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意力现象学的基本法则——兼论其在注意力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可能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倪梁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3,共7页
注意力心理学和注意力现象学的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对注意力可以进行心理学分析,也可以进行现象学分析。当现象学被理解为描述心理学时,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所确定的法则也基本相近。注意力现象学的理论既可以应用于注意力经济学... 注意力心理学和注意力现象学的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对注意力可以进行心理学分析,也可以进行现象学分析。当现象学被理解为描述心理学时,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所确定的法则也基本相近。注意力现象学的理论既可以应用于注意力经济学,也可以应用于注意力政治学和注意力社会学。最初通过现象学的和心理学的注意力研究所获得的基本法则至今仍然具有其效力,它们构成注意力政治学和注意力社会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现象学 E.胡塞尔 P.E.布洛伊勒 注意力政治
下载PDF
纵向府际关系情境下政治注意力演化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22
2
作者 陶鹏 童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9,242,共12页
政治注意力现象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普遍存在,有关政治注意力的研究侧重于象征、工具意义的阐释而忽视基础观建构。本文聚焦中国场景下政治注意力演化理论构建与国家治理意涵,以"过程-情境"分析框架为基础,将政治注意力演化过程... 政治注意力现象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普遍存在,有关政治注意力的研究侧重于象征、工具意义的阐释而忽视基础观建构。本文聚焦中国场景下政治注意力演化理论构建与国家治理意涵,以"过程-情境"分析框架为基础,将政治注意力演化过程区分为分配-传递、竞争-捕捉、参与-反馈、跨界-共治四种理想类型,认为它们与各自生成情境之间的匹配性是全景动态理解政治注意力运行的基础;再将"过程-情境"分析框架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加以拓展,以再制度化推动政治注意力演化过程与国家治理制度之间的冲突性消减与兼容性提升,实现政治注意力演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注意力 注意力演化 过程-情境分析 府际关系
下载PDF
论政治注意力研究的基础观与本土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陶鹏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71,共9页
注意力基础观的提出为注意力研究提供了话语基础和学科交融空间,政治注意力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在梳理政治注意力知识谱系发展脉络基础上,提出政治注意力研究仍有其局限性,需要回归注意力研究的基础观和本土化,以不断拓展研究... 注意力基础观的提出为注意力研究提供了话语基础和学科交融空间,政治注意力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在梳理政治注意力知识谱系发展脉络基础上,提出政治注意力研究仍有其局限性,需要回归注意力研究的基础观和本土化,以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政治注意力研究的基础观,需侧重对政治注意力生成、传播、影响等基础机制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在政治注意力研究的本土化过程中,则需侧重对本土情境的把握,基于本土问题建构理论,并用以解释和预测政治注意力现象。应当从研究问题导向确立、注意力主体选择、测量方式甄选,以及学术共同体与话语体系建设层面,推动政治注意力研究向本土化发展。把握政治注意力的基础观与本土化,可推动构建基于政治注意力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注意力 基础观 本土化
下载PDF
灾害管理与政治注意力:框架、进路及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陶鹏 李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40,187,188,共9页
灾害管理的政治研究强调基于灾害管理本位,探析灾害管理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并从灾害管理周期阶段理论出发将二者关系进一步结构化。政治注意力在灾害管理的政治之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政治注意力的分配与竞争所形塑的灾害管理的政治环境,... 灾害管理的政治研究强调基于灾害管理本位,探析灾害管理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并从灾害管理周期阶段理论出发将二者关系进一步结构化。政治注意力在灾害管理的政治之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政治注意力的分配与竞争所形塑的灾害管理的政治环境,使得灾害管理与政治在风险管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以及恢复管理层面的互动深化为政治注意力与灾害管理运作之间的联系。同时,大数据方法的兴起也为政治注意力测度提供了数据与方法上的可行性,这亦为政治注意力作为灾害管理的政治研究新视角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管理 政治 政治注意力 理论框架 大数据
下载PDF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效能”转化的政治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敏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8,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多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巨系统.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压缩”特征以及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梗阻着“制度—效能”的转化.纾解这一深层次难题,需要依托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整合分散的制度构件并调适治理的运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多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巨系统.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压缩”特征以及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梗阻着“制度—效能”的转化.纾解这一深层次难题,需要依托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整合分散的制度构件并调适治理的运行方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呈现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源于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相续形成了“注意力政治逻辑”“承认政治逻辑”“责任政治逻辑”.“政治注意力资源的配置、吸纳与调适”“多元主体的身份认同与权利承认”“权力分配与责任分摊的有机统一”三大逻辑有机复合,衔接起“制度”与“效能”之间、“制度有效性”“治理有效性”与“匹配有效性”之间的内在机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须把握好“制度—效能”演化发展的层次转化性、整体优化性等规律,优化党领共治、党领精治、党领法治机制,从而为有效化解“局部有效整体失效”“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等现代化悖论提供中国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效能”转化 注意力政治 承认政治 责任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