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斯文献中关于喀什噶尔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记载 被引量:3
1
作者 穆罕默德.巴格尔.乌苏吉 林喆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4,115,共8页
丝绸之路是联系世界各古老文明的重要孔道,在这条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上,喀什噶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波斯历史、地理和文学作品,对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留下了大量的记载,文章主要依据这些波斯语文献资料来考察喀... 丝绸之路是联系世界各古老文明的重要孔道,在这条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上,喀什噶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波斯历史、地理和文学作品,对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留下了大量的记载,文章主要依据这些波斯语文献资料来考察喀什噶尔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考察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伊斯兰初期及中世纪波斯语历史、地理文献中的喀什噶尔;第二,波斯语诗歌作品中的喀什噶尔;第三,根据蒙古时期一幅历史地图,评价喀什噶尔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波斯文献 喀什噶尔 记载
下载PDF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西藏
2
《中国西藏》 1997年第2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波斯文献 阿拉伯 16世纪 西藏社会 道路交通 地理方位 《西北民族研究》 十世纪 史籍记载 阿拉伯作家
下载PDF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西藏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铭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6-90,共15页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西藏●杨铭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藏族前身)赞普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部落后,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其政权日臻强盛。八世纪中叶,墀松德赞为赞普,吐蕃发展...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西藏●杨铭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藏族前身)赞普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部落后,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其政权日臻强盛。八世纪中叶,墀松德赞为赞普,吐蕃发展到鼎盛阶段,统辖范围包括唐朝的河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波斯文献 阿拉伯 《西藏志》 16世纪 中亚 大食 印度 拔汗那 麝香鹿
原文传递
中古时代印度西海岸地名考——多语种文献的对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春晓 《海交史研究》 2020年第2期28-38,共11页
印度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而印度洋的地名考证也历来是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中古时代,无论是波斯、阿拉伯文等穆斯林文献,还是汉文和欧洲西文记载,都提供了丰富的印度洋航海历史信息。本文考证了中古时期印度半岛西海岸的五个重... 印度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而印度洋的地名考证也历来是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中古时代,无论是波斯、阿拉伯文等穆斯林文献,还是汉文和欧洲西文记载,都提供了丰富的印度洋航海历史信息。本文考证了中古时期印度半岛西海岸的五个重要航海地名:Hīlī、Fandarīna、Janklī、Kanbāyat和Gūjarāt。通过耙梳中古时代波斯、阿拉伯语文献记载,同时参考同时期欧洲旅行家记录,确定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物产及贸易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航海文献所记相关地名一一比对,剔除一些过去被认为可以勘同的汉文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西海岸 航海地名 阿拉伯文献 波斯文献 汉文文献
下载PDF
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一) 被引量:1
5
作者 葛铁鹰 《阿拉伯世界》 2002年第3期68-76,共9页
关键词 《道里邦国志》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随尼随尼 史料 随尼依 随尼娅 随尼斯坦 阿拉伯 古籍 中国
下载PDF
《书记规范》“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介绍及研究
6
作者 李鸣飞 《全球史评论》 2010年第1期129-138,431,共11页
《书记规范》是札剌亦儿朝初期由阿塞拜疆学者纳黑乞瓦尼编纂的波斯文公文写作指导书,其中保存了大量伊利汗国时期的书简和公文,是研究伊利汗国和札剌亦儿朝制度的重要史料。此书中"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涉及大量蒙古传统官制... 《书记规范》是札剌亦儿朝初期由阿塞拜疆学者纳黑乞瓦尼编纂的波斯文公文写作指导书,其中保存了大量伊利汗国时期的书简和公文,是研究伊利汗国和札剌亦儿朝制度的重要史料。此书中"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涉及大量蒙古传统官制,其中一些细节在汉文史料中没有记载,还有一些可以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中国蒙元时期的制度史颇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元朝 伊利汗国 波斯文献 书记规范 官制
原文传递
漢譯外文in-al-in(秦阿秦)Catha(契丹)等詞源流考 被引量:1
7
作者 譚世寶 《中国文化》 CSSCI 2016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在后人所译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有1355年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写的《伊本?巴图塔游记》,记述了其从马六甲前往中国的历程是首先到达之地为Zituun。而且后人考订其惯用的转写为Zaytun,乃"刺桐"的对... 在后人所译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有1355年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写的《伊本?巴图塔游记》,记述了其从马六甲前往中国的历程是首先到达之地为Zituun。而且后人考订其惯用的转写为Zaytun,乃"刺桐"的对音,指今福建泉州。该书又记述了其次到达之地为Cin-al-Cin,后人考订此为"秦阿秦"的对音,意即中国之中国。此词又写作Cin-kelan,用来指称中国的广州城,而kelan在波斯文之意思为"大",Cin-kelan的原意就是"大中国",是由梵文Mahacina(大秦或摩诃支那)演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大秦 源流考 契丹 外文 汉译 阿拉伯人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