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注水策略
1
作者 房娜 刘宗宾 +2 位作者 岳宝林 王双龙 高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为提高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注水策略,以渤海大型裂缝性油藏锦州25-1南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岩心技术,结合多相流模拟,明确半风化壳上段和下段微观孔喉特征及相渗曲线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开展采油速度化及... 为提高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注水策略,以渤海大型裂缝性油藏锦州25-1南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岩心技术,结合多相流模拟,明确半风化壳上段和下段微观孔喉特征及相渗曲线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开展采油速度化及注水方式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微裂缝发育程度对基质岩块相渗曲线和毛细管力曲线形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微裂缝越发育的岩心,驱油效率越高,越有利于产生基质渗吸作用;微裂缝长度和裂缝频数满足幂律分布规律,其幂律指数约为1.5;开发初期裂缝系统的产量占主导地位,开发中后期基质系统的产量贡献逐步增加,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累计产量贡献比约为2∶1;开发初期通过优化采油速度,含水上升阶段采用循环注水的方式,采收率预计提高4.5个百分点。该研究对于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及注水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微裂缝 相渗曲线 毛细管力曲线 采油速度 循环注水 数字岩心
下载PDF
循环抽注水作用下承压含水层砂土的变形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亚杰 王旭东 +1 位作者 王雅平 常银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43-1949,共7页
为探讨人工回灌和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对承压含水层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FlowTracⅡ增量固结试验系统,设计了符合承压含水层砂土应力状态、符合抽注水应力路径的单向压缩试验,研究了循环抽注水作用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及... 为探讨人工回灌和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对承压含水层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FlowTracⅡ增量固结试验系统,设计了符合承压含水层砂土应力状态、符合抽注水应力路径的单向压缩试验,研究了循环抽注水作用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抽注水作用下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抽水作用(加载)下砂土产生压缩变形,注水作用(卸载)下,砂土变形呈现压缩和回弹两种现象,且砂土孔隙比大(密度小)时易发生注水压缩现象;循环抽注水作用下砂土总体呈现压缩变形特性,随抽注水循环次数的增加和前期固结压力增大,注水作用下砂土变形逐渐由压缩向回弹转化。基于砂土结构演变,构建了以弹性理论和最小势能原理为基础的抽注水作用下砂土变形机理,解释了注水作用过程中砂土变形呈现的回弹与压缩交替波动的试验现象,用试验结果总结了注水强度、前期固结压力、注水速率等因素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抽注水作用下砂土变形机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注水 承压含水层 粗砂 变形特性
下载PDF
马必东区块煤层气井螺杆泵排采制约因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3
作者 邹红刚 吴壮 +3 位作者 范红明 李俊卿 李志彬 张慧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4期30-33,29,共5页
螺杆泵因具备排液量大、泵效高、设备占地面积小且易于装备等优点,主要在高产液量的合采井、水平井中应用,但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排采程度累加后地层返液量减少,泵充盈度不够,泵效变低,造成螺杆泵运行过程中长期处于高温积碳状态发生烧泵... 螺杆泵因具备排液量大、泵效高、设备占地面积小且易于装备等优点,主要在高产液量的合采井、水平井中应用,但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排采程度累加后地层返液量减少,泵充盈度不够,泵效变低,造成螺杆泵运行过程中长期处于高温积碳状态发生烧泵。文章以马必东区块煤层气采气区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螺杆泵排采水产出、过滤、返注的循环装置,结合螺杆泵排采运行阶段特点,制定合理的运行模式,避免烧泵、卡泵等故障发生,保障螺杆泵的平稳运行,提高排采时率,对提高单井产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必东区块 螺杆泵 故障频发 注水循环 提高排采时率
下载PDF
基于微燃机的空气湿化循环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万逵芳 肖云汉 张士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5-548,共4页
基于同一微燃机,构建了注水回热(RWI)、HAT、部分空气湿化(PHAT)、压气机入口喷雾冷却的HAT(AHAT)循环模型,对各循环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比了效率和比功。结果表明,在可比条件下,空气湿化循环功率和效率较回热循环分别提高40%以上... 基于同一微燃机,构建了注水回热(RWI)、HAT、部分空气湿化(PHAT)、压气机入口喷雾冷却的HAT(AHAT)循环模型,对各循环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比了效率和比功。结果表明,在可比条件下,空气湿化循环功率和效率较回热循环分别提高40%以上和5个百分点左右。研究结果为微燃机改造为空气湿化循环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燃机 HAT循环 注水回热循环 模拟分析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判法快速识别低效无效循环井层——以扶余油田西10-2区块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增军 宋成立 +2 位作者 鲁宁 鞠君举 李鸿飞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1期41-46,共6页
扶余油田西10-2区块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形成严重的无效循环和低效循环,造成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针对此问题,根据低效无效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统计区块生产数据,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建立了无效低效循环井... 扶余油田西10-2区块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形成严重的无效循环和低效循环,造成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针对此问题,根据低效无效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统计区块生产数据,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建立了无效低效循环井层的评判指标体系及标准,应用多级模糊评判技术建立了低效无效循环井层评判的方法,并对判定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利用Delphi、Visual Foxpro等计算机语言,开发了该方法的应用程序,建立低效循环井层软件平台。实例应用表明,该平台判定低效、无效循环井层比人工方法在速度上提高了10倍以上,识别精度达到91.3%。该技术方法操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低效无效循环井层的识别速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低效无效注水循环 模糊理论 西10-2区块
下载PDF
苏联对某些油田开发后期用不稳定注水方法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文华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89年第5期75-80,共6页
苏联某些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原油产量递减很快,而且油藏含水不均匀,针对上述特点,广泛采用了不稳定注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发采高含水期中的剩余石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降低含水方面,不稳定注水是最有效的一... 苏联某些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原油产量递减很快,而且油藏含水不均匀,针对上述特点,广泛采用了不稳定注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发采高含水期中的剩余石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降低含水方面,不稳定注水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方法以不断调整油田开发为基础,简单易行,适合于各种不同地质-物理条件,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均很高。其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据开发的具体条件和特点进行最佳工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后期 不稳定注水方法 提高采收率 循环注水
下载PDF
浅议油田水污染处理技术及利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成泽 《科技资讯》 2012年第6期138-138,共1页
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加快,油田废水日益增加,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急采取相关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就污水处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油田污水 注水循环 有机缓蚀剂
下载PDF
油田水处理缓蚀剂 被引量:1
8
作者 童文虎 《知识经济》 2010年第14期102-102,共1页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化学,研究开发性能良好、廉价、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无铬、无锌、低磷乃至无磷缓蚀剂是水处理缓蚀剂的发展方向,其中更应重点发展如臭氧、共聚物缓蚀剂等兼具阻垢、杀生功能且能生物降解的多功能缓蚀剂。
关键词 油田污水 注水循环 有机缓蚀剂
下载PDF
越冬鱼池补氧措施
9
作者 徐承旭 《当代农业》 2002年第2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定期换水 越冬鱼池 补氧措施 循环注水 有机肥
下载PDF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被引量:3
10
作者 PAN Aijun, LIU Qinyu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 &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and Climate Lab.,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P.R.Chin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3年第2期134-140,共7页
Based on the in situ XBT and other data sets, by analyzing the seasonal cycle of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and using the conservativ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as a tool, a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 Based on the in situ XBT and other data sets, by analyzing the seasonal cycle of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and using the conservativ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as a tool, a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is presented for explaining the well known 'Stommel Demon'. The forming of NPSTMW reflects well the ventilation process of the isotherms of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The form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ventilation' phase and the 'formation' phase. In the first phase (October-March), with large heat losses at the sea surface from October, the mixed layer deepens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water mass with low PV emerges and sinks. After continual cooling from October to March, the mixed layer reaches its maximum value ( >300 m) in March. Then, in the second phase (April-June), the mixed layer shoals rapidly from April, a large part of the low PV water mass is sheltered from further air-sea interaction by the emerging seasonal thermocline, and thus forms new NPSTMW.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warm NPSTMW (17-18℃) is limited between 140°-150°E, while the relatively cold NPSTMW (16-17℃) originates in a wider longitude range (140°-170°E).Climate features of NPSTMW are presented with the use of climatological Levitus (1994 a, b) dataset. It is shown that NPSTMW lies in the region of (130°-170°E, 22°-34°N) with core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about 16-19℃ and potential density around 25-25.8σθ NPSTMW has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lying below the seasonal thermocline (about 100 m deep) and reaches almost to 350m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ventilation process mixed layer depth (MLD) potential vorticity (PV)
下载PDF
越冬鱼塘补氧
11
作者 姜祝飞 《内陆水产》 2002年第2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鱼塘 越冬技术 充氧方法 循环注水 生石灰
下载PDF
越冬鱼塘补氧
12
《河南农业》 2001年第11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越冬 鱼塘 氧气 溶解 循环注水 有机肥 肥水 生石灰 换水
下载PDF
越冬鱼塘补氧五法
13
作者 董浩原 《农家科技》 2012年第12期39-39,共1页
冬季鱼并塘后,密度增大,需氧量增加,必须注意补氧。越冬鱼塘补氧可采用以下方法:1.循环注水。把几个靠近的鱼塘用水泥管或塑料管连接,用机械将一个塘的水抽向另外一个塘,几个鱼塘的水体形成循环。水体流动后,与空气接触增多,... 冬季鱼并塘后,密度增大,需氧量增加,必须注意补氧。越冬鱼塘补氧可采用以下方法:1.循环注水。把几个靠近的鱼塘用水泥管或塑料管连接,用机械将一个塘的水抽向另外一个塘,几个鱼塘的水体形成循环。水体流动后,与空气接触增多,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中,从而提高水体溶氧量。2.施有机肥。越冬鱼塘每亩施有机肥150~200千克,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可以提高水体光合能力和塘水温度,增加水体氧气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塘 补氧 越冬 水体溶氧量 循环注水 空气接触 氧气含量 生长繁殖
下载PDF
“三家”热线
14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08年第11期12-12,共1页
顺德王姓农户问:冬季鱼塘缺氧应该怎么办? 答:冬季水温低,鱼放养密度大,耗氧量增加,易造成越冬鱼塘水体缺氧,影响越冬鱼成活率。养鱼户可采取以下措施给鱼塘补氧。(1)机械补氧。首先循环注水,相邻的两口鱼塘,在一角用水泥... 顺德王姓农户问:冬季鱼塘缺氧应该怎么办? 答:冬季水温低,鱼放养密度大,耗氧量增加,易造成越冬鱼塘水体缺氧,影响越冬鱼成活率。养鱼户可采取以下措施给鱼塘补氧。(1)机械补氧。首先循环注水,相邻的两口鱼塘,在一角用水泥管接通,另一角用水泵将水从一池抽向另一池,使两口鱼塘的水体循环,可提高池水溶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线 循环注水 池水溶氧量 放养密度 鱼塘 耗氧量 成活率 养鱼户
下载PDF
冬季鱼塘补氧技术措施
15
作者 杨玉凤 《黑龙江水产》 2003年第6期4-4,共1页
冬季天气寒冷,水温低,鱼类主要集中于池水底层.由于耗氧量增加,易造成底层水体缺氧,使鱼窒息死亡造成损失.下面介绍几种鱼池冬季补氧的办法.
关键词 冬季 鱼塘 补氧技术 生物增氧 循环注水 充气补氧 化学增氧
下载PDF
鱼池冬季咋补氧?
16
作者 朱广凯 《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8年第1期29-29,共1页
一、机械补氧 ①循环注水。相邻的两口鱼池,在一角用水泥管接通,另一角用水泵将水从一池抽向另一池,使两口鱼池的水体循环,可提高池水溶氧量。②充气补氧。用气泵将空气压人铺设于水下的充气管中.使空气扩散到水中,增加水中溶氧... 一、机械补氧 ①循环注水。相邻的两口鱼池,在一角用水泥管接通,另一角用水泵将水从一池抽向另一池,使两口鱼池的水体循环,可提高池水溶氧量。②充气补氧。用气泵将空气压人铺设于水下的充气管中.使空气扩散到水中,增加水中溶氧量。③定期搅动塘底。定期搅动塘底有利于上层溶氧向下层输送,提高下层水体溶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补氧 鱼池 池水溶氧量 水体溶氧量 循环注水 冬季 水中溶氧量 空气压
下载PDF
越冬鱼池补氧措施
17
作者 徐承旭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0年第11期7-8,共2页
1、注肥水。将其它鱼池水质较肥的水,注入越冬鱼池,肥水浮游植物多,通过光合作用,能提高池水溶 氧量。2、循环注水。将靠近的两个鱼池,在池一角用水泥管接通,在另一角用机械将一池水抽向另一池水,形成两鱼池水体循环,由于水体与控制接... 1、注肥水。将其它鱼池水质较肥的水,注入越冬鱼池,肥水浮游植物多,通过光合作用,能提高池水溶 氧量。2、循环注水。将靠近的两个鱼池,在池一角用水泥管接通,在另一角用机械将一池水抽向另一池水,形成两鱼池水体循环,由于水体与控制接触面增多,使空气中氧气溶入水体中,提高了水体溶氧量。3、施有机肥。越冬鱼池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鱼池 补氧措施 浮游植物 水体 光合作用能力 有机肥 循环注水 生石灰 溶氧量 鱼池水质
下载PDF
隧道围岩节理裂隙变频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李栋 周岳 +5 位作者 王峰 李伟鹏 叶皆显 曹雄 白振超 党文刚 《现代隧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5,共10页
岩石节理裂隙渗流特性对探究隧道开挖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岩石节理裂隙进行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下的循环注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注水条件下,流体在裂隙内部的流动形态随入口流量呈周期性变化... 岩石节理裂隙渗流特性对探究隧道开挖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岩石节理裂隙进行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下的循环注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注水条件下,流体在裂隙内部的流动形态随入口流量呈周期性变化;注水振幅越高,流体在低流速区域的涡流形态变得更为紊乱;裂隙的渗透率随入口流量呈周期性变化,当注水流量从峰值下降到谷值过程中,渗透率从谷值8.9×10^(-8) m^(2)上升到11.1×10^(-8) m^(2);渗透率的波动幅值随注水频率和振幅的增大而增大。此外提出一种简便有效的流动区域划分方法,该方法可对裂隙的主流域和涡流区进行识别并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渗流 数值模拟 循环注水 渗透率 主流域
下载PDF
内浮顶储油罐的机械清洗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金宝 张清江 +2 位作者 王洪明 祁刚 潘青锋 《油气储运》 CAS 2013年第5期532-535,共4页
针对内浮顶储油罐传统人工清洗方法存在的施工工期长、人员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原油回收率低等缺点,研究出一套内浮顶储油罐机械清洗技术。机械清洗系统主要由抽吸循环、油水分离回收、N2注入、通风、高压水射流及气体监测6个部分组... 针对内浮顶储油罐传统人工清洗方法存在的施工工期长、人员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原油回收率低等缺点,研究出一套内浮顶储油罐机械清洗技术。机械清洗系统主要由抽吸循环、油水分离回收、N2注入、通风、高压水射流及气体监测6个部分组成,其工艺原理是利用注水循环加热技术、浮油回收技术及高压水射流技术清洗内浮顶储油罐。详细介绍了内浮顶储油罐机械清洗的具体步骤。与人工清洗相比,机械清洗技术施工工期可缩短1/2,施工人员数量减少1/3,安全风险及人员劳动强度得到有效降低,该技术可为内浮顶成品油储罐的清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浮顶储油罐 机械清洗 注水循环加热 浮油回收 高压水射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