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调和大黄“泻下攻积”作用的量-毒-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艳琰 曹玉洁 +6 位作者 唐于平 陈嘉倩 乐世俊 李佳佳 张赛 周桂生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31-2138,共8页
该文研究甘草对不同剂量大黄“泻下攻积”效应及毒副作用的调和之性。将108只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低、中、高剂量大黄组,低、中、高剂量大黄甘草汤组,以盐酸洛哌丁胺连续给药6 d复制小鼠便秘模型后,各组分别给予乳果... 该文研究甘草对不同剂量大黄“泻下攻积”效应及毒副作用的调和之性。将108只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低、中、高剂量大黄组,低、中、高剂量大黄甘草汤组,以盐酸洛哌丁胺连续给药6 d复制小鼠便秘模型后,各组分别给予乳果糖、不同剂量大黄及大黄甘草汤水提液14 d。给药结束后比较各组小鼠排便特征,血液生化,肝、肾、结肠病理学改变情况,并基于因子分析给出的客观权重,采用多指标评分法综合分析大黄-甘草配伍前后的量-毒-效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分别代表效应和毒性。结果显示,大黄在《中国药典》高限1/2,2,8倍剂量下均能产生较好的泻下效果,增加小鼠排便量及肠道推进率,减少口肛传输时间,增加粪便含水量;与甘草配伍能缓和其泻下作用,在《中国药典》高限的1/2剂量下尤为明显。而《中国药典》高限2,8倍剂量下大黄表现出明显的肝脏及结肠毒性,能够使小鼠ALT,AST升高,肝细胞空泡变性,结肠系数增加;与甘草配伍能显著降低其毒性。结果表明甘草对大黄具有“调和”作用,一方面能够缓和大黄的“泻下攻积”之效,另一方面则能减弱大黄峻猛之性导致的肝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大黄 配伍 泻下攻积 量-毒-效
原文传递
我用大黄止血的经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山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8-,共1页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止血,祛瘀等功效,唐容川《血证论》中强调,血证不论病程长短,其势多急,均耗伤元气较重,故以止血为第一要务,并说治血证“多用凉药,少用热药”。实践证明,出血证用寒凉药止血是积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大黄粉 泻下攻积 出血证 《血证论》 清热泻火 生地 血尿 出血 大便秘结 五倍子粉 上消化道出血 唐容川 煎服 三七粉 温清饮 活血止血 中医杂志 川芍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变40例
3
作者 郭娟荪 李冰 《河南中医》 2014年第9期1714-1716,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硬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住院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硬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住院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HBV-DNA水平和Child-Pugh分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 疏肝健脾 健脾益肾、活血利水 补气健脾、益肾通络、祛瘀解毒 活血化瘀 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开肺利水益气
下载PDF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小儿外感肺病中的应用体会
4
作者 邱蓉 李仁瑞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第6期48-48,共1页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而肺为娇脏,为最高之华盖,最易为外邪所伤。肺以宣降为和,大肠以通导为顺,只有肺与大肠气机协调,才能使邪有出路,外感之邪不得以在体内停滞...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而肺为娇脏,为最高之华盖,最易为外邪所伤。肺以宣降为和,大肠以通导为顺,只有肺与大肠气机协调,才能使邪有出路,外感之邪不得以在体内停滞甚至入里转归。在治疗上外感肺病时需注意保证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必要时以治肠来达到治肺的目的。本文通过几个病例来浅谈釜底抽薪之法在小儿外感肺病中的应用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外感肺病 泻下攻积 通腑泄热
原文传递
基于拟靶标代谢组学考察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功效组分煎出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文卷 高德岷 +3 位作者 耿馨悦 吕姝静 蒋宇航 高晓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55-2766,共12页
目的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煎煮时间和不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的蒽醌类、蒽酮类及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大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TQ-Orbitrap MS^n)准确挖掘大黄各类化学成分... 目的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煎煮时间和不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的蒽醌类、蒽酮类及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大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TQ-Orbitrap MS^n)准确挖掘大黄各类化学成分的特征离子,通过特征离子确定尽量多的化学成分离子对,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QQQ-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获取各种成分的峰面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煎煮时间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均有影响,短时间煎煮(15 min)有利于双蒽酮苷类和蒽醌苷类成分煎出,长时间煎煮(60 min)则利于鞣质类成分煎出;与沸水浸泡相比,沸水煎煮有利于蒽醌类、鞣质类成分煎出。结论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明确指出了短时间煎煮或浸泡利于大黄泻下功效的发挥,长时间沸水煎煮利于清热解毒功效的发挥,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煎煮方式 拟靶标代谢组学 化学成分 功效 LTQ-Orbitrap-MS^n QQQ-MS MRM 多元统计分析 双蒽酮苷类成分 蒽醌苷类成分 鞣质类成分 泻下攻积 清热解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