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泥岩相有机质赋存特征及对比表面积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伟新 朱晓军 +2 位作者 马安林 蔡进功 卢龙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对沾化凹陷古近系L井沙三下亚段不同埋藏深度的泥页岩岩心和薄片进行分析,及X-射线衍射、热解、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L井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可分为贫有机质纹层的岩相A和富有机质纹层的岩相B,前者有机碳含量(TOC)低,比表面积较大,后者... 对沾化凹陷古近系L井沙三下亚段不同埋藏深度的泥页岩岩心和薄片进行分析,及X-射线衍射、热解、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L井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可分为贫有机质纹层的岩相A和富有机质纹层的岩相B,前者有机碳含量(TOC)低,比表面积较大,后者有机碳含量高,比表面积较小。从比表面积与TOC相关性来看,岩相A呈正相关收敛状,而在岩相B则呈发散状,表明岩相A中的有机质主要吸附于矿物表面,而岩相B的有机质主要呈纹层状富集。有机质赋存状态的差异对泥页岩比表面积的影响较为明显,富有机质纹层岩相B的岩石比表面积低于贫有机质纹层岩相A,而不同岩相中矿物对比表面积的贡献度相近,表明不同岩相(A和B)比表面积的差异与有机质纹层的多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表面积 有机质赋存 泥岩相 泥页岩 古近系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层序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玉峰 王占国 张维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0-344,共5页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中有机碳呈有规律的分布。在纵向上 ,特定的地层沉积单元常显示出底部有机碳含量高而向上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规律与相对湖平面的升降及沉积物的供给有关 ,并且可以在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叠覆曲线上以不... 松辽盆地湖相泥岩地层中有机碳呈有规律的分布。在纵向上 ,特定的地层沉积单元常显示出底部有机碳含量高而向上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规律与相对湖平面的升降及沉积物的供给有关 ,并且可以在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叠覆曲线上以不同程度的幅度差表现出来。根据这种叠覆的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英台地区嫩江组泥岩地层中的有机质丰度以及地层层序进行了分析。英台地区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地层以嫩一段和嫩二段下部地层的有机质丰度较高。从泥岩层序对比及测井曲线幅度差分析 ,该时期英台地区沉积物源来自于北部 ,其南部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泥岩 有机碳 测井曲线 层序地层 湖平面 沉积物 电阻率 声波时差 有机质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库车坳陷陆相烃源岩及原油中的氧芴系列化合物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景贵 刘文汇 +2 位作者 郑建京 陈国俊 孟自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3,47,共5页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 7个湖相泥岩和 3个煤岩以及 5个陆相原油样品中的萘、联苯、氧芴、芴、二笨并噻吩、菲、蒽、惹烯、和苯并蒽系列 10种重要芳烃化合物。研究发现 ,氧芴系列化合物在煤岩样品中丰度高 ,在湖相...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 7个湖相泥岩和 3个煤岩以及 5个陆相原油样品中的萘、联苯、氧芴、芴、二笨并噻吩、菲、蒽、惹烯、和苯并蒽系列 10种重要芳烃化合物。研究发现 ,氧芴系列化合物在煤岩样品中丰度高 ,在湖相泥岩样品中丰度低。据岩、油芳烃总离子流图中氧芴系列化合物 ,特别是氧芴之相对丰度对比研究结果判识 ,沙 3井白垩系原油、羊塔克 5井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以及却勒 1井下第三系原油可能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阳霞组或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的煤成油 ,英买 7井奥陶系原油和牙哈 1井下第三系原油可能为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湖相泥岩成油。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库车坳陷油源对比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三叠系 侏罗系 泥岩 煤岩 芳烃 氧芴 煤成油 泥岩成油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4
作者 邹才能 王兆云 +3 位作者 徐冠军 吴小洲 孙效东 王建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0-706,共7页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制约着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通过稠油族组成、同位素、色谱、质谱等分析及与斜坡和拗陷内原油、油源岩对比研究,确定西斜坡原油为经长距离运移且遭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的稠油,以密度相对较低、粘度相对较高为...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制约着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通过稠油族组成、同位素、色谱、质谱等分析及与斜坡和拗陷内原油、油源岩对比研究,确定西斜坡原油为经长距离运移且遭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的稠油,以密度相对较低、粘度相对较高为特点,稠变程度为中等—严重级别。油源主要为拗陷内青山口和嫩江组湖相泥岩,烃源岩自成熟排烃以来,向西的运移聚集可明显划分出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松辽盆地 泥岩 原油 排烃 油源 烃源岩 斜坡 运移 同位素
下载PDF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油气运移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光玉 卢华复 李树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853,共6页
本文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主要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侏罗系湖沼相泥岩和煤岩是盆地主要的气源岩 ,三叠系湖相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源岩 ,克依构造带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构... 本文首先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主要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侏罗系湖沼相泥岩和煤岩是盆地主要的气源岩 ,三叠系湖相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源岩 ,克依构造带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构造、地层压力和油气分布等资料对盆地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认为库车盆地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两种 ,即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位于盆地北部的克依构造带 ;不整合面和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主要与盆地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塔北隆起上的油气有关。不同类型的源岩具有不同的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垂向运移距离在 2~ 5 km之间 ,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一般在 2 0~ 4 0 km之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油气运移 构造带 不整合面 源岩 烃源 砂体 排烃 泥岩 地层压力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3
6
作者 关德师 李建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7,共4页
松辽盆地南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大地质要素。三角洲前缘相带中砂岩、泥岩地层交互发育 ,控制着岩性油藏总体含油范围 ;与砂体分布方向近于垂直相交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岩性成藏提供了有效的侧向封堵条件 ;湖侵过程中形成的... 松辽盆地南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大地质要素。三角洲前缘相带中砂岩、泥岩地层交互发育 ,控制着岩性油藏总体含油范围 ;与砂体分布方向近于垂直相交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岩性成藏提供了有效的侧向封堵条件 ;湖侵过程中形成的多套湖相泥岩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盖层 ,是形成大面积含油的必要条件。西部、西南、东南 3个大三角洲的前缘相带是下一步寻找大面积岩性油藏的主攻方向 ,也是近期寻找地质储量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岩性油藏 控制要素 勘探方向 三角洲前缘 泥岩 断层
下载PDF
济阳坳陷馆陶组辫状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东明 姜在兴 +1 位作者 李葵英 安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15-19,共5页
对于济阳坳陷馆陶组下段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河流相的基础之上 ,并且一直认为缺乏良好的盖层 ,这些认识明显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 .本文从古地貌、古生物、沉积构造等 6个方面的研究出发 ,发现济阳坳陷北部地区馆陶组下段存... 对于济阳坳陷馆陶组下段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河流相的基础之上 ,并且一直认为缺乏良好的盖层 ,这些认识明显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 .本文从古地貌、古生物、沉积构造等 6个方面的研究出发 ,发现济阳坳陷北部地区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辫状三角洲由辫状平原、前缘和前辫状三角洲组成 .水下分流河道为前缘骨架砂体 ,河口坝和远砂坝不甚发育 ,前辫状三角洲发育普遍较薄 .该沉积体系总体表现为多物源、近物源的多个辫状三角洲在横向的叠置 ,形成湖泊陆源碎屑丰富 ,滨浅湖相带窄的沉积格局 .湖相泥岩在横向和侧向上形成遮挡 ,与油源断层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三角洲 济阳坳陷 馆陶组 物源 水下分流河道 泥岩 河流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藏分布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潍莲 孙红军 唐文连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2,共6页
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对每个层序的发育特征、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可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4个层序,分别对应于房身泡组、沙三段... 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对每个层序的发育特征、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可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4个层序,分别对应于房身泡组、沙三段、沙一段沙二段和东营组。SⅡ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期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系;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面附近的浅湖相泥岩是最重要的区域盖层。良好的生储盖配置使SⅡ层序、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的扇三角洲、滩坝及浊积扇砂体成为本区最佳勘探目标层。SⅡ层序高位体系域生储条件配置好,又有SⅢ层序区域盖层的整体封盖,油气聚集受局部盖层直接控制,可成为较有利的勘探目的层。SⅡ层序、SⅢ层序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辫状河砂体体积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体系域 东部凹陷 盖层 古近系 辽河盆地 砂体 油气藏分布 泥岩 录井
下载PDF
生烃模拟结果的校正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岗 柳广弟 王兆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根据Ⅱ2型湖相泥岩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与油气生成一般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热模拟结果应用于舍油气盆地的生油气量计算的校正方法。认为各种烃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的油气生成模式均有一定偏差,不能直接应用于盆地烃源岩的生... 根据Ⅱ2型湖相泥岩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与油气生成一般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热模拟结果应用于舍油气盆地的生油气量计算的校正方法。认为各种烃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的油气生成模式均有一定偏差,不能直接应用于盆地烃源岩的生油气量计算。在校正时选1%作为生油高峰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在不同盆地或对于不同类型烃源岩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某一盆地的烃源岩实测演化剖面来选定生油高峰对应的RO.由于生烃机理上氢气与甲烷没有明显的联系,指出总气态产物中的氢气不应作为烃气的一部分计算,必须根据校正后的RO建立油气产率的数学模型和编制相应的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含油气盆地 油气生成 生油 镜质体反射率 热模拟实验 剖面 生烃 泥岩 加水热模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敏 尹成明 陈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具有巨厚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和中侏罗统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生烃期集中在喜山运动中晚期(E3—N1 )。本地区既有中生代古隆起,又有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圈...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具有巨厚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和中侏罗统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生烃期集中在喜山运动中晚期(E3—N1 )。本地区既有中生代古隆起,又有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圈闭(褶皱)和油气运移通道(断层),在侏罗系和第三系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本区预测油气资源量达 10×108t,而探明油气储量仅为预测量的 3%,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冷湖一号至五号 (冷湖构造带西段 )勘探区带、南八仙—大红沟古隆起勘探区带及赛什腾山前勘探区带是今后柴达木盆地北缘最现实的三大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含油气系统 侏罗系 油气勘探 古隆起 储盖组合 下侏罗统 区带 泥岩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陷期层序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郭玉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0,共3页
形成于湖盆深断陷期的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可划分出三个深断陷型层序,三个层序结构相似,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层序的主要特征是发育数量众多的低位扇砂体、区域分布的油页岩和深湖相泥岩及大型的进积... 形成于湖盆深断陷期的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可划分出三个深断陷型层序,三个层序结构相似,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层序的主要特征是发育数量众多的低位扇砂体、区域分布的油页岩和深湖相泥岩及大型的进积三角洲砂体。层序纵向上叠加使盆地边缘形成明显的砂泥岩旋回性沉积,盆地中心主要为泥岩夹浊积砂岩。层序中发育的各类低位扇砂体、深水浊积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是形成岩性油藏最有利的砂体类型。构造坡折带是控制各类砂体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构造坡折带附近是寻找岩性油藏的有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沉积充填模式 层序特征 构造坡折带 浊积砂体 岩性油藏 低位体系域 三角洲砂体 三角洲前缘 层序结构 主要特征 泥岩 区域分布 盆地边缘 成藏条件 砂体类型 低位扇 沙二段 沙三段 断陷期 发育 油页岩 旋回性
下载PDF
Lower Es3 in Zhanhua Sag, Jiyang Depression: a case study for lithofacies classification in lacustrine mud shale 被引量:11
12
作者 Yan Jian-Ping He Xu +4 位作者 Hu Qin-Hong Liang Qiang Tang Hong-Ming Feng Chun-Zhen Geng Bi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51-164,361,共15页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lacustrine mud shale has focused on laminated calcareous lithofacies rich in type Ⅰ or type Ⅱ1 organic matt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ineralogy and bedding structure, and type and abunda...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lacustrine mud shale has focused on laminated calcareous lithofacies rich in type Ⅰ or type Ⅱ1 organic matt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ineralogy and bedding structure, and type and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Using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Zhanhua Sag, Jiyang Depression as the target lithology, we applied core description,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fullbore formation microimager (FMI) to study the mud shale lithofacies and features. First, the lithofacies were classified by considering the bedding structure, lithology, and organic matter and then a lithofacies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lacustrine mud shale was proposed. Second, we used optimal filtering of logging data to distinguish the lithologies. Because the fractals of logging data are good indicators of the bedding structure, gamma-ray radiation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and pyrolyzed hydrocarbons (S2)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logging data, and the hydrogen index (HI) was obtained to identify the organic matter type of the different strata (HI vs Tmax). Finally, a method for shale lithofacies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logging data is proposed for exploring mud shale reservoirs and sweet spots from continuous wellbore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 shale lithofacies FILTERING fractals LOGGING
下载PDF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袁明生 李华明 王志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根据吐哈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系统油源对比结果,并佐以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资料,可将盆地原油分为三大类,即煤成油、咸水湖相泥岩成油和淡水湖相泥岩成油。为了进一步确定煤成油的主要烃源岩是煤岩还是煤... 根据吐哈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系统油源对比结果,并佐以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资料,可将盆地原油分为三大类,即煤成油、咸水湖相泥岩成油和淡水湖相泥岩成油。为了进一步确定煤成油的主要烃源岩是煤岩还是煤系泥岩,在亚稳定状态下用GC-MS-MS研究m/z233-m/z262的二萜类化合物,并用其进行油源精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成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煤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油源 烃源岩 地台 煤成油 煤系 碳同位素 原油 单体烃 泥岩
下载PDF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天然气富集区分布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功成 苗顺德 +5 位作者 陈莹 赵志刚 李友川 张厚和 杨海长 杨树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共17页
西湖凹陷、白云凹陷、崖南凹陷和莺中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外带中已被证实的富生气凹陷,其主力气源岩为海陆过渡相地层,烃源岩包括煤系三角洲和浅海相泥岩。前者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都属... 西湖凹陷、白云凹陷、崖南凹陷和莺中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外带中已被证实的富生气凹陷,其主力气源岩为海陆过渡相地层,烃源岩包括煤系三角洲和浅海相泥岩。前者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都属于陆源,丰度高,是好—极好的烃源岩。后者分布在洼槽区,多分布于深凹陷部位,水生生物欠发育,沉积环境处于半封闭的背景,因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主要发育泥岩,有机质属混源成因,多来自陆源,也有海生藻类,丰度属于较好到好,总体属于好烃源岩。结论认为:煤系三角洲区潜在生气量大,可能形成大中型气田,气田充满度高;浅海相泥岩烃源岩区潜在生气能力不及煤系三角洲,也能够形成大中型气田,但气田充满度偏低;煤系三角洲区是近海最有利区,浅海相泥岩区是较有利区。据此指出:①中国近海煤系三角洲区分为勘探成熟区和潜在区两大领域,其中成熟区包括西湖凹陷西部斜坡、白云凹陷北部斜坡、崖南凹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莺西斜坡,潜在区包括荔湾凹陷北部三角洲、琼东南盆地松东凹陷北坡三角洲、东海盆地丽水凹陷丽水三角洲等;②浅海相泥岩有利区包括西湖凹陷洼槽区、白云凹陷洼槽区、崖南凹陷洼槽区、荔湾凹陷洼槽区、莺歌海盆地莺中洼槽区、琼东南盆地中央凹陷洼槽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陆过渡 烃源岩 二元分布模式 煤系烃源岩 浅海泥岩 热盆 气田分布 源热共控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海油田东三段湖相泥岩生烃特征实验
15
作者 李阔 程焱 +4 位作者 苏龙 张铜耀 汤国民 何俊辉 王海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10-2221,共12页
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营组发育厚泥岩层,其中东三段湖相泥岩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显示东三段源岩具备“先油后气”两段生烃的特点:EasyR_(O)值介于0.6%~1.1%之间为生油阶段,于0.75%~0.86%处形成产油高峰,最大产... 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营组发育厚泥岩层,其中东三段湖相泥岩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显示东三段源岩具备“先油后气”两段生烃的特点:EasyR_(O)值介于0.6%~1.1%之间为生油阶段,于0.75%~0.86%处形成产油高峰,最大产油率为8.11 mg/g;EasyR_(O)值介于1.1%~1.6%之间为生气阶段,该阶段新增烃气产量占总产烃量的55.3%,其中干酪根裂解气贡献占比为29.6%,原油裂解气贡献占比为25.7%。研究认为在生油阶段,具备中等有机碳含量特征的东三段泥岩总产油率不高,难以排出形成有效供给;进入生气阶段后,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烃气的产生促进源内增压,有利于高成熟油气排出。热演化作用对生烃和排烃均有显著影响,具备中—高成熟度可能是东三段泥岩有效供烃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组 泥岩 黄金管热模拟 油气产率 生烃阶段
原文传递
越南近海马来盆地东北部镜质体反射率和热成熟度评价的FAMM分析的综合应用--石油远景评价意义
16
作者 H.I.Petersen N.Sherwood +1 位作者 A.Mathiesen 冯常茂 《海洋地质》 2015年第1期1-17,共17页
马来盆地越南部分东北部地区,一些勘探井穿过了新生代的河流.三角洲含煤泥岩和砂岩层序,在这些井中成功测试了通过地震识别直接烃类指标(DHI)。在一口发现有油气/凝析油的46.CN.1x井中钻遇了55m厚的湖相泥岩,该套泥岩具有非常... 马来盆地越南部分东北部地区,一些勘探井穿过了新生代的河流.三角洲含煤泥岩和砂岩层序,在这些井中成功测试了通过地震识别直接烃类指标(DHI)。在一口发现有油气/凝析油的46.CN.1x井中钻遇了55m厚的湖相泥岩,该套泥岩具有非常大的生油潜力。在含藻类体的岩石中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vR)的测试,从热成熟度评价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包括相关的VR抑制,井壁坍塌的落石和沥青质的圈定。通过常规VR测量和多显微组分荧光变化(FAMM)技术得到的“等效VR”(EqVR)值的综合应用,可以建立可靠的热成熟度梯度。这些测量结果来源于46.CN-lx井岩屑的分散有机质(DOM),这种分散有机质可以从原生镜质体中的弱反射沥青和井壁坍塌镜质体中分离出来,FAMM分析结果表明,含高氢指数的藻类体泥岩中VR抑制了0.14%。在现有“自然状态”VR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非常不规则的成熟度趋势,最深的样品(2675~2680m)VR值为0.4%Ro。但是,最深的样品EqVR值为0.70%。FAMM数据(VR数据,忽略VR被抑制的样品)确定的成熟度趋势表明,生油窗(VR值为0.75%心)顶部深度约2800m。利用EASY%Ro算法模拟的地温梯度结果表明,两条成熟剖面的地温梯度为40"C/kin,这是马来盆地的下限值。温度史模拟结果表明,在圈闭形成之后,上渐新统烃源岩生烃时间为2Ma至今。地震相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生油窗中湖相倾油单元位于调查井西北方向数公里的同一地堑中,这些岩石可能是己发现油气的烃源岩。在该区域通过DHI方法发现并圈定了另一个分布更广泛的生油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热成熟度 东北部地区 远景评价 盆地 应用 泥岩 分散有机质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udstone/shale in paralic coal measure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被引量:2
17
作者 Zhao-ping MENG Xian-mingXIAN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udstone/shale in coal measures is a key factor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at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A rock mechanics test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plete st...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udstone/shale in coal measures is a key factor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at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A rock mechanics test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mechan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mudstone/shale in paralic coal measures, from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periods in a coal field of Norther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dstone/shale in coal measures, and its chemical component, water content are established, and their models are constructe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ud- stone/shale has low mechanical strength, low elastic modulus and a high Poisson's ratio.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has apparent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fter reaching peak strength, it exhibits obvious strain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udstone/shale and its elastic modulu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iO2 content, and as the ignition loss increase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mudstone/shale will decrease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ower functi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udstone/shale and its elastic modulus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in mudstone/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easure mudstone/shale mechanical property influence factors
下载PDF
江苏高邮凹陷马4井下第三系戴南组水下扇的沉积特征
18
《上海国土资源》 1984年第2期6-7,共2页
水下扇(或称水下冲积扇),是由近源季节性洪水携带大量碎屑直接进入湖盆而成。它除具密度流的特征外,并具有一定的牵引流性质。我们进行江苏高邮凹陷南部马4井沉积相研究时,发现下第三系戴南组地层中水下扇(扇中亚相)相当发育。现简述其... 水下扇(或称水下冲积扇),是由近源季节性洪水携带大量碎屑直接进入湖盆而成。它除具密度流的特征外,并具有一定的牵引流性质。我们进行江苏高邮凹陷南部马4井沉积相研究时,发现下第三系戴南组地层中水下扇(扇中亚相)相当发育。现简述其沉积特征。岩石组合以粗碎屑岩为主,夹于浅湖相泥岩中,底界清晰,常有冲刷面,与下伏泥岩为突变接触。正韵律。常具多个旋回。每个旋回自下而上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扇 高邮凹陷 戴南组 下第三系 沉积特征 泥岩 水下冲积扇 碎屑岩 含砾粗砂岩 牵引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沉积环境研究
19
作者 程世伟 《内江科技》 2018年第2期64-65,共2页
勘探表明哈山地区油气均来自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由于构造改造强烈,地层展布、沉积环境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区内风城组沉积环境研究一直受到制约,区内风城组生烃潜力不明,严重制约了该区下步勘探,亟需开展风城组环境研究,为沉积体系研... 勘探表明哈山地区油气均来自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由于构造改造强烈,地层展布、沉积环境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区内风城组沉积环境研究一直受到制约,区内风城组生烃潜力不明,严重制约了该区下步勘探,亟需开展风城组环境研究,为沉积体系研究及烃源岩潜力评价奠定基础。本文研究在沉积构造、古盐度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沉积相研究,明确了风城组沉积时期处于伸展裂陷盆地阶段,具备咸化湖的沉积背景,风城组处于原始湖盆沉积中心,发育半深湖相泥岩、云质泥岩等优质源岩,极大的提高了该区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风城 山地 勘探潜力 泥岩 烃源岩
下载PDF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rple Mudstone under Different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被引量:17
20
作者 ZHANG Dan CHEN Anqiang LIU Gangc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Disintegration of rock is one of the primary processes of soil formation and geomorphology and is affected considerably by water and heat.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laboratory condi... Disintegration of rock is one of the primary processes of soil formation and geomorphology and is affected considerably by water and heat.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of typical purple mudstone from the Tuodian group of Jurassic red beds(J3t) in Tuodian Town,Shuangbai county,Yunnan Province of southern China.The fresh mudstone was subjected to alternating applications of water,heat and hydrothermal interaction during five treatments:wetting-drying(WD),saturation(ST),refrigeration-heating(RH),a combination of wetting-drying and refrigeration-heating(WDRH),and a combination of saturation and refrigeration-heating(STRH).Each treatment was run in twenty-four cyc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disintegration:collapsing disintegration,exfoliation disintegration and imperceptible disintegration.The cumulative disintegration rate(percentage of cumulative disintegrated mass to the initiative sample mass passed through a 2 mm sieve) produced a 'S'-shape function when related to treatment cycle time and closely fit a logistic model(R2 > 0.99).The rank order of the cumulative disintegration rate resulting from the five treatments was as the following:WDRH > STRH > ST > WD > RH.Because of alternating periods of moisture and dryness,WD caused the most disintegration,while RH alone resulted in imperceptible disintegration.Additionally,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integration rate of each treatment cycle(percentage of disintegrated mass to the treated sample mass) and treatment cycle number.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is rate and temperature change under moist conditions,indicating that a change in temperature greatly accelerates the disintegration of parent rock when water was su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weathering Mudstone Rock disintegration Hydrothermal interaction Water alternation Heat altern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