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混相驱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凤兰 刘淼淼 +2 位作者 黄世军 宋黎光 王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29,共8页
CO_(2)驱可以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通过置换油气等方式实现CO_(2)地质埋存,但由于油气密度差的存在,会形成CO_(2)重力超覆而影响驱油效果。为明确油层厚度较大的低渗油藏中CO_(2)混相驱条件下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 CO_(2)驱可以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通过置换油气等方式实现CO_(2)地质埋存,但由于油气密度差的存在,会形成CO_(2)重力超覆而影响驱油效果。为明确油层厚度较大的低渗油藏中CO_(2)混相驱条件下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的数值模型和超覆程度表征方法,系统评价注气速率的影响规律,从而对注入量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混相驱条件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力分异,且随注气速率的增加,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但相比非混相条件,超覆程度较低,通过注气速率优化减弱其影响的效果更为明显。针对给定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注入量大于10 t/d后超覆程度影响减弱,因此,为保证厚油层CO_(2)混相驱油效果,在不发生气窜的前提下应适当采用较大的注气速率以减弱重力超覆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CO_(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注气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低渗厚油层 CO_(2)混相驱 注气速率 重力超覆
下载PDF
长岩心CO_(2)非混相驱中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凤兰 宋黎光 +1 位作者 冯海如 王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78,295,共7页
针对室内难以模拟真实油气运移中重力超覆的问题,课题组自主研制了一种二维高温高压气驱超覆物理模型,通过上下层产出流体差异对超覆程度进行表征,开展不同注气速率下长岩心CO_(2)非混相驱实验,利用岩心上、下层气体突破时采收率比值、... 针对室内难以模拟真实油气运移中重力超覆的问题,课题组自主研制了一种二维高温高压气驱超覆物理模型,通过上下层产出流体差异对超覆程度进行表征,开展不同注气速率下长岩心CO_(2)非混相驱实验,利用岩心上、下层气体突破时采收率比值、最终采收率及岩心剖面剩余油分布等评价重力超覆程度,并分析注气速率对重力超覆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0.1 mL/min的低注入速率注入时,岩心下层几乎不产油,上层采收率所占比重高达97.5%,岩心整体波及效率低,最终采收率仅为49.49%,重力超覆严重;注气速率逐渐增加至1 mL/min,岩心上层采收率所占比重由97.5%逐渐降至50.9%,最终采收率高达60.26%,岩心剖面剩余油随注气速率增加而减少,重力超覆减弱。随注气速率的增加,CO_(2)水平黏性力增大,对油气密度差引起的垂向重力抑制作用增强,重力超覆减弱,岩心整体波及效率得到改善。实验结果可为低渗油藏CO_(2)驱注气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图11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岩心 CO_(2)非混相驱 注气速率 重力超覆
下载PDF
盐岩储气库运营期失效概率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贾超 李朋 +1 位作者 张强勇 李术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52-3358,共7页
随着能源地下储备的日益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盐岩地下储库开始投入使用。盐岩地下储库因其良好的使用功能,愈发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因此,对盐岩储气库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运营期间,储库腔体将受到... 随着能源地下储备的日益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盐岩地下储库开始投入使用。盐岩地下储库因其良好的使用功能,愈发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因此,对盐岩储气库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运营期间,储库腔体将受到随时间变化的储气内压的作用,同时,客观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可避免地使盐岩地下储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很难采用确定性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以金坛盐岩地下储气库为例,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储气库运营期腔体内压-时间历程曲线,对储气库长期流变进行了瞬态力学分析,并基于随机力学分析方法,以体积收缩作为风险控制指标,利用ANSYS-PDS得出储气库在整个运营期失效概率的变化规律。计算表明,在周期性变化的储气内压作用下,腔体位移呈波浪线形不断增长,但增幅逐渐降低;同时,储气库失效概率呈现先慢速增长再快速增长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注采气速率对储气库稳定性的影响,适当降低注采速率可抑制腔体收缩,有利于提高储气库的稳定性。对类似盐岩储库运营期风险分析与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储 长期流变 数值模拟 失效概率 速率
下载PDF
关井阶段CO_(2)作储气库垫层气的动态影响规律
4
作者 曹洪源 柏明星 +2 位作者 杜思宇 张志超 刘业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目的为应对地下储气库中的垫层气损失,采用经济气体CO_(2)作为垫层气,目前,CO_(2)作垫层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条件限制,且对其在关井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在关井阶段CO_(2)作垫层气对天然气储气库的运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 目的为应对地下储气库中的垫层气损失,采用经济气体CO_(2)作为垫层气,目前,CO_(2)作垫层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条件限制,且对其在关井阶段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在关井阶段CO_(2)作垫层气对天然气储气库的运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模拟CO_(2)作储气库垫层气时,研究关井阶段储气库动态参数(注气压力、注气速率和CO_(2)垫层气比例)对混气带的影响规律。结果注气压力对混气带的影响不大,将其控制在12 MPa左右最为合理,此时混气带占储气面积的比例为23.7315%;混气带面积占比随注气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注气口附近会出现混合区域,导致回采天然气时出现大量的混合气体,所以注气速率控制在0.7×10^(8) m^(3)/d时最为合理,这时混气带面积占比为18.3246%;CO_(2)作垫层气的比例对天然气-CO_(2)之间的混合影响明显,当CO_(2)垫层气比例为20%时,混气带面积占比为7.236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设计针对混气带的控制措施,当注气压力控制为12 MPa时,注气速率为0.7×10^(8) m^(3)/d,当CO_(2)垫层气比例为20%时,能让储气库的运作更为经济,实验结果可为实际储气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 CO_(2) 关井阶段 压力 注气速率 垫层比例 带占比
下载PDF
稠油低温氧化反应综合特征及应用
5
作者 蒋海岩 李杨 +2 位作者 袁士宝 王波毅 赵金省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358,共5页
在火烧油层点火成功之前,稠油与氧气主要发生低温氧化反应。在某稠油油样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原油氧化的7种方式,按照反应后气体含量分配各种氧化方式所占的权重,对稠油低温氧化的反应方程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样的低... 在火烧油层点火成功之前,稠油与氧气主要发生低温氧化反应。在某稠油油样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原油氧化的7种方式,按照反应后气体含量分配各种氧化方式所占的权重,对稠油低温氧化的反应方程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样的低温氧化反应方程式中O_2与CO_2的系数比为1.06:0.12,通过与稀油对比,认为稠油低温氧化过程中加氧反应占的比例高,即稠油发生加氧反应的活性高于稀油,并进行了火烧油层点火阶段的注气速率计算,得到辽河油田某区块点火阶段注气强度应大于571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 反应方程式 点火 注气速率
下载PDF
井涌物理过程的数学描述
6
作者 王瑞娥 王洪涛 王立超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5年第1期80-81,88,共3页
分析了井涌的物理发展过程,给出了3种井涌的数学模型,即线性函数的模型,非线性函数的模型和特殊的非线性函数的模型,并对特殊的非线性函数的模型进行了讨论,此模型与井场井涌、井喷现象较为吻合。并讨论了井涌过程中地层向井筒内注气的... 分析了井涌的物理发展过程,给出了3种井涌的数学模型,即线性函数的模型,非线性函数的模型和特殊的非线性函数的模型,并对特殊的非线性函数的模型进行了讨论,此模型与井场井涌、井喷现象较为吻合。并讨论了井涌过程中地层向井筒内注气的最大速率点和井喷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涌 井喷 数学模型 注气速率 预防措施
下载PDF
煤层中封存CO2的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存宝 凡永鹏 张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79-2886,共8页
为了研究CO2煤层封存过程中注气量和煤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煤层特征参数对注气效率的影响,利用岩石力学、渗流力学、传热学相关理论,基于煤体双重孔隙结构特征,建立CO2煤层封存的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CO2煤层封存数值模拟。结... 为了研究CO2煤层封存过程中注气量和煤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煤层特征参数对注气效率的影响,利用岩石力学、渗流力学、传热学相关理论,基于煤体双重孔隙结构特征,建立CO2煤层封存的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CO2煤层封存数值模拟。结果表明:CO2注入煤层的速率遵循着"初始阶段迅速减小,随后基本稳定"的规律,注入速率的大小与煤层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成反比,与初始渗透率成正比;在煤层注入CO2的过程中,由于气体压力升高、温度降低引起的收缩应变大于吸附应变,在注气压力增高区内煤体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的渗透率不断增大,且裂隙渗透率受注气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封存 双重孔隙 多物理场耦合 注气速率 渗透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