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压波形密封泵吸效应分析
1
作者 张晓东 周权 +1 位作者 张毅 崔国柱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7,共5页
Kalsi密封是一种具有特殊波形的旋转动密封,能够在高温、高压、磨粒介质环境和振动的工况下工作。针对Kalsi密封面间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现象,对Kalsi密封波形边的泵吸效应形成原理进行研究,得出密封面间总泵吸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结... Kalsi密封是一种具有特殊波形的旋转动密封,能够在高温、高压、磨粒介质环境和振动的工况下工作。针对Kalsi密封面间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现象,对Kalsi密封波形边的泵吸效应形成原理进行研究,得出密封面间总泵吸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结合ANSYS有限元和MATLAB计算,对影响波形边泵吸效应的5个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密封的波幅和波数,均能够使得密封面间的泵吸效应增大,有利于流体动压润滑的形成;动压波形边的泵吸效应随着转轴转速的逐渐增大,先增大至一定值随后呈现近似线性减小的趋势;随着密封工作压力的增大,动压波形边的泵吸效应逐渐减小,不利于密封面间流体动压润滑;动压波形边的泵吸效应随着橡胶硬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动压波形边的总泵吸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密封 泵吸效应 波形结构 工作参数 橡胶硬度
下载PDF
基于泵吸效应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温升抑制方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新宇 常思勤 +1 位作者 刘梁 戴建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7-343,共7页
根据动圈式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温升抑制方案:利用动圈的泵吸效应,以环形切片作为开关阀片,在无需额外动力源驱动的前提下能够提升动圈与永磁体之间气隙内的气体流量与速度,从而有效强化气隙表面的对流传热... 根据动圈式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温升抑制方案:利用动圈的泵吸效应,以环形切片作为开关阀片,在无需额外动力源驱动的前提下能够提升动圈与永磁体之间气隙内的气体流量与速度,从而有效强化气隙表面的对流传热效果。通过建立流动区域的数值模型,仿真分析了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工作循环中阀片的响应规律以及气体流动状态,据此对方案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更换材质减轻了阀片的质量并优化了阀片行程。最后开展了配气机构长时间工作下的温升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案对执行器温升抑制效果明显,在测量工况下各测量点中最高温升下降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 温升抑制 泵吸效应 对流传热
下载PDF
锚绞机齿轮箱齿轮泵吸及困油效应损失功率分析
3
作者 陈斌 孙铨 陈锋兵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第18期90-92,共3页
一对齿轮在高油位高速转动时会出现泵吸效应和齿间困油现象,这种现象会损失一定功率。为确定这种功率损失的大小,通过理论计算得出齿轮啮合损失功率和齿轮搅油因油阻损失功率,结合锚绞机三级齿轮箱试验得到齿轮总消耗功率,用差值可近似... 一对齿轮在高油位高速转动时会出现泵吸效应和齿间困油现象,这种现象会损失一定功率。为确定这种功率损失的大小,通过理论计算得出齿轮啮合损失功率和齿轮搅油因油阻损失功率,结合锚绞机三级齿轮箱试验得到齿轮总消耗功率,用差值可近似得到泵吸和困油效应损失的功率,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功率损失的变化情况。结论表明,泵吸及困油效应损失功率随转速和油位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齿轮箱 高速齿轮 泵吸效应 齿轮困油
下载PDF
弯曲河岸侧向潜流交换试验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俊强 严忠民 夏继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为揭示河岸形态引起的侧向潜流交换规律,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双循环水槽系统,通过10组正弦型微弯河岸与4组直线型河岸的潜流交换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河岸振幅a、地表水流速u、河流水深h条件下的潜流交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垂向潜流交换... 为揭示河岸形态引起的侧向潜流交换规律,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双循环水槽系统,通过10组正弦型微弯河岸与4组直线型河岸的潜流交换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河岸振幅a、地表水流速u、河流水深h条件下的潜流交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垂向潜流交换机理类似,侧向潜流交换也存在对流(泵吸交换)、扩散和微循环3种交换形式。河流雷诺数Re的增大,将加强紊动扩散与微循环作用。河岸弯曲形态的出现,将引起泵吸效应,大大加剧了河岸的潜流交换,且随着河岸振幅与河流流速的增大,河岸形态引起的泵吸交换将逐渐成为潜流交换前期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水槽试验 潜流交换 侧向 泵吸效应
下载PDF
再论库车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 被引量:28
5
作者 管树巍 陈竹新 +1 位作者 李本亮 张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1-536,551,共7页
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 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比南侧薄,此种生长地层结构与基底卷入式构造和盐构造作用下的生长地层结构完全不同。通过对克拉2构造南北两侧断层的运动学分析,认为北侧断层首先向北逆冲形成了克拉2构造,然后被后期更强烈的南侧断层切割,造成克拉2构造逾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产生"泵吸"效应使周围塑性岩层向断裂下盘流入和聚集。据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苏深部构造解释方案由古近系盐下和侏罗系煤下两套冲断系统组成,其中在盐下构造内部,被切割的克拉2构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带和侏罗系煤下冲断构造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勘探范围,也显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效应 盐聚集 盐下冲断构造 煤下冲断构造 克拉苏构造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