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关于《理想国》中“洞穴之喻”的现象学思考
1
作者 江海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洞穴之喻 现象学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的全景遮蔽与教育应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 被引量:20
2
作者 韦恩远 肖菊梅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全景遮蔽”,主要表现为:意识同质,教育塑造人的主体性使命的隐匿退场;认知短路,知识脱离教育之外的愚昧持存;转型危机,教育面临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失序。本文认为,通过深度把握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结构实现主体唤回,通过抽象性与泛在性的认知过程完成知识划界,展开面向数字原住民的素养培育形成路径操练,才是教育帮助人走向良善数字化生存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洞穴之喻 教育应对 技术哲学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的囚徒——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陆涛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3,共11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这些囚徒已经演变成在图像文化的强力诱惑下而无法自拔的影视观众。电子媒介的囚徒在图像的愉悦中获得了身体上的愉悦,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图像所带来的愉悦相比于文字的愉悦更为强烈。而相关的批判就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布尔迪厄的电视文化批判和波斯特的娱乐至死的分析。在当代的语境下,回归印刷文化和走向听觉文化则有助于电子媒介的囚徒走出图像文化的牢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囚徒 洞穴之喻 图之悦 身之悦 图像批判
下载PDF
洞穴之喻与认知方式辨疑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光顺 顾玉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人的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性保证问题历来是哲学学者关注的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从观念到物和从物到观念的两种认识路径来确保人们获得真知的可能性。马克思完成了对两者的超越。
关键词 认识的来源 正确性保证 洞穴之喻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心理偏见审视刑事冤案成因——以柏拉图“洞穴之喻”为视角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国庆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洞穴之喻"心理偏见乃人类认知上的内在缺陷所致。在刑事诉讼中,它于无形中影响着侦办人员对案件的认知及诉讼行为。此外,各种外界的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此种倾向,由此导致侦办人员通常过早地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被追诉人,... "洞穴之喻"心理偏见乃人类认知上的内在缺陷所致。在刑事诉讼中,它于无形中影响着侦办人员对案件的认知及诉讼行为。此外,各种外界的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此种倾向,由此导致侦办人员通常过早地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被追诉人,疏于探究其它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侦办人员经常只收集不利于该被追诉人却能支持验证自己预断的证据信息,并对其证明价值予以放大;相反,对于有利于被追诉人,与己预断相悖的证据信息则疏于收集,或基于各种事由予以排除。"洞穴之喻"心理乃导致世界各国冤假错案的重要因素。防范"洞穴之喻"心理既需要对侦办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也需要从制度上予以建构完善,双管齐下方能有效防范冤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心理偏见 程序透明 客观性义务
下载PDF
比较“洞穴之喻”和“什么是启蒙”之间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4-165,共2页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和康德的"什么是启蒙"这两篇文本在其内容和学术旨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谈论教育(Paideia)和对知识的启示问题,谓之"同归",但是二者之间存在潜在的诸多不同之处,谓之"殊途...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和康德的"什么是启蒙"这两篇文本在其内容和学术旨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谈论教育(Paideia)和对知识的启示问题,谓之"同归",但是二者之间存在潜在的诸多不同之处,谓之"殊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德性 理性
下载PDF
基于洞穴之喻理论模型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演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志祥 武璇 +2 位作者 肖倩茹 付慧真 黄颖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2,共7页
[目的/意义]由学术不端行为发酵、演变而来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Major Negative Academic Events,Ma-NAE)给学术共同体、学科发展甚至国家学术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现有研究缺乏对MaNAE产生、扩张及消退的演化过程与参与主体行为机... [目的/意义]由学术不端行为发酵、演变而来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Major Negative Academic Events,Ma-NAE)给学术共同体、学科发展甚至国家学术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现有研究缺乏对MaNAE产生、扩张及消退的演化过程与参与主体行为机制的深入探讨。[方法/过程]针对MaNAE的多主体、多要素及复杂、动态演进的特征,文章借鉴《理想国》的洞穴之喻,探索性地构建了洞穴之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AoC)理论模型,辅以描述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全文引文情感分析方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展开对MaNAE的量化研究。以安维萨心脏干细胞造假事件为例展开单案例纵向时序研究,基于事件核心人物产出分析学术洞穴演化过程,基于政府基金支持的变化分析反馈效应,基于学术共同体情感分化探讨洞穴演化机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AoC理论模型较好地阐释了研究问题,为负面学术事件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负面学术事件 洞穴之喻 事件演化 反馈效应 单案例纵向研究 学术不端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与“洞穴之喻”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志恒 刘洁 《新媒体研究》 2022年第16期23-25,共3页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洞穴之喻”,生动形象地论述只有真理乃拯救之道。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则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信息茧房”。从形式上看,这些茧房与“洞穴”并无关联,但从本质上看,这种信息茧房和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是十分相...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洞穴之喻”,生动形象地论述只有真理乃拯救之道。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则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信息茧房”。从形式上看,这些茧房与“洞穴”并无关联,但从本质上看,这种信息茧房和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是十分相似的。而如何避免进入信息茧房,又如何在困于其中时摆脱出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各种自媒体平台的运作模式与自媒体参与者偏好的分析考辨,将“信息茧房”与“洞穴”两相对照,发现问题所在,并借鉴艺术鉴赏、结构主义符号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加深对新兴媒介的认识与理解,寻求摆脱“茧房”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信息茧房 短视频 流媒体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之喻”对媒介传播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慧 《戏剧之家》 2019年第30期246-246,共1页
媒介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联愈发密切,社会现实通过媒介的反馈,不仅是一个理论的传承发展问题,它预设了媒介传播与媒体生存确立自身言路的现实语境。本文拟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出发,浅析该理论对传播媒介功能的启示。
关键词 洞穴之喻 媒介传播 启示
下载PDF
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探析
10
作者 杨龙 李开庆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2-66,共5页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著名的“洞穴之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新厘清“洞穴之喻”的内涵,将“自由囚徒”和“仍处于洞穴的囚徒”作...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著名的“洞穴之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新厘清“洞穴之喻”的内涵,将“自由囚徒”和“仍处于洞穴的囚徒”作为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其进行新的审视。得出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启示: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增强其教育引导能力;适应新媒体时代,更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丰富教学模式,改良教学内部环境,提升课堂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下载PDF
现代教师职业价值颠覆的三重面向——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分析
11
作者 赵思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现代性带来的诸多深刻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颠覆的成因与影响。柏拉图洞穴之喻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情景投射,哲学王走出洞穴时灵魂上升的沉重反应了现代教育者自身成长的不完善,随后哲学王对于是否下降至洞穴的犹疑映照了教育者... 现代性带来的诸多深刻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颠覆的成因与影响。柏拉图洞穴之喻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情景投射,哲学王走出洞穴时灵魂上升的沉重反应了现代教育者自身成长的不完善,随后哲学王对于是否下降至洞穴的犹疑映照了教育者从"业余者"到"职业者"职业动机的转变,而哲学王下降至洞穴后灵魂出现隐匿则是因为自由、平等等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的教学活动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强调提升教育者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对于教育者灵魂的引导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如此他们在多变的"洞穴"中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教育者 价值颠覆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之喻”对当代大学生突破“舒适圈”的启示
12
作者 李欣欣 郭晓蓓 《新西部》 2020年第17期120-120,138,共2页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说明要想获得真知和个人发展,必须勇于打破固有的环境和桎梏。"洞穴之喻"启示大学生要想获得健康成长,必须像勇敢的囚徒一样努力走出"舒适圈",直面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继而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大学生 舒适圈 突破 启示
下载PDF
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兼谈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13
作者 高苗苗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9年第7期44-45,共2页
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深层次地揭示了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对人的本性的影响,从人学立场来看,“洞穴之喻”以一种人学世界观和人文信念的视角凸显了教育的属人性——教育是属于人,为了人,以使人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文章认为教育理应是建立... 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深层次地揭示了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对人的本性的影响,从人学立场来看,“洞穴之喻”以一种人学世界观和人文信念的视角凸显了教育的属人性——教育是属于人,为了人,以使人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文章认为教育理应是建立在教育者的爱智统一的教育情感和受教育者的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关怀人生命整全性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自在人 自为人
下载PDF
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的现代人囚徒困境分析
14
作者 汪红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1-14,共4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意在告诉人们身处的世界不是本真而是影子世界。柏拉图笔下困于洞穴而不能看到外部世界的一群人被称为囚徒。2000多年后现代人依然没有摆脱囚徒的命运,继续在思维的牢笼中看世界。因而,理解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意在告诉人们身处的世界不是本真而是影子世界。柏拉图笔下困于洞穴而不能看到外部世界的一群人被称为囚徒。2000多年后现代人依然没有摆脱囚徒的命运,继续在思维的牢笼中看世界。因而,理解柏拉图"洞穴之喻"的深刻意蕴,有助于分析现代人的囚徒困境,对帮助人们走出洞穴、认识本真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囚徒困境
下载PDF
“孔融让梨”式学校德育的价值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审思
15
作者 魏嘉熹 阮成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当下,中小学德育存在过多的“孔融让梨”式价值预设,与柏拉图《理想国》“洞喻”中囚徒被迫走出洞穴直视太阳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洞穴之喻”及其阶段性透视,揭示其与“孔融让梨”式学校德育的关联性,分析“孔融让梨”式学... 当下,中小学德育存在过多的“孔融让梨”式价值预设,与柏拉图《理想国》“洞喻”中囚徒被迫走出洞穴直视太阳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洞穴之喻”及其阶段性透视,揭示其与“孔融让梨”式学校德育的关联性,分析“孔融让梨”式学校德育存在的价值困境,并探寻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洞穴之喻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人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试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之喻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常红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12,共3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生命中的光
下载PDF
由“洞穴之喻”说起
17
作者 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0年第1期54-55,共2页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的一个著名隐喻。他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闪徒,身体被锁链束缚,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火光把影子投射到闪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的一个著名隐喻。他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闪徒,身体被锁链束缚,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火光把影子投射到闪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他会感到炫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到太阳自身,这时候才会明白,真正的光是太阳发出的光,而不是火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理想国》 真实世界 柏拉图 阳光 影子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电影架构:从“洞穴之喻”到“胶囊-隧道”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云鹏 许磊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138,共7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积累与沉淀和相关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虚拟现实电影也紧随这波发展趋势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传统电影以全新的架构模式,让传统电影的灵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架构下有了全新的电影特性和电影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积累与沉淀和相关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虚拟现实电影也紧随这波发展趋势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传统电影以全新的架构模式,让传统电影的灵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架构下有了全新的电影特性和电影形态。"胶囊-隧道"架构是受到古希腊哲学概念"洞穴之喻"的启发而搭建的全新架构。这套虚拟现实电影时空流视听语言架构重构了部分现有视听语言体系,对于解决虚拟现实电影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电影 洞穴之喻 “胶囊—隧道” 架构 动态视阈
原文传递
施特劳斯、欧克肖特论洞穴之喻
19
作者 王勤栖 《理论界》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和迈克尔·欧克肖特对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作出了针锋相对的理解。施特劳斯坚持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路,认为超越意见的哲学才能为政治生活提供标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乱...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和迈克尔·欧克肖特对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作出了针锋相对的理解。施特劳斯坚持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路,认为超越意见的哲学才能为政治生活提供标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乱。而欧克肖特则认为,哲学只能揭示意见的有限性,不可能成为政治生活的原则和指导。现代社会的政治价值之间的冲突本质上不在于多元本身,而在于每一种意见都试图成为唯一的真理。施特劳斯和欧克肖特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试图重新解释柏拉图的洞穴之喻,通过洞穴之喻这一透镜来理解现代社会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紧张。这反映了现代西方保守主义对这一基本的政治哲学问题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意见 知识 真理 哲学化
原文传递
从“理念世界”到“理想国”——“洞穴之喻”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认识论衔接
20
作者 张嘉轩 《汉字文化》 2019年第3期108-109,155,共3页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其中"洞穴之喻"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洞穴之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形象与生动,更在于它在柏拉图从"理念论"到&qu...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其中"洞穴之喻"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洞穴之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形象与生动,更在于它在柏拉图从"理念论"到"理想国"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衔接作用。通过"洞穴之喻",柏拉图对自己的"理念论"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也引出了自己所期望的由"哲学家王"来领导公众的政治哲学图景。本文将对"洞穴之喻"如何从认识论的角度将以上两个关键理论衔接起来加以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理想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