而指出这场论争就其本质而言是欧陆理论和英美理论在电影研究领域的一次话语权之争。最后,在齐泽克方案和波德维尔方案的基础上,此文提出第三种方案:从普遍性返回到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论 后理论 齐泽克 波德维尔
下载PDF
电影理论的游侠
11
作者 刘亭 《财新周刊》 2024年第10期112-112,共1页
2024年2月29日,美国电影学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休教授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去世,享年76岁。作为享誉全球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波德维尔不仅是精力充沛、活跃在各大电影节的社会活动家,还是高产的电影学者。他... 2024年2月29日,美国电影学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休教授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去世,享年76岁。作为享誉全球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波德维尔不仅是精力充沛、活跃在各大电影节的社会活动家,还是高产的电影学者。他先后出版了22部著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创办电影博客“电影艺术观察”,与全世界的影迷们分享观影感受和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家 波德维尔 艺术观察 社会活动家 电影节
原文传递
“后理论”之争背景下的电影符号学
12
作者 王年军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79,共13页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后理论”的兴起开始取代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和拉康派的电影精神分析研究。跟文学批评和思想史相比,电影研究界“后理论”对“宏大理论”的“批评”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不是同一学派持续推进和辩证发展的结果,也不存...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后理论”的兴起开始取代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和拉康派的电影精神分析研究。跟文学批评和思想史相比,电影研究界“后理论”对“宏大理论”的“批评”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不是同一学派持续推进和辩证发展的结果,也不存在两种潮流在一个理论家身上的并存,相反,它呈现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对旧的理论话语的颠覆与重置。鉴于生物学领域能够被电影理论和心理学借重的突破在20世纪后期仍是相对薄弱的,以至于摒除了精神分析、倡导实证主义和认知研究的电影理论,不期然间重新迎接回了20世纪早期的电影理论中的心理学面向,接上了爱因汉姆、明斯特伯格等古老的名字,回到了“前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认知主义 电影符号学 波德维尔
原文传递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13
作者 桂琳 《现代声像档案》 2019年第3期26-28,共3页
1什么样的艺术电影能获得更多人共鸣?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作为一种类型曾经进行过研究。他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 1什么样的艺术电影能获得更多人共鸣?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作为一种类型曾经进行过研究。他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总而言之,任何对电影时空状态的破坏都能被读解为“作者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机运动 电影文本 大众市场 电影时空 波德维尔 作者论 场景变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