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郑自军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92-96,共5页
湖南华洋筹赈会存在于 192 1- 192 4年 ,主要从事筹赈、急赈、工赈、米禁等灾害救济活动。它是当时一所新型的近代义赈机构 ,以典型的官绅合办模式运作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和浓郁的近代化气息。
关键词
湖南华
洋
筹
赈
会
演变
活动
特点
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丁戊奇荒”中的灾情信息传播与“洋赈”
2
作者
赵莹
《全球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79-194,345-346,共18页
1876—1879年间,在山西、山东等北方五省爆发"丁戊奇荒",在华西方人发起"洋赈"参与赈灾。受信息渠道所限,西方人掌握的来自沿海和内陆的受灾情报严重不对等,对中国灾情形成的"认知地图"与灾情实际分布不...
1876—1879年间,在山西、山东等北方五省爆发"丁戊奇荒",在华西方人发起"洋赈"参与赈灾。受信息渠道所限,西方人掌握的来自沿海和内陆的受灾情报严重不对等,对中国灾情形成的"认知地图"与灾情实际分布不符:"洋赈"初期主要围绕灾情消息较多的山东展开,而未涉及受灾最重的山西。此时,《京报》将国际社会的触觉从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延伸至饥荒的中心区域,上海英文报纸刊出的《京报》译文极大增强了灾情信息的影响力,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体纷纷跟进,使灾情全貌逐步呈现在国际社会眼前,"洋赈"重点及方式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不同地区、群体的人们在传播灾情信息过程中获得了话语权,表达了多元诉求。"洋赈"由一种单纯的民间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利益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洋赈
《京报》
信息传播
话语权
原文传递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被引量:
2
3
作者
吕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0-82,共3页
"丁戊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
"丁戊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补了这一缺陷。这表现在江南士绅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赈
济
社会自主力量
官
赈
义
赈
洋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洋合赈的首次尝试:1889年华北赈灾委员会的探索与困境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静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5,219,共11页
1889年,应中国官方对西方在沪人士发出的为苏皖灾区进行筹款的请求,华北赈灾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从而以组织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华洋合作赈灾。尽管在资金筹集、赈灾区域的选择和赈灾模式的探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但华北赈灾委员会却始终...
1889年,应中国官方对西方在沪人士发出的为苏皖灾区进行筹款的请求,华北赈灾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从而以组织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华洋合作赈灾。尽管在资金筹集、赈灾区域的选择和赈灾模式的探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但华北赈灾委员会却始终面临被限制、被质疑和不被认可的困境。除在组织层面的合作探求与挫败,华北赈灾委员会在放赈阶段并未形成真正的华洋合作态势,甚至呈现出华洋并行的“不合作关系”。最终,在内外交困中,华洋首次合作赈灾呈现惨淡经营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赈
灾委员会
洋赈
官
赈
义
赈
原文传递
官民相得——清王朝灾荒赈济的启示
被引量:
4
5
作者
柏桦
赵宁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1,共7页
乾隆八年(1743)直隶等地大旱灾的赈济、光绪初年山西河南等地大旱奇荒的赈济,是比较典型的灾荒赈济案例。前者完全是以官府为主导的赈济,后者则不但有官赈,还有民间的义赈及外国人的洋赈。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官府主导,还是民间参与...
乾隆八年(1743)直隶等地大旱灾的赈济、光绪初年山西河南等地大旱奇荒的赈济,是比较典型的灾荒赈济案例。前者完全是以官府为主导的赈济,后者则不但有官赈,还有民间的义赈及外国人的洋赈。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官府主导,还是民间参与,官府与民间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乃是最佳的选择。构建官民相得的救灾体系,不仅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最佳选择,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构建官民相得的救灾体系并不容易,清王朝的努力不但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利弊得失,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相得
官
赈
义
赈
洋赈
原文传递
题名
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郑自军
机构
湘潭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92-96,共5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99BZS0 2 1)
国家教育部专项任务课题 (99JD770 0 0 1)
文摘
湖南华洋筹赈会存在于 192 1- 192 4年 ,主要从事筹赈、急赈、工赈、米禁等灾害救济活动。它是当时一所新型的近代义赈机构 ,以典型的官绅合办模式运作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和浓郁的近代化气息。
关键词
湖南华
洋
筹
赈
会
演变
活动
特点
评价
Keywords
Hunan International Relief Collection Commission
evolution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分类号
K2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丁戊奇荒”中的灾情信息传播与“洋赈”
2
作者
赵莹
机构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全球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79-194,345-346,共18页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英关系视野下的《京报》英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8CZS038)阶段性成果
文摘
1876—1879年间,在山西、山东等北方五省爆发"丁戊奇荒",在华西方人发起"洋赈"参与赈灾。受信息渠道所限,西方人掌握的来自沿海和内陆的受灾情报严重不对等,对中国灾情形成的"认知地图"与灾情实际分布不符:"洋赈"初期主要围绕灾情消息较多的山东展开,而未涉及受灾最重的山西。此时,《京报》将国际社会的触觉从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延伸至饥荒的中心区域,上海英文报纸刊出的《京报》译文极大增强了灾情信息的影响力,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体纷纷跟进,使灾情全貌逐步呈现在国际社会眼前,"洋赈"重点及方式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不同地区、群体的人们在传播灾情信息过程中获得了话语权,表达了多元诉求。"洋赈"由一种单纯的民间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利益的层面。
关键词
丁戊奇荒
洋赈
《京报》
信息传播
话语权
Keywords
"Ding Wu Qi Huang"
Relief Operation Conducted by West-erners
Peking Gazett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 Voice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被引量:
2
3
作者
吕俊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0-82,共3页
文摘
"丁戊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补了这一缺陷。这表现在江南士绅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赈
济
社会自主力量
官
赈
义
赈
洋赈
Keywords
relief
social independent force
official relief
social relief
foreign relief
分类号
K2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洋合赈的首次尝试:1889年华北赈灾委员会的探索与困境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静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5,21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晚清青州权力格局变迁研究”(项目批准号:20FZSB078)阶段性成果。
文摘
1889年,应中国官方对西方在沪人士发出的为苏皖灾区进行筹款的请求,华北赈灾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从而以组织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华洋合作赈灾。尽管在资金筹集、赈灾区域的选择和赈灾模式的探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但华北赈灾委员会却始终面临被限制、被质疑和不被认可的困境。除在组织层面的合作探求与挫败,华北赈灾委员会在放赈阶段并未形成真正的华洋合作态势,甚至呈现出华洋并行的“不合作关系”。最终,在内外交困中,华洋首次合作赈灾呈现惨淡经营之态。
关键词
华北
赈
灾委员会
洋赈
官
赈
义
赈
分类号
K25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官民相得——清王朝灾荒赈济的启示
被引量:
4
5
作者
柏桦
赵宁芳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1,共7页
文摘
乾隆八年(1743)直隶等地大旱灾的赈济、光绪初年山西河南等地大旱奇荒的赈济,是比较典型的灾荒赈济案例。前者完全是以官府为主导的赈济,后者则不但有官赈,还有民间的义赈及外国人的洋赈。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官府主导,还是民间参与,官府与民间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乃是最佳的选择。构建官民相得的救灾体系,不仅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最佳选择,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构建官民相得的救灾体系并不容易,清王朝的努力不但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利弊得失,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官民相得
官
赈
义
赈
洋赈
分类号
D632.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
郑自军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丁戊奇荒”中的灾情信息传播与“洋赈”
赵莹
《全球史评论》
2021
0
原文传递
3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吕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华洋合赈的首次尝试:1889年华北赈灾委员会的探索与困境
陈静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5
官民相得——清王朝灾荒赈济的启示
柏桦
赵宁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