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降雨对晋西黄土区农地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娟龙 吴川东 +4 位作者 于洋 刘鹄 王百群 韦宝婧 赵炯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8-235,共8页
[目的]研究极端降雨事件对小流域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进而为流域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残塬区的晋西吉县蔡家川农地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2021年10月山西极端降雨事件前后坡沟系统进... [目的]研究极端降雨事件对小流域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进而为流域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残塬区的晋西吉县蔡家川农地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2021年10月山西极端降雨事件前后坡沟系统进行航测与实地调查,分析极端降雨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量化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识别滑坡点位空间分布与地形特征,评价流域内典型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结果]农地流域此次降雨历时84 h,累计降雨量160.4 mm,降雨强度1.9 mm/h,降雨频率0.16%,为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暴雨后流域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蔓延度指数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暴雨前流域内泥沙连通性分布不均,暴雨后泥沙连通性增大。暴雨后滑坡位点泥沙连通性减小,滑坡多发生在0°~10°和40°~50°的条件下,所占比例分别为29.11%和17.74%。[结论]极端暴雨事件诱发的滑坡影响了泥沙连通性,根据泥沙连通性空间变化可识别水土流失位点,能够用于评估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及极端降雨事件发生后开展生态恢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淤地坝 泥沙连通性 流域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不同植被空间配置下的坡面产沙及泥沙连通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边熇 朱冰冰 +1 位作者 黎珩 闫帅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0,共6页
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探讨坡面产沙和泥沙连通性对植被分布的响应对揭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及预测坡面侵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人工放水冲刷试验,分析3种植被布设位置(坡上、坡中、坡下)在不同冲刷流量(3.2,5.2 L/min)和不同... 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探讨坡面产沙和泥沙连通性对植被分布的响应对揭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及预测坡面侵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人工放水冲刷试验,分析3种植被布设位置(坡上、坡中、坡下)在不同冲刷流量(3.2,5.2 L/min)和不同覆盖度(0,30%,50%,70%)下的减沙效益,结合坡面产沙潜力指数探究植被覆盖影响下的泥沙连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不同盖度下的平均减沙效益及其稳定性来看,植被布局的减沙效益随盖度变化,且坡下植被空间分布最优。随冲刷流量增加,不同植被布局间的减沙效益差距缩小;(2)当植被盖度≤30%时,冲刷流量对坡面产沙的影响贡献较大;随盖度增加,植被的影响贡献程度大于冲刷流量,成为影响坡面侵蚀的主要因素;(3)坡面产沙潜力指数在不同植被盖度和分布位置下表现出明显差异。随盖度增加,产沙潜力指数减小,泥沙连通性减弱;坡下布设植被相比坡上和坡中产沙潜力指数最小,泥沙连通性最弱。该指数与产沙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产沙潜力越大,泥沙连通性越强,产沙量越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索土壤侵蚀机理及植被的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植被 土壤侵蚀 泥沙连通性 产沙潜力指数
下载PDF
植被和梯田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镕华 信忠保 梁潇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56-3765,共10页
黄土高原经过长期水土流失治理,泥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植被恢复和梯田修建对泥沙空间输移的影响尚未完全揭示。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和Landsat影像确定梯田分布和植被覆盖情况,使用能表征植被和梯田对泥沙输移的阻滞作用的植被覆盖与作物... 黄土高原经过长期水土流失治理,泥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植被恢复和梯田修建对泥沙空间输移的影响尚未完全揭示。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和Landsat影像确定梯田分布和植被覆盖情况,使用能表征植被和梯田对泥沙输移的阻滞作用的植被覆盖与作物管理因子和工程因子计算泥沙连通性指数(IC),分析泥沙连通性的时空动态变化,量化植被与梯田共同影响下黄土高原第三副区典型流域泥沙连通性。调整权重因子模拟不同情景下泥沙连通性指数的计算,分析植被与梯田对泥沙连通性的单独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快速恢复和梯田大面积修建,IC在35年间(1986—2020年)从-3.42到-9.17显著下降。情景模拟发现,在1986—1999年间,梯田为泥沙连通性减弱主要驱动因素,1999年后植被与梯田共同作用。植被影响下的IC从1986年到2020年下降73.05%,在1986—2020年间梯田影响下IC下降26.75%。在空间上梯田及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呈弱泥沙连通性,中下游主沟及部分支沟区域为强泥沙连通性。总体而言,植被恢复和梯田修建减弱泥沙输移能力,流域输沙路径集中于主沟中下游及部分支沟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和梯田修建影响下泥沙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泥沙连通性 IC指数 梯田 植被 泥沙输移
下载PDF
延河流域泥沙连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边熇 朱冰冰 +2 位作者 黎珩 王蓉 唐馨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5,共9页
泥沙连通性是表征泥沙在地貌单元间物理级联关系的重要参数,探讨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揭示流域内部水沙动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延河流域1990—2019年土地利用与径流输沙量等数据资料,结合连通... 泥沙连通性是表征泥沙在地貌单元间物理级联关系的重要参数,探讨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揭示流域内部水沙动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延河流域1990—2019年土地利用与径流输沙量等数据资料,结合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连通性时空分布的影响及与径流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加之少量的建设用地扩张。2)1990—2019年,延河流域IC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降低17.85%。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扩张可有效降低泥沙连通程度,且退耕还林还草具有长期生态效益。3)IC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增加趋势。流域中部是主要退耕还林还草区和建设用地扩张区,也是泥沙连通性明显下降区;流域西北部泥沙连通性较高,且随土地利用变化降幅较小;流域南部泥沙连通性低。4)IC与输沙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适用于流域输沙预测。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流域泥沙输移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布局和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连通性 退耕还林还草 延河流域 水沙特征 连通性指数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万赐航 周慧平 +1 位作者 王强 华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134,共8页
泥沙连通性可以反映泥沙源汇的潜在联系,识别流域水土流失热点区域及泥沙迁移路径。研究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泥沙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在已有泥沙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连... 泥沙连通性可以反映泥沙源汇的潜在联系,识别流域水土流失热点区域及泥沙迁移路径。研究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泥沙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在已有泥沙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连通性的功能性因素,并采用修正泥沙连通性指数(Revised Index of Sediment Connectivity,ICr)探讨了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耦合作用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对天目湖中田舍河流域泥沙连通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夏冬季植被覆盖度分别为85%、57%,对应的泥沙连通性指数均值是-9.39、-6.85,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泥沙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NDVI值获取模型中的地表综合系数,可以动态反映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区域及季节性变化;降雨影响泥沙的功能连通性,年尺度上的连通性指数均值同流域泥沙量的相关系数达0.91。说明在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时或者在林地为主的流域中,降雨因子具有主导作用;植被覆盖度升高28%,IC均值降低37%,而单独考虑降雨因子的IC-R均值则反映出雨量升高,指数值随之升高,修正连通性指数ICr综合考虑了植被与降雨因子,但在应用中要依据流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两者的权重。研究结果指出泥沙连通性指数在中国东南部区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湿润区湖泊小流域水土保持与水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 侵蚀 泥沙连通性 连通性指数 植被覆盖度 中田舍河流域
下载PDF
泥沙连通性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严晰芹 焦菊英 +1 位作者 唐柄哲 梁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5,共7页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河流输沙量常被用于评估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而流域出口监测的输沙量是把整个流域内部当作"黑箱"处理,这可能会忽视流域内的侵蚀热点区或由于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潜在风险区。泥沙连通性这一概念可...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河流输沙量常被用于评估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而流域出口监测的输沙量是把整个流域内部当作"黑箱"处理,这可能会忽视流域内的侵蚀热点区或由于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潜在风险区。泥沙连通性这一概念可用于理解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过程及其时空分布。针对国内泥沙连通性研究刚刚起步的现状,梳理了泥沙连通性的研究方法,分别为实地观测法、示踪法、模型法、指标法和图论法五类。通过分析不同方法应用的优缺点,认识到今后的研究应在精确评估结构连通性的基础上,结合影响泥沙输移的外力因子及其对应的过程,探求量化流域内部泥沙输移动态的方法,以此为更精细的流域管理和泥沙连通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泥沙连通性 泥沙输移 结构连通性 功能连通性
下载PDF
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的泥沙连通性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省子洲县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意奉 焦菊英 +4 位作者 唐柄哲 陈一先 王楠 白雷超 王颢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2-309,共8页
[目的]研究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输移路径、泥沙连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水库溃坝的原因,为沟道防洪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子洲县"7·26"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情况为例,选取面积相近... [目的]研究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输移路径、泥沙连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水库溃坝的原因,为沟道防洪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子洲县"7·26"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情况为例,选取面积相近、形状相异的清水沟和蛇家沟小流域,对沟道泥沙淤积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将沟道分为坝地沟段和自然沟段,选取流域面积与形状系数、沟道比降,以及淤地坝的类型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性的差异。[结果]在此次特大暴雨条件下,清水沟和蛇家沟的淤地坝大都呈现打开状态,由上游到下游清水沟泥沙连通性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蛇家沟泥沙连通性则呈现先增长后减弱的趋势。整体上清水沟的泥沙连通性比蛇家沟的强,且清水沟流域的土壤侵蚀也较为严重。串联和混联坝系以及修建有卧管、竖井和排水渠的淤地坝防洪能力更强。[结论]流域面积、流域形状和沟道比降均影响着沟道泥沙的连通性,而淤地坝类型及分布是影响沟道泥沙连通性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沟道 泥沙连通性 淤地坝
下载PDF
陕北安塞坊塌小流域的沟道形态及其泥沙连通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意奉 焦菊英 +1 位作者 陈一先 唐柄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5,共5页
通过对陕北安塞坊塌小流域主沟道及其支流小沟道的研究,旨在探究沟道级别、沟道比降和径流节点特征对泥沙连通性的影响程度,以及泥沙淤地坝对泥沙连通性的作用。采用ArcGIS软件,基于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 通过对陕北安塞坊塌小流域主沟道及其支流小沟道的研究,旨在探究沟道级别、沟道比降和径流节点特征对泥沙连通性的影响程度,以及泥沙淤地坝对泥沙连通性的作用。采用ArcGIS软件,基于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水文分析模型提取沟道网络图和沟道坡度图,进而获得沟道级别、沟道比降和径流节点,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记录沟道泥沙潜在连通位置。结果表明:泥沙连通性随着沟道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沟道比降随着沟道级别的升高逐级减小,泥沙连通性随着沟道比降的降低也减弱;径流节点数和沟道级别成正相关关系;同时修建的淤地坝对泥沙连通性有着阻碍作用,而且在坝地人工沟渠中泥沙连通性呈弱连通性。研究表明通过沟道形态指标,可以反映出沟道泥沙连通性的变化并实现对泥沙连通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道网络 沟道级别 沟道比降 径流节点 泥沙连通性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连通性及泥沙输移的影响——以重庆市涪陵页岩气开采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斌 张学伍 +1 位作者 徐敏 胡海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179,共9页
[目的]探究人类活动强烈干扰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泥沙传输过程的影响,为控制土壤流失为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土壤侵蚀方程、泥沙连通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页岩气开采区重庆市涪陵区城东片区页岩气开采前后(2010—2019年... [目的]探究人类活动强烈干扰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泥沙传输过程的影响,为控制土壤流失为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土壤侵蚀方程、泥沙连通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页岩气开采区重庆市涪陵区城东片区页岩气开采前后(2010—2019年)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及其泥沙连通性和泥沙输移的响应。[结果]①研究区2010—2019年,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及林草用地增加。②因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导致的土壤侵蚀变化微弱,整个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减小,从2010年的3.12减小到2019年2.78 t/(hm^(2)·a),整个区域的侵蚀策源地是旱耕地。③2010—2019年,整个研究区的连通性指数(IC)呈现减小趋势,从-0.46减小到-0.65,整个区域泥沙输移比减小,泥沙流失量由0.83 t/(hm^(2)·a)减少到0.62 t/(hm^(2)·a)。[结论]土地利用变化除影响土壤侵蚀量外,还影响了泥沙连通性进而减小了土壤流失量。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未造成区域土壤流失发生明显增大,阻断旱耕地的泥沙连通性仍是控制区域土壤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 泥沙连通性 页岩气开发
下载PDF
昕水河流域的泥沙连通性研究
10
作者 朱金凤 张浩 宋克鹏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年第12期17-19,共3页
昕水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探求流域泥沙连通性对流域侵蚀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泥沙水文连通指标——地形-水文响应单元(Slope-HRU)指数的计算,探讨"Slope-HRU指数"揭示反映流域侵蚀产沙的能力和适用... 昕水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探求流域泥沙连通性对流域侵蚀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泥沙水文连通指标——地形-水文响应单元(Slope-HRU)指数的计算,探讨"Slope-HRU指数"揭示反映流域侵蚀产沙的能力和适用性,并探讨潜在影响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1)子流域Slope-HRU指数R值与产沙量在数值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13,可以有效反映流域的泥沙连通性。Slope-HRU指数R值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即R值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2)Slope-HRU指数的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首要控制地位。其中,草地区别于乔木林地,并不利于泥沙连通性的控制。其次是土壤类型和地形坡度。研究指出,降水也是影响Slope-HRU指数的重要因子,评价指标中降水因素的耦合考虑对于揭示泥沙连通性动态变化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连通性 Slope-HRU指数 主成分分析 侵蚀产沙
下载PDF
生态建设对骆驼山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计红燕 《水利技术监督》 2020年第3期183-185,289,共4页
减轻水土流失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文章以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辽西地区骆驼山小流域为例,通过SAGA软件中提供的批处理脚本Batch对在不同生态建设情景下的径流泥沙连通指数IC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探查了生态... 减轻水土流失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文章以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辽西地区骆驼山小流域为例,通过SAGA软件中提供的批处理脚本Batch对在不同生态建设情景下的径流泥沙连通指数IC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探查了生态建设对骆驼山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实际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在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中要同时采取坡面与沟道措施,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建设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 泥沙连通性
下载PDF
辽西低山棕壤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连通性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12
作者 王佳楠 贾燕锋 范昊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6-732,共7页
了解土壤侵蚀和泥沙连通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流域综合管理措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辽西低山棕壤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泥沙输移比模型,引入连通性指数和土壤流失模型作为泥沙连通性和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的衡... 了解土壤侵蚀和泥沙连通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流域综合管理措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辽西低山棕壤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泥沙输移比模型,引入连通性指数和土壤流失模型作为泥沙连通性和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的衡量指标,通过探究不同泥沙连通性等级和土壤侵蚀强度下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特征,分析地形、土地利用类型、泥沙连通性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道岭小流域泥沙连通性平均值为-3.79,平均土壤侵蚀量为614 t·km^(2)·a^(-1);高连通性主要出现在坡耕地中,较低的连通性主要分布在林草地中;93.3%流域面积的土壤侵蚀强度在中度以下,极强烈以上侵蚀面积仅占流域面积的1.1%。泥沙连通性等级越高,<5°坡度的面积所占比例越高,其余坡度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耕地面积占比增加,林草地面积占比减少;阴坡面积占比降低,阳坡面积占比增加。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递增,<8°坡度的面积占比增加,其余坡度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林草地面积占比减少,其他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增加;阳坡面积占比总体增加,阴坡面积占比总体降低。土地利用是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与泥沙连通性响应关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连通性 土壤侵蚀 地形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联合径流侵蚀功率与连通性指数识别流域侵蚀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宗俊 吴磊 +1 位作者 张慧勇 刘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98-2210,共13页
为识别植被恢复流域侵蚀变化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包含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IC(Index of Connectivity)和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的径流侵蚀功率方程所构成的侵蚀过程识别模型方法框架,以探究... 为识别植被恢复流域侵蚀变化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包含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IC(Index of Connectivity)和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的径流侵蚀功率方程所构成的侵蚀过程识别模型方法框架,以探究延河流域侵蚀过程的变化及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延河流域侵蚀情况总体持续向好,1985—2000年间多个年份的流域平均侵蚀模数超过80 t·hm^(-2)·a^(-1),而在2015年左右下降至10~30 t·hm^(-2)·a^(-1),植被恢复造成了流域侵蚀的动态变化,两者呈负相关的年际变化趋势,表明植被增加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土壤侵蚀。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变异性较大,最大值从1985年的13.28×10^(-4)m^(4)·s^(-1)·km^(-2)下降至2020年的4.40×10^(-4)m^(4)·s^(-1)·km^(-2),在空间上则呈现支流大干流小的特点,而当嵌套流域面积小于1000 km2时径流侵蚀功率随面积减小呈幂函数趋势增加,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小尺度中的径流侵蚀事件。IC表现为坡面小而沟谷大的空间格局,整个流域的IC变化范围从-13.11至1.95,其在中游较小而在上游和下游较大,且随嵌套面积增加而下降。IC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在时间尺度上高度相关(R2=0.98),IC随植被增加有减小趋势,表明植被的增加阻碍了泥沙路径的连通程度。同时,IC和侵蚀保持较强的相关性,高IC区域的侵蚀治理应是流域管理的重点。总体上,该模型方法框架运用良好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探究流域侵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泥沙连通性 径流侵蚀功率 植被恢复 嵌套流域
下载PDF
六家子小流域生态建设措施对流域泥沙连通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王东浩 《内蒙古水利》 2023年第12期74-75,共2页
文章以辽西土石质丘陵区六家子小流域为例,对不同生态建设情境下的泥沙连通指数进行计算,并探讨了流域泥沙连通性受生态建设的影响。研究认为,同时采取沟道与坡面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最佳,可为流域水土保持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 泥沙连通性 生态建设 情景设置 六家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