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形成闽浙火山岩带的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杨文采
-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
基金
浙江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资助的成果。
-
文摘
本文研究了闽浙火山岩带形成的洋陆转换作用。洋陆转换作用涉及整个上地幔物质运动,研究的主要根据来自对地幔调查的地球物理资料。研究表明,闽浙火山岩带形成的根源在其下方的伊佐奈崎板块,它反映为上地幔底部的高波速异常体。它向上方释放基性的熔体,使软流圈底部变为玄武质低黏度物质,并且向上继续蠕动。向上的继续蠕动在岩石圈地幔形成英安质岩浆房。由于闽浙地壳比较冷硬的克拉通性质,英安质岩浆房上涌速度缓慢,混染了大量上地壳物质,转变成为酸性的枝叉状岩浆囊。在125 Ma太平洋板块发生旋转后,由于地壳逐渐放松俯冲造成的挤压,岩浆释放造成大规模酸性火山爆发,形成闽浙火山岩带。可见,大陆增生的主要方式不仅有俯冲带大量英安质和玄武质幔源岩浆上涌的模式,还有混染了大量上地壳物质的流纹质岩浆活动。
-
关键词
洋陆转换作用
中国华南
闽浙火山岩带
形成演化
-
Keywords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volcanic rock belt
South China
Zhejiang
Fujia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
分类号
P588.14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中—新生代东北和华北的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9
- 2
-
-
作者
杨文采
-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9-780,共12页
-
基金
浙江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资助的成果。
-
文摘
本文对西太平洋的洋—陆转换作用进行探讨。西太平洋洋—陆转换带在中国东部可分为华南、华北—黄海和东北3个区段。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洋—陆转换作用涉及古今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两方面俯冲作用的影响,产生大面积中基性岩浆和火山活动,从侏罗纪一直延伸到现在。不同于东北和华南地区,华北—黄海有克拉通型的岩石圈,在晚侏罗世—新近纪因为太平洋板块的大角度旋转造成软流圈低黏度物质上涌,和地壳拉张与幔源岩浆的底侵,造成上地壳裂谷型沉积盆地。燕山地区在侏罗纪与东北地区类似,有强烈的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岩石部分熔融,产生强烈岩浆活动。在白垩纪到新生代,因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大角度旋转,发生沿蒙古—鄂霍茨克洋的转换断层的拉张,产生从南蒙古过锡林浩特的NW向玄武质岩浆和火山带。洋—陆转换带不同区段有不同的动力学作用演化过程,与先期岩石圈的性质、大洋板块俯冲带的分布、方向变化和俯冲持续时间、以及后期俯冲带后撤作用都有密切关系。洋—陆转换作用的统一后果是大陆的增生,但是不同区段大陆增生和物质运动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洋—陆转换作用
中国东北
华北—黄海
燕山运动
-
Keywords
geodynamics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Yellow Sea
Yanshanian Movement
-
分类号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