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沟道泥沙粒径分布及有机质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浩 杨方社 +4 位作者 李怀恩 刘兴誉 马艺坤 张鸿敏 韩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8-163,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沟道泥沙的影响,基于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沙棘"柔性坝"野外试验,根据单座沙棘"柔性坝"一次降雨淤积后的试验数据,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沙棘"柔性坝"对砒... 为了进一步研究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沟道泥沙的影响,基于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沙棘"柔性坝"野外试验,根据单座沙棘"柔性坝"一次降雨淤积后的试验数据,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沟道泥沙粒径分布及有机质的影响及其拦沙效果。结果表明:单座沙棘"柔性坝"能够提高砒砂岩沟道泥沙有机质含量,具有淤粗排细的分选功能和良好的拦沙效果。泥沙有机质从沙棘"柔性坝"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沿泥沙剖面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泥沙粒径从沟道上游到下游先增大后减小,沿一次降雨淤积的泥沙剖面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暴雨后沙棘"柔性坝"单位面积淤积泥沙的平均厚度为0.369m,与对比沟相比,淤积的泥沙厚度明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柔性坝” 砒砂岩区 泥沙有机质 泥沙粒径分布 粗颗粒泥沙 拦沙效果
下载PDF
泥沙含量和粒径对长江口杭州湾磷的形态和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漪帆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93-97,共5页
以长江口和杭州湾5个点位水样为研究对象,开展泥沙含量和粒径对磷的形态和浓度分布特征影响的实验,以获得不同粒径范围泥沙和磷营养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杭州湾泥沙和总磷之间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420;5个点位泥沙比表面积... 以长江口和杭州湾5个点位水样为研究对象,开展泥沙含量和粒径对磷的形态和浓度分布特征影响的实验,以获得不同粒径范围泥沙和磷营养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杭州湾泥沙和总磷之间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420;5个点位泥沙比表面积介于346.10~477.65m^2/kg,中值粒径介于7.95~13.28μm,粒径50μm以下泥沙的含量百分比89.52%~97.02%;研究区域内泥沙主要为粒径<4μm的粘土及部分粒径4~63μm的粉沙,占主要质量的是粒径范围30~60μm的泥沙,整个长江口杭州湾的总磷主要携带在>15μm的泥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粒径分布 泥沙含量 总磷携带量 磷营养盐 长江口 杭州湾
下载PDF
用激光法和吸管法测定东北黑土区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大安 刘刚 +1 位作者 王翔鹰 张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 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法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
下载PDF
耕作措施及雨强对南方红壤坡耕地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怡雯 戴翠婷 +4 位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邓俊 李朝霞 胡宇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4,共6页
选择典型南方红壤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小区进行天然降雨观测,对横坡耕作、顺坡耕作、顺坡耕作+植物篱、稻草覆盖4种耕作措施在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径流深和泥沙流失量基本随雨强... 选择典型南方红壤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小区进行天然降雨观测,对横坡耕作、顺坡耕作、顺坡耕作+植物篱、稻草覆盖4种耕作措施在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径流深和泥沙流失量基本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耕作措施由顺坡耕作向顺坡耕作+植物篱、横坡耕作、稻草覆盖的转换,减流效益、减氮效益和减磷效益依次增大。稻草覆盖措施减流效益最佳,为91.77%;横坡耕作措施减沙效益最佳,为98.91%;稻草覆盖、横坡耕作和植物篱3种措施在防治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具有较高的效益。耕作措施对泥沙粒径分布有影响。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相比,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拦截径流中的粗颗粒。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选择合适的耕作措施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作措施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泥沙粒径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