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在眼睑痉挛治疗中差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晖 丁小虎 +2 位作者 赵秀娟 尹小芳 易长贤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36-238,242,共4页
目的研究眼睑痉挛治疗中,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眼轮匝肌不同注射模式对泪膜和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眼睑痉挛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入A组(全注射组)和B组(豁免下睑内侧组),A组20眼注射上睑内外侧、下睑内外侧、外眦部及眉头。B组20眼不注... 目的研究眼睑痉挛治疗中,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眼轮匝肌不同注射模式对泪膜和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眼睑痉挛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入A组(全注射组)和B组(豁免下睑内侧组),A组20眼注射上睑内外侧、下睑内外侧、外眦部及眉头。B组20眼不注射下睑内侧部位点,其余注射位点同A组。观察注射前、注射后1周、注射后4周,患者眼睑痉挛主观症状评价量表、眼睑闭合不全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测量泪河宽度。结果注射前、注射后1周和4周3个时间点,A组与B组患者眼睑痉挛Jankovic评价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周部分患者出现眼睑闭合不全,但于注射后4周眼睑闭合程度显著减轻,与注射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段OCT测量泪河宽度,注射后1周2组较注射前增大(P<0.05);注射后4周,和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后1周:A组较B组泪河宽度增加,分别为(0.44±0.13)μm和(0.33±0.1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眼睑痉挛中,豁免下睑内侧的注射位点的模式于注射后早期对泪液引流的影响较少,对眼睑痉挛症状的早期控制两者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痉挛 肉毒杆菌毒素 注射位点 泪膜
下载PDF
对比研究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在眼睑痉挛治疗中的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洪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0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对眼睑痉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86例眼睑痉挛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43例。其中观察A组患者行眉头、外眦部、上睑内外侧、下睑外侧注射,观察B组患者在观察A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对眼睑痉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86例眼睑痉挛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43例。其中观察A组患者行眉头、外眦部、上睑内外侧、下睑外侧注射,观察B组患者在观察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下睑内侧注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眼睑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Ⅰt)、前段OCT泪河高度(TMH)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Jankovic评定量表(JRS)评分、BUT、SⅠ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的TMH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轮匝肌注射可有效对眼睑痉挛症状进行控制,其中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有助于术后早期改善泪液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痉挛 注射位点 A型肉毒杆菌毒素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同注射位点治疗眼睑痉挛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建晖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22期27-28,共2页
目的比较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全位点注射模式与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治疗眼睑痉挛(BSP)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BSP患者64例94眼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3例46眼和观察组31例48眼。对照组采... 目的比较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全位点注射模式与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治疗眼睑痉挛(BSP)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BSP患者64例94眼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3例46眼和观察组31例48眼。对照组采用全位点注射模式治疗,观察组采用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注射前与注射4周后BSP主观症状评价量表(JRS)、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河宽度(TMH)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注射4周,观察组完全缓解率(50.0%)略高于对照组(41.7%),总有效率(89.6%,43/48)略低于对照组(95.7%,44/46),治疗后两组的JRS评分及BUT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MH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21.7%),两组J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UT及TMH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X-A全位点注射模式和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治疗BSP疗效相当,但后者对泪液引流的影响较小,能减轻术后溢泪症状,且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痉挛 A型肉毒杆菌毒素 注射位点 位点注射模式 豁免下睑内侧注射模式
下载PDF
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湘云 万国兰 +1 位作者 程风华 丁芬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6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0例患儿以位点注射为主,配合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37例提高,占92.5%,抓握能力指数38例提高,占95%,视觉感知能力...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0例患儿以位点注射为主,配合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37例提高,占92.5%,抓握能力指数38例提高,占95%,视觉感知能力指数40例均有提高。结论位点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注射 小儿脑性瘫痪 手功能障碍 位点注射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 手功能障碍 疗效观察 运动发育 能力指数 有效方法 功能训练 评估指标
下载PDF
位点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湘云 杜成许 孙攀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0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听力障碍患儿175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TO)听力损失分级标准,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异常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钠针静滴、耳周...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听力障碍患儿175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TO)听力损失分级标准,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异常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钠针静滴、耳周局部按摩及感音训练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VitB1、VitB12在耳门、翳风、听宫、听会等穴位及晕听区帽状腱膜下进行注射,1次/d,20d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3个疗程为观察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治疗的年龄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6个月内开始干预者有明显疗效,1岁后开始干预者总有效率明显低于6个月内干预者。结论位点注射有助于患儿听力的恢复,早期干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注射 感音神经性 听力障碍
下载PDF
头部功能区药物位点注射治疗胆红素脑病致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湘云 陈海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5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头部功能区 位点注射 药物治疗 胆红素脑病 脑损伤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位点加穴位注射疗法对1~3岁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艳艳 王景涛 杨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1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 观察位点加穴位注射对1~3岁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1—2015-08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1~3岁)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 目的 观察位点加穴位注射对1~3岁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1—2015-08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1~3岁)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位点加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运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GMFM-88)对其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GMFM8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58,P<0.01);治疗前后之差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6,P<0.01)。结论 位点加穴位注射疗法可显著改善1~3岁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位点加穴位注射 粗大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小儿
下载PDF
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书卿 赵丽霞 李湘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6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能够使患儿在脑损伤得到康复的同时听力也及时恢复,避免造成聋哑残疾。方法治疗组随机选择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患儿74例分别予以VitB1、VitB12、脑苷肌肽针进行头部4、6功能区及中枢听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能够使患儿在脑损伤得到康复的同时听力也及时恢复,避免造成聋哑残疾。方法治疗组随机选择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患儿74例分别予以VitB1、VitB12、脑苷肌肽针进行头部4、6功能区及中枢听功能区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位置和耳廓周围进行位点注射。对照组选择同期门诊就诊诊断为小儿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患儿32例予以功能训练、推拿、中药药浴治疗。结果1个月后疗效评定:治疗组听力恢复正常4例,明显好转16例,好转52例。对照组听力恢复正常0例,明显好转1例,好转6例。3个月后疗效评定:治疗组听力恢复正常71例,明显好转3例,无效0例。对照组听力恢复正常1例,明显好转12例,好转18例,无效1例。结论位点注射能够有效治疗脑损伤合并听力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听力障碍 位点注射
下载PDF
穴位和解剖位点注射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42例
9
作者 尤登攀 王兴宏 刘跃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16期119-119,共1页
目的穴位,解剖位点注射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依据患儿症状,辨证论治,对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给予穴位注射及解剖位点药物注射,同时给予推拿按摩及运动疗法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治疗有效率95.2%。结论穴位,解剖位点注... 目的穴位,解剖位点注射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依据患儿症状,辨证论治,对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给予穴位注射及解剖位点药物注射,同时给予推拿按摩及运动疗法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治疗有效率95.2%。结论穴位,解剖位点注射是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解剖位点注射 中枢性协调障碍
下载PDF
位点注射穴位封闭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蓓蓓 赵雅风 吕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8期1179-1181,共3页
目的 探讨位点注射穴位封闭配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目的 探讨位点注射穴位封闭配合理疗与单纯理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短期(2~10 d)激素、维生素、辅酶A等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对照组进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位点注射穴位封闭。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与感觉障碍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升(均P<0.05),但观察组传导速度提升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总好转率为98.0%,对照组为86.0%(P<0.05)。结论 位点注射穴位封闭配合理疗可明显提高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好转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注射 穴位封闭 理疗 格林巴利综合征
下载PDF
肉毒毒素位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50例
11
作者 张建英 邵淑政 何晓军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31-531,共1页
关键词 肉毒毒素 位点注射治疗 面肌痉挛
下载PDF
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3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旭红 余镇 《中医研究》 2016年第9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小儿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按摩、电疗、水疗、营养神经细胞等项治疗。对照组加用位点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小儿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按摩、电疗、水疗、营养神经细胞等项治疗。对照组加用位点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电针治疗在2次位点注射的间隔日进行。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42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82.5%;对照显效6例,有效35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65.1%。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点注射联合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治疗 位点注射 电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位点药物注射在小儿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秀丽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10期178-178,180,共2页
目的:观察位点药物注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运动疗法、物理治疗、静脉注射神经节苷脂的基础康复疗法。观察组加用位点药物... 目的:观察位点药物注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运动疗法、物理治疗、静脉注射神经节苷脂的基础康复疗法。观察组加用位点药物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听力障碍,并能有效缩短康复疗程。结论:位点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听力损伤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药物注射 脑性瘫痪 听力损伤
下载PDF
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瘫168例临床观察
14
作者 孙旭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期25-26,共2页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立脑瘫患儿治疗组168例和对照组16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经络导平、电疗、药浴、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应用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位点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 目的:观察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立脑瘫患儿治疗组168例和对照组16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功能训练、经络导平、电疗、药浴、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应用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位点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0%(P<0.05)。结论:位点注射治疗小儿脑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注射 小儿 脑瘫
下载PDF
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臻 苏清伦 +3 位作者 刘多 孙皓 朱永刚 王慧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对照组9例,采取传统"盲打"取5点注射A型肉毒素。每点注射剂量相同。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各例患者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注射21d后改良Ashworth评分、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在B超引导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引导 位点注射 A型肉毒素 脑卒中 痉挛
下载PDF
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宫内感染早产鼠脑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湘云 栗艳芳 +2 位作者 高永强 宋宗先 王留霞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宫内感染早产鼠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37只Wistar母鼠于孕16 d、17 d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或相同剂量的9 g.L-1盐水,将LPS组母鼠早产仔鼠(<孕... 目的探讨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宫内感染早产鼠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37只Wistar母鼠于孕16 d、17 d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或相同剂量的9 g.L-1盐水,将LPS组母鼠早产仔鼠(<孕22 d)于出生第7天分别予头皮位点注射VitB1、VitB12(A组)或丰富的环境干预(B组)或不做干预(C组);各组仔鼠于出生7 d、25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脑组织MBP、GFAP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 7日龄LPS组早产仔鼠脑组织MBP蛋白表达(112.00±9.27)明显低于9 g.L-1盐水组(124.26±9.40)(P<0.01),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GFAP阳性细胞数目(39.45±4.70;22.55±3.91)明显高于9 g.L-1盐水组(34.36±3.72;18.82±3.25)(Pa<0.05);25日龄仔鼠中,脑组织MBP表达A组(138.79±9.21)高于C组(128.44±12.99)(P<0.01),B组(141.53±13.11)高于C组(P<0.01),GFAP阳性细胞数目大脑皮质B组(45.50±6.54)低于C组(51.42±6.99)(P<0.01),A组(46.70±5.61)低于C组(P<0.05),海马齿状回B组(35.35±3.70)低于C组(38.79±5.56)(P<0.05);悬吊试验得分,A组(3.65±0.22)分、B组(3.60±0.21)分高于C组(2.70±0.21)分(Pa<0.01);旷野试验中的得分,A组得分[(11.20±1.96)分]及B组得分[(10.80±1.96)分]均高于C组[(9.10±1.33)分](Pa<0.01),斜坡试验中B组试验时间[(2.19±0.74)s]最短,A组所用时间[(2.30±0.71)s]明显短于C组[(3.07±0.85)s](P<0.01)。结论宫内感染可诱发孕鼠早产并引起脑组织损伤;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脑组织MBP的表达及抑制GFAP的过度表达,并改善宫内感染早产仔鼠的神经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药物注射 髓鞘碱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行为 早产
原文传递
治疗Mbius综合征1例报道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恩耀 赵鹏举 +3 位作者 娄元俊 郭鑫 史华 介小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680-1680,共1页
Mobius综合征(Mobius syndrome,M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发病率约为0.002%,首先由德国神经学家Mobius于1888年报道,主要病理基础为面部及外展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患者无法微笑、皱眉、吸吮、眨眼、横向移动眼睛等为特征... Mobius综合征(Mobius syndrome,M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发病率约为0.002%,首先由德国神经学家Mobius于1888年报道,主要病理基础为面部及外展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患者无法微笑、皱眉、吸吮、眨眼、横向移动眼睛等为特征,一般认为此征无特殊治疗方法[1-2]。作者采用以水针穴位位点注射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1例 Mobius 综合征,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US综合征 治疗方法 先天性遗传疾病 外展神经麻痹 综合康复治疗 病理基础 位点注射 发病率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行勤 李湘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121-121,共1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加位点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分别用A型肉毒毒素和VitB1、VitB12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结果以下肢内...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加位点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分别用A型肉毒毒素和VitB1、VitB12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对3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位点注射结果以下肢内收肌、腘窝角、足背屈角的改善程度评定显示,总有效率为95.3%,6个月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8%,疗效显著。结论A型肉毒毒素加VitB1、VitB12位点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A型肉毒素(BTX) 位点注射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不同疗法对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新杰 吕改玲 刘媛媛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9期161-161,共1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静滴及位点药物注射两种疗法单独与联合应用对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00例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支持及对症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神经节苷脂静滴及位点药物注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神经节苷脂静...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静滴及位点药物注射两种疗法单独与联合应用对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00例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支持及对症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神经节苷脂静滴及位点药物注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神经节苷脂静滴治疗,通过NBNA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脑损伤患儿恢复期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神经节苷脂静滴及位点药物注射联合治疗有明显疗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静滴与位点药物注射 脑损伤
下载PDF
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及Nogo-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春梅 万国兰 韩博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744-1747,共4页
目的研究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HIE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神经再生抑制因子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位点注射9 g.L-1盐水组及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每组各20... 目的研究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HIE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神经再生抑制因子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位点注射9 g.L-1盐水组及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2 h氮氧混合气体制作新生大鼠HIE模型。位点注射9 g.L-1盐水组和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在模型建立第14天,分别在大鼠的左侧额顶叶皮下注射等量9 g.L-1盐水或V itB1、V itB12混合稀释液,1次.d-1,共20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处理。各组于干预后7 d处死动物,40 g.L-1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断头取脑组织,分别做连续冠状切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各组海马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测定其海马神经再生抑制因子Nogo-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位点注射可增加海马Nestin的表达,以注射V itB1、V itB12组表达最高,假手术组表达最少。2.海马NSE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假手术组和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表达较多,模型组海马表达最少(P<0.05)。3.海马GFAP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假手术组表达最少,模型组最多,位点注射9 g.L-1盐水和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可抑制GFAP的表达,其中以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5)。4.假手术组Nogo-A mRNA表达最少,模型组表达最高,位点注射9 g.L-1盐水组和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位点注射V itB1、V itB12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可激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产生,促进其增殖分化,同时可抑制神经再生抑制因子Nogo-A的表达,从而促进大脑神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头皮位点药物注射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NOGO-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