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侧泥质海岸带全新世岸线的变化与海洋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宏 商志文 +7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田立柱 范昌福 盛晶瑾 陈永胜 刘会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7-640,共14页
以渤海湾泥质海岸带为例,从形态和地层证据2个方面总结了全新世岸线变化与海洋作用对该地区海岸带发育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千年级别的岸线变迁至少以6次停顿(形成贝壳堤和泥质岭地)和岸进的交替为特征。过去130年间10年级别的岸线变化... 以渤海湾泥质海岸带为例,从形态和地层证据2个方面总结了全新世岸线变化与海洋作用对该地区海岸带发育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千年级别的岸线变迁至少以6次停顿(形成贝壳堤和泥质岭地)和岸进的交替为特征。过去130年间10年级别的岸线变化分为4个阶段,显示了"小冰期"结束后随气温上升而发生的岸线自然蚀退是如何逐渐被人类活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围海造陆)所取代的。全新世海相沉积中发现的9个峰值期和晚全新世的7次风暴驱动事件,表明了研究区泥质海岸带增强的海洋影响。这些结果提供了一条经由地质背景认识现代泥质海岸带过程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海岸线变迁 海洋影响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宏 宋美钰 +8 位作者 王福 李凤林 李建芬 裴艳东 范昌福 商志文 田立柱 阎玉忠 王云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6-738,共13页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保有高程、加积作用、地面下沉、海面上升和以极端增水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各自的现状,提出了综合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泥质海岸带的研究思路和警惕可能的沼泽化趋势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现代地质环境 主要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Ⅰ):意义、目标与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92,共8页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 ,是通过两种形式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 )在两个方面即垂向的浅表沉积物和平面上的地表形态变化同时展开的。( 1 )海岸带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 ( 1∶5 0 0 0 0 )分为 4个层次 :基...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 ,是通过两种形式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 )在两个方面即垂向的浅表沉积物和平面上的地表形态变化同时展开的。( 1 )海岸带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 ( 1∶5 0 0 0 0 )分为 4个层次 :基底 (前第四纪 )研究、早中更新世研究、晚更新世 -全新世多学科综合研究、中晚全新世 -现代多学科高分辨率综合研究。( 2 )海岸带综合研究采用多期图形对比、短半衰期同位素示踪与测年等方法 ,围绕近百年来地表形态、沉积速率变化及海岸线变迁展开。 ( 3)正在形成的系统工作方法 :包括Eijkelkamp槽型取样器获取浅表地层的无扰动岩心、岩心编录、手持GPS定位 ;少量辅助性机械钻孔岩心( 30~ 1 0 0m ,全取心 )研究 ;地质点水准 (与国家高程联网的 )测量 ;有孔虫、介形虫、孢粉、OSL、1 4 C测年 (加速器质谱法与液体闪烁计数器法 )、磁学研究和 2 1 0 Pb/1 37Cs测年 ,以及多期图形 (历史地图、地形图、航片与卫星遥感影像 )的计算机处理与对比、假三维表达的综合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泥质海岸带 大比例尺 区域地质调查 地表形态 地质环境
下载PDF
泥质海岸带咸淡水界面的运动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森 高茂生 +1 位作者 刘红军 张志忠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1期27-30,共4页
咸淡水界面运动机理是当今国际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的热点问题。泥质海岸带中古环境变化(历次海侵)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围填海等人类工程加剧了现代咸水入侵进程;过量开采地下水(卤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中淡水水头低于附... 咸淡水界面运动机理是当今国际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的热点问题。泥质海岸带中古环境变化(历次海侵)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围填海等人类工程加剧了现代咸水入侵进程;过量开采地下水(卤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中淡水水头低于附近咸水水头,破坏淡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动力平衡是造成咸水入侵的内在原因。综述了海岸带地区咸水入侵研究程度及进展,分析并掌握咸淡水界面运动机理对于泥质海岸水文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入侵 咸淡水界面 泥质海岸带
下载PDF
新方法在泥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桐 王宏 王云生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7期10-13,共4页
与基岩或砂砾石海岸相比 ,泥质海岸带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更敏感、更脆弱、易遭受破坏。在渤海湾西北岸进行的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 ,运用了包括浅表地层 ( 5~ 6m)的高分辨率勘察、手持卫星定位仪定位、水准测量、年... 与基岩或砂砾石海岸相比 ,泥质海岸带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更敏感、更脆弱、易遭受破坏。在渤海湾西北岸进行的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 ,运用了包括浅表地层 ( 5~ 6m)的高分辨率勘察、手持卫星定位仪定位、水准测量、年代学等系统方法 ,获得了近 40 0 0 a来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 ,获得间隔为数百年的 6张平面( 2 D)及立体 ( 3 D)的地质变化图系。从而开创了在深覆盖区以浅表地质记录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成果的新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资源 区域地质调查 计算机数据处理 地理底图 年代学 水准测量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泥质海岸带地下水水化学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晨馨 邱隆伟 +3 位作者 高茂生 侯国华 党显璋 孙启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5,共10页
山东半岛北部是中国海(咸)水入侵典型区域之一,沉积环境复杂,地下水质类型多样。该区域多条河流频繁摆动发育河流三角洲,同时受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影响,沉积海陆交互相地层,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过量开采地... 山东半岛北部是中国海(咸)水入侵典型区域之一,沉积环境复杂,地下水质类型多样。该区域多条河流频繁摆动发育河流三角洲,同时受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影响,沉积海陆交互相地层,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了淡水降落漏斗与卤水降落漏斗,改变了局部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对地下水形成演化产生影响。根据研究区沉积背景与含水层分布特征,划分为3个流域、2层地下水。综合运用海洋地质学、环境同位素与水化学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弥河流域与白浪河流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漏斗区以Cl-Ca型水为主,处于地下水咸化过程;潍河流域主要接受河水补给,漏斗区以HCO_(3)·Cl-Na型水为主,处于地下水淡化过程。深层地下咸、卤水形成过程主要受混合作用控制,是一个淡水、海水、卤水三端元混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 三端元混合 地下水演化 水化学 山东半岛 泥质海岸带
下载PDF
河北泥质海岸带滨海草甸盐土盐基离子状况的研究
7
作者 邢存旺 陈峻崎 +1 位作者 金子明 戴兴安 《河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通过对河北泥质海岸带滨海草甸盐土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滨海草甸盐土经过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出现了脱盐碱化现象,具有上层滨海性强,下层内陆性强的特点;认为可以将Na++K+、pH值和全盐量(TS)这3个因子视... 通过对河北泥质海岸带滨海草甸盐土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滨海草甸盐土经过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出现了脱盐碱化现象,具有上层滨海性强,下层内陆性强的特点;认为可以将Na++K+、pH值和全盐量(TS)这3个因子视为滨海草甸盐土的特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草甸盐土 盐基离子 河北泥质海岸带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宏 李建芬 +12 位作者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田立柱 范昌福 陈永胜 刘志广 车继英 宋美钰 耿岩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2期81-97,共17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现代以及(c)未来50~100年3个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2)根据在沿海地区和潮间带-浅海区的近30个揭穿全新统-晚更新统的全取心钻孔岩心(累计进尺1 600 m,其中海区约400 m)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和毗邻浅海区的地层结构、沉积间断、断块构造差异运动和层序地层学。(3)基于沿海低地-潮间带4 000余个Eijkelkamp全取心钻孔(总进尺逾20 000 m),将6~8 m以浅的中晚全新统划分为6~11层,并将它们归并为两个非正式地层单元"灰色单元"和"黄色单元"。前者为潮间带环境(向下可包括潮下带上部),后者为泻湖→盐沼→沼泽环境。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Eijkelkamp钻探、高程测量、综合研究、C-Tech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在临港工业区南西150 km2的泻湖-盐沼区进行了浅表地层(11层)的3D表达。进一步又将灰色单元划分为泥质的"马棚口湾式"和砂质的"驴驹河式"两类。(4)在滨海新区约3 000 km2的潮间带下部-浅海区首次开展了系统的测深仪-浅剖仪-全取心机械钻探-海底底质(和浅层)取样-旁侧声呐-单道地震公益性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地球化学调查和包括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年代学(包括年轻沉积物测年)在内的综合研究。将末次冰消期以来潮间带-浅海区沉积物划分为Ua-Uf六层,初步查明了海区沉积层序、底质物质组成、表层沉积速率、埋藏古河道和浅层气分布等。(5)通过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片及遥感影像对比,重建了近13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地表形态演化与海岸线变迁,发现阶段1"小冰期"结束后-20世纪前半叶以侵蚀为主,从曲折岸线向平直岸线转化和阶段2 20世纪后半叶-现代以淤进为主,人为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征。基于8条潮间带剖面的高程测量结果及仅有的天然岸段近年来强烈蚀退现象,提出了湾顶处滩面现代过程在近年来可能已转入阶段3新的自然蚀退过程的推测。(6)开创了滨海新区(和渤海湾西岸)210Pb和137Cs示踪与年轻沉积物测年研究。根据目前掌握的环渤海地区近百组210Pb或210Pb/137Cs数据(其中210Pb和137Cs同时测量的有近60组,笔者贡献了40组),初步划分出渤海湾西岸沿海低地沉积速率极低带(一般<1 mm/a)、潮间带高速沉积区(通常>5 mm/a、极端>30 mm/a)和浅海不稳定沉积区(通常>5mm/a),圈定了北塘水道口门等潮间带现代沉积中心区。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渤海湾长期以来缺少现代沉积速率数值的空白。(7)通过表层(和浅孔)沉积物粒度分析,初步查明了潮间带-浅海区表层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发现独流减河口-海河口岸段潮间带浅表层沉积物向北、向上变粗,分选性变好,推测是节制闸建成后半个世纪以来海河输送沉积物减少、近岸海洋影响增强的海河三角洲退化的结果。(8)开展了渤海湾现代有孔虫群(活体和死体)对比研究。根据现代有孔虫群与其所在的(经水准测量确定的)潮间带位置、(经潮位校正确定水深的)海底位置及盐度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从平均大潮高潮位到10 m不同水深的现代有孔虫群-水深转换函数,并据有孔虫代用指标尝试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9)开展了渤海湾硅藻群研究。初步划分出从潮间带至浅海区不同水深、盐度及泥质或粉细砂质不同底质环境的7个硅藻组合区,探讨了硅藻分布与环境因素(水深、盐度和底质)的关系。根据反映海洋影响强度-气候变化的硅藻代用指标,在岩心和牡蛎礁体中初步发现了距今约7 ka cal BP以来的8次海洋影响增强事件。(10)开展了渤海湾软体动物群研究。搜集并鉴定了双壳类和腹足类各100余种,划分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3类组合,初步研究了它们各自与水深、盐度的关系。(11)继续牡蛎礁(包括现代活牡蛎礁)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将牡蛎礁平原的47处礁体(近年来,在空港、滨海湖和浅海区新发现5处礁体)初步划分为10个礁群,确定了礁体与上覆泥层交替的10次第一等级(千年尺度)的旋回;礁体内部正常建礁与水平夹层交替的第二等级(百年-数十年(?))的旋回,则有数十次之多。(12)开创了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贝类壳体生物碳酸钙18O,13C和87Sr同位素地质环境变化研究。根据对10余种常见贝壳13C组成的测量,发现了渤海湾全新世海相贝壳13C的平均值(-2.68‰PDB),并以此作为那些未经13C测量的14C直接测定值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的经验值,由此对600余个环渤海14C数据进行了统一的分馏效应校正,为后续的贮存库效应和全新世大气14C浓度变化校正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同一牡蛎个体的不同生长层(分别具有最重的、最轻的δ13C,代表开放海湾和受陆地径流/大气降水影响的两种亚环境的极端情况)的AMS 14C测年,提出了渤海湾全新世海岸带小而浅水体的14CO2迅速与大气达至平衡的假说,从而对该地区的14C数据统一校正提出了将陆地与海洋两种推荐程序相结合的方法,并得到了其他研究者近年来新发现的地区性贮存库年龄ΔR≈-170~-190 a的证实。经过13年的积累,初步建立了包括600余个数据在内的环渤海14C数据库,其中笔者贡献的(包括尚未获得结果的)达到250余个。(13)牡蛎壳体18O,13C和87Sr同位素组成的分辨率,已从20年前的季节级别提高到现在的半月级别,这是继发现牡蛎礁体记录的第一、二等级的环境变化之后,单个壳体记录的第三等级的变化(数十年际→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壳体的个体形态学研究表明,位于河口、开放海湾不同微地貌环境的礁体中的牡蛎个体的高/宽比、重量和生长速率不同。大吴庄礁体近50个14C(其中AMS方法获得的数据30余个)和近20个OSL数据的研究,发现该处礁体历时的两种可能(>1 ka和<0.7 ka)。确定了牡蛎壳体分泌速率(1~1.7 cm/a)和休眠水温(6~11℃)等基本参数,并探讨了礁体发育与古气候(温度、降水等)的关系。(14)继续贝壳堤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贝壳堤的水下线形沙坝→沿岸堤→风成沙丘多成因过程假说。近10处堤底板的水准测量表明,底板多向海倾斜。初步确定了各堤前缘、后缘底板及其高差平均值,堤顶部的高程,以及底板和顶部的年龄。根据新的发现,将III、II和I三堤分别划分为2道支堤。发现I堤叠加于歧口-马棚口NNW-SSE向的晚全新世线性埋藏凸起之上,为前人的渤海湾西部NNW-SSE向新构造形迹控制古海岸线的假说提供了证据。(15)继续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研究,初步建立了有孔虫、硅藻和软体动物、贝壳堤和牡蛎礁等代用指标,并与介形虫鉴定、岩石学(石膏与黄铁矿晶粒等)研究及AMS 14C和OSL测年(包括有孔虫壳体AMS 14C测年)相结合,揭示了地层记录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的)全新世9~11次海水影响增强事件。根据贝壳堤前、后缘底板的高度和沉积学特征,确定了底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自身误差经验值和对应平均大潮差范围的误差经验值;确定了牡蛎礁顶板起伏误差值并对应海平面位置,并被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对应海平面-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证实。(16)开展了泥质海岸带脆弱地质环境研究。初步发现了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中全新世高能沉积事件、贝壳堤中的宋金、明末和"小冰期"风暴潮夹层或风力增强期。统计了19世纪末期以来10次重大风暴潮的淹浸范围、并将百余年来的极端高水位(在进行了地面下沉校正后)统一折算为黄海85高程,根据海洋气象部门的渤海湾西岸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水位高度,确定了上述10次风暴潮水位的重现期。提出了叠加地学因素(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面上升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等)的渤海湾西岸2010~2050年从50年到10 000年的5个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水位预测方案。通过海(河)堤及沿海低地的RTK测量,初步查明了滨海新区和海(河)堤地表高程现状。通过对地下潜水位高程测量,初步发现了潜水位面向陆反向倾斜的特征。(17)建立了包括5个地学参数共计11项指标的泥质海岸带环境地学评价体系。向地方政府提交了南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区地质环境评价、天津港风暴潮预测、天津浅海区软土分布、贝壳堤与牡蛎礁重新划界、海区人工鱼礁选址、海区活牡蛎礁勘查、海岛地名普查和黄骅港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评价等研究报告。此外,在风暴潮预警、海堤加高等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力争以扎实的地学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环境变化
下载PDF
天津市沿海地区海陆变化报道
9
作者 商志文 姜兴钰 +3 位作者 李建芬 王福 陈永胜 王宏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渤海湾西岸是我国典型的泥质海岸带地区。相对于基岩和砂砾质海岸,泥质(及泥砂质)海岸带对于地质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变化记录的保存更为完整。因此,泥质海岸带一向是地质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对'全球变化'的重视... 渤海湾西岸是我国典型的泥质海岸带地区。相对于基岩和砂砾质海岸,泥质(及泥砂质)海岸带对于地质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变化记录的保存更为完整。因此,泥质海岸带一向是地质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对'全球变化'的重视日益增强,国际泥质海岸带地学研究涉及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海陆变迁、海面升降史与高精度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渤海湾西岸 天津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