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泰山辞赋的隐逸情怀与审美书写
- 1
-
-
作者
姜维枫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泰山辞赋整理研究”(21CZWJ14)
山东社会科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历代泰山辞赋校注”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学是传统士人安放心灵的最佳精神场域,隐逸则是其理想的身心栖居之境。通览历代泰山辞赋,隐逸虽非士人的主流思想意识,然其中所蕴含的幽微而细腻的隐逸情怀却映照出辞赋作者所思所想的另一向度。泰山辞赋的隐逸表达启自六朝;至唐宋,泰山已然成为赋家疏解穷愁烦酷的理想之地,“登泰山”“履崔嵬”“荫白云”“听石溜”系士人“心隐”之外化;元明清三代,隐逸情怀于王朝政治的宏大书写中时隐时显。赋家体物咏怀以传达对隐逸人格的持守与向慕,松柏系其敷陈贞固不渝、气清不淫、宏远逍遥等隐逸情志的主要物象与审美客体,泰山秦松在蒲松龄笔下形塑出忘怀仕隐的审美形象。
-
关键词
泰山辞赋
隐逸文化
松柏审美
多元共生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华夷之辨的流衍:以泰山辞赋为中心
- 2
-
-
作者
姜维枫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
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44-53,178,共11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泰山辞赋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1CZWJ14)
“齐鲁文化英才工程”资助项目。
-
文摘
“华夷之辨”系传统中国民族关系理论之一,于历代诗文多有呈现,尤其处易代之际,激辩之声哓哓不止。泰山辞赋的华夷之辨与之不同,汉唐时期主要呈现为基于华夏中心主义的夷狄向化、以华化夷;宋元时期集中表现为华夷会同的想象与理想;明清时期则不辨华夷、不言华夷,以不辨为辨,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泰山辞赋创作之底色。清代泰山辞赋的创作指向主要呈现为:塑造问俗观风、勤求民瘼、孝慈亲仁之帝王形象,书写泰山自然地理形胜之美,以泰山象喻圣人圣君歌咏泰山含宏无外之人文意象。“大一统”“不辨华夷”乃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必然走向。
-
关键词
泰山辞赋
华夷之辨
大一统
民族共同体
文化融合
-
分类号
I222.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历代泰山辞赋创作述略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姜维枫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
出处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8-27,共10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泰山辞赋与泰山文化研究”(18CSJJ05)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泰山辞赋发轫于汉代,历代创作绵延不绝,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代泰山辞赋可谓异彩纷呈。两汉至六朝,泰山辞赋由颂美封禅走向批判现实;唐代由高歌进取转至沉静内敛;宋代由华丽虚妄走向质实尚朴;元明时期由反思封禅到构建治国理路,从家国情怀到个人情感;清代可谓家国兼顾,情理兼容。
-
关键词
泰山辞赋
情感审美
内容变迁
-
Keywords
Taishan Cifu
Emotional Aesthetics
Content Change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泰山辞赋功用审美论略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姜维枫
毕玉娟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化论衡》
2021年第1期14-29,共16页
-
文摘
颂美讽喻为历代泰山辞赋思想情感传达之核心。以宋元为界,尽管历代赋家对封禅的认知不同,或是或非,然其立足点与指向功用是一致的。在讽颂封禅的主流情感之外,部分泰山辞赋批判政治的成分有所加强。泰山辞赋借助封禅完成讽颂之外,还多以意象实现颂美,其颂美意象主要分为自然意象与文化意象两类。
-
关键词
泰山辞赋
封禅
颂美讽喻
审美意象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封禅文化之再认识:以泰山辞赋为中心
- 5
-
-
作者
姜维枫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
出处
《中国文化论衡》
2020年第2期29-52,共24页
-
文摘
“皆为民也”乃巡狩与封禅之初衷,然后世对巡狩多认可,对封禅多质疑。基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与帝王心态,历代封禅大致分为三类:以封禅炫耀功德、垂名万世,迷信神仙方术、渴求不死仙方;以封禅彰显政治自信与“皆为民也”之思想;以谶纬之术实现封禅,封禅因果逻辑倒置。历史地看,包括巡狩与巡幸在内的封禅文化,其价值体现为借封禅以巩固统治、沿袭礼乐文化制度、建构思想政治秩序、树立帝王典范以及构建国家情感等。泰山辞赋所承载的封禅文化,经过“秦仙汉纬,唐骄宋惑”,至清康乾时期发展为“问俗观风”“省方展义”,其主导意识是以“仁政”为治道之本,以安息黔黎、祈愿鸿基与泰岱同安为终极指向。
-
关键词
封禅文化
泰山辞赋
国家情感
帝王典范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