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吴鹏飞
曾宗永
王跃招
朱波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41-1244,共4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SCX2-1-06A)
国家教育部湿地研究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
文摘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
关键词
青海沙蜥
种群密度
洞穴深度
标志重捕
洞口计数
-
Keywords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population density, burrow depth, mark-recapture, burrow account
-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