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的分布及栖息地重要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伟 王延校 +1 位作者 何新焕 牛红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9,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并以洞穴内蝙蝠的种群数量(Ai)与根据物种生存状态赋值的权重(Mi)乘积之和评估洞穴重要性。在调查的洞穴中,最重要的洞穴是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次是涧河洞,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洞栖蝙蝠 息地
下载PDF
湘西州洞栖性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涛 龚小燕 +3 位作者 黄太福 彭乐 张佑祥 刘志霄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5-781,共7页
2014年1月~2016年8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35个洞进行了洞栖性蝙蝠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在其中29个洞穴中发现了蝙蝠,总计观察到蝙蝠3979只,隶属5科20种,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 8176,均匀度指数为0. 6067。其中大蹄蝠和中华菊头... 2014年1月~2016年8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35个洞进行了洞栖性蝙蝠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在其中29个洞穴中发现了蝙蝠,总计观察到蝙蝠3979只,隶属5科20种,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 8176,均匀度指数为0. 6067。其中大蹄蝠和中华菊头蝠属于该区域的优势种群。从区系组成来看,15种为东洋界种(占总种数的75%)、4种为广布种(20%)、古北界种仅1种(5%)。调查发现,湘西州境内的洞穴资源较为丰富,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人为干扰及被破坏强度较大,严重影响着蝙蝠的栖息环境与生存繁育。建议加强对洞穴资源及洞栖性蝙蝠的研究和保护,大力开展科普与宣教活动,同时要在全州范围内对蝙蝠资源予以立法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物种多样性 资源保护 湘西州
下载PDF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3
作者 吴清姐 向冬琴 +3 位作者 向海洋 廖金屏 李金美 刘志霄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 2022年...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 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 血餐 iDNA技术 蝙蝠 专吸蝠血性
下载PDF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栖息生态学 被引量:7
4
作者 龚小燕 黄太福 +3 位作者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549-7556,共8页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息生态学 蝙蝠 翼手目
下载PDF
中华菊头蝠的栖息生态特征及种群保护
5
作者 伍丽艳 任伯凇 +3 位作者 吴涛 黄太福 龚小燕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79-5088,共10页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洞中的居留型优势蝠种,具有集群冬眠的习性。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聚群冬眠,翌年的3月底开始苏醒,其夏季的繁育场所非常隐蔽,通常位于人无法进入的洞段或人迹罕至的洞穴。总体上,其栖点主要集中于距洞口150—200 m(91.60%)的洞段,离地高度6—10 m(91.75%),多以“双足悬挂”的栖姿将身体悬空倒挂于洞道的顶壁。其体温与栖点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0.8886)。其栖点安全性春夏季高,秋冬季中等偏低。中华菊头蝠作为该区域洞栖性蝙蝠的优势种,在维持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中蝙蝠伞护性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生态保护教育及对蝙蝠种群的保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菊头蝠 息生态 蝙蝠 生态保护 翼手目 湘西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