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穴鱼盲眼的演化机制
1
作者 余萍枝 何风华 《生物学教学》 2023年第6期76-78,共3页
由于长期生活在少光甚至无光的环境中,洞穴鱼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表层鱼不同的性状,如盲眼、高度发达的感觉系统等。本文主要分析洞穴鱼盲眼这一性状的演化机制,从表型层面和分子层面等不同的水平上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高中... 由于长期生活在少光甚至无光的环境中,洞穴鱼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表层鱼不同的性状,如盲眼、高度发达的感觉系统等。本文主要分析洞穴鱼盲眼这一性状的演化机制,从表型层面和分子层面等不同的水平上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鱼 进化 盲眼
下载PDF
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典型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15,共15页
对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地区11个县(市)的地下河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到典型洞穴鱼类标本488尾。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采集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及分析,结合实验室馆藏标本的检视,共确定典型洞穴鱼类34种,其中:金线鲃属(Sinocycl... 对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地区11个县(市)的地下河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到典型洞穴鱼类标本488尾。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采集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及分析,结合实验室馆藏标本的检视,共确定典型洞穴鱼类34种,其中: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有20种;高原鳅属(Triplophysa)有8种;岭鳅属(Oreonectes)有5种;副鳅属(Paracobitis)有1种。发现待定种13种,其中:金线鲃属7种,高原鳅属5种,岭鳅属1种。利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对贵州省南部和西南部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南部地区为0. 825 8,高于西南部地区的0. 570 8。根据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及Gen Bank下载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基于线粒体基因ND4、ND5和Cytb,使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发现物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须盲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barbatus)和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应为岭鳅属物种,建议变更为长须岭鳅(Oreonectes longibarbatus)和佳荣岭鳅(Oreonectes jiarongensis);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洞穴型高原鳅单独聚为1支,与非洞穴型高原鳅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向,贵州采集的高原鳅属鱼类均为洞穴类群;贵州的金线鲃分属于3个不同种组,分别为"驼背"组、"角"组和"抚仙"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鱼 金线鲃 高原鳅 岭鳅 系统发育 线粒体
下载PDF
贵州荔波喀斯特洞穴鱼体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晏翰林 徐承香 +3 位作者 巴家文 黎道洪 雷莉莎 胡碧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112,共6页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估算人体经摄食洞穴鱼后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值与标准限值之比的高低趋势为:Zn(0.50)>Cd(0.49)>As(0.48)>Pb(0.39)>Cr(0.24)>Cu(0.049)>Ni(ND),表明各重金属在平均值水平上未超标。而非平均值水平下,各重金属以Cd的超标率为最高(6.7%),但处于低超标率水平(15.2%),肌肉均未超标。此外各组织以内脏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肌肉最低。3种鱼类对重金属的累积大小为:荔波金线鲃>大鳞金线鲃>越鲇。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在3种鱼类各年龄组中的总含量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其中仅Zn与年龄、体重和体长均呈显著负相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重金属的THQ和复合风险(TTHQ)均小于1,说明荔波村民摄食该3种洞穴鱼不足以造成潜在的重金属健康风险,但Cu和As的总贡献率高达90.12%,为主要风险元素,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洞穴鱼 荔波 贵州
下载PDF
不同眼型金线鲃洞穴鱼类趋触行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兵 李香林 Madhava Meegaskumbura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研究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的游动特征——趋触性(贴近边界前行),为人工养殖、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用金线鲃均为成鱼,8种51尾,其中盲眼种2种、小眼种和正常眼种各3种。试验在安静、黑暗的环境进行,刺激条件分别为无干... 研究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的游动特征——趋触性(贴近边界前行),为人工养殖、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用金线鲃均为成鱼,8种51尾,其中盲眼种2种、小眼种和正常眼种各3种。试验在安静、黑暗的环境进行,刺激条件分别为无干扰、静止障碍物和振动吸引,使用软件追踪分析试验鱼位置(距离和方向)、时间以及相对于试验缸壁的游动速度,运用线性模型分析金线鲃趋触行为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趋触前行时间占比盲眼种为73.06%、小眼种为72.65%、正常眼种为54.62%;趋触距离盲眼种(197±18)SBL、小眼种(158±14)SBL、正常眼种(139±15)SBL;趋触游动速度盲眼种(0.53±0.19)cm/(s·SBL)、正常眼种(0.37±0.18)cm/(s·SBL)、小眼种(0.46±0.22)cm/(s·SBL)。金线鲃趋触前行的行为与游泳特性如游泳速度和时间高度相关,趋触行为可能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作用和觅食策略,甚至作为一种防御策略。实践中可以依据金线鲃眼部形态和行为上的趋触性偏好分类培育饲养,同时增加缓沉型鱼食以及增添静止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鱼 金线鲃 眼型 趋触行为
下载PDF
中国云南高原鳅属洞穴盲鱼一新种——邱北盲高原鳅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维贤 杨洪福 +3 位作者 陈宏 陶成鹏 戚守庆 韩非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4-678,共5页
2002年和2006年,在云南省邱北县腻脚村一喀斯特洞穴深处各采到一批盲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记录的新种--邱北盲高原鳅。新种具有的特殊头形及可数性状等特征,与中国已记录的穴居高原鳅均不同,而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 2002年和2006年,在云南省邱北县腻脚村一喀斯特洞穴深处各采到一批盲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记录的新种--邱北盲高原鳅。新种具有的特殊头形及可数性状等特征,与中国已记录的穴居高原鳅均不同,而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的前鳍高原鳅(T.anterodorsalis Cao et Zhu)相近,但新种有下列特征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眼正常;2)背鳍分枝鳍条7vs.8-9;3)尾叉形vs.尾微凹。新种与同水系(南盘江)的大斑高原鳅(T.macromaculata Yang)也较相近,但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有眼;2)无色素vs.有斑;3)尾叉形vs.尾微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邱北盲高原鳅 洞穴 新种 云南
下载PDF
生命在黑暗中延伸——奇异的洞穴鱼
6
作者 陈银瑞 《人与生物圈》 2000年第2期38-41,共4页
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事物之一,是外星究竟有没有生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模样?迄今仍有许多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神秘的外星生物。有趣的是不少国内外同行在参观我们收藏的洞穴鱼类标本后,不约而同地戏称:“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事物之一,是外星究竟有没有生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模样?迄今仍有许多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神秘的外星生物。有趣的是不少国内外同行在参观我们收藏的洞穴鱼类标本后,不约而同地戏称:“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的确,它从形到色,与地表鱼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对黑暗的洞穴实在太陌生了,直至近20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鱼 地表 形态特性 洞穴环境 保护
原文传递
中国的洞穴盲鱼
7
作者 翔实 《科学中国人》 1998年第9期50-53,共4页
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科学工作者陆续在广西、云南和湖南3省(自治区)发现8种洞穴盲鱼,其种类为世界已知盲鱼的三分之一。目前,盲鱼作为洞穴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鱼类学和地质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关键词 洞穴 高原鳅 金线 地下溶洞 个旧 石林 间条 地下水域 洞穴生物 垂直深度
下载PDF
茂兰自然保护区尧兰地下水体与地表水体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宇中 郑建州 +2 位作者 李楠 张竹青 袁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2-16,共5页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尧兰的不同水系进行考察,在地下暗河,喀斯特洞穴内,暗河出、入水口处以及地表河流处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00余号,共计30种分属于3个目,7个科23个属。研究发现,多样性指数以地表水系为最高,地下河口处次之,地下河水系...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尧兰的不同水系进行考察,在地下暗河,喀斯特洞穴内,暗河出、入水口处以及地表河流处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00余号,共计30种分属于3个目,7个科23个属。研究发现,多样性指数以地表水系为最高,地下河口处次之,地下河水系最低。鱼类群落相似性以地下河出、入口处与地下河水系最为接近,达到0.825 0;地下河出、入口处与地表水系次之,为0.822 7;地下水系与地表水系相似性最低,为0.482 4。地下水系的鱼类群落与地表水系鱼类群落在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地下水系鱼类群落物种较为单一,结构简单,环境变化承受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洞穴鱼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洞穴盲金线鲃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维贤 杨洪福 +3 位作者 韩非 陶成鹏 洪艳 陈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描记采于云南省邱北县一地下洞穴盲金线鲃一新种,以其头上骨质突形状如鹰喙命名鹰喙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quihornes sp.nov.。新种头形及完全退化的眼与分布于云南泸西阿庐古洞的透明金线鲃S.hyalinus Chen et Yang(1994)相近,但... 描记采于云南省邱北县一地下洞穴盲金线鲃一新种,以其头上骨质突形状如鹰喙命名鹰喙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quihornes sp.nov.。新种头形及完全退化的眼与分布于云南泸西阿庐古洞的透明金线鲃S.hyalinus Chen et Yang(1994)相近,但有下列特征可区别:1)角形如鹰喙,后者为一向前的直突起;2)侧线完全,侧线鳞为36,后者侧线不完全,侧线鳞孔9-11;3)背鳍起点位于体中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后者背鳍起点位于体中点之后,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鲃 洞穴 新种 鹰喙角金线鲃 云南
下载PDF
贵州洞穴盲副鳅一新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维贤 冉景丞 陈会明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2,共2页
描记采于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一洞穴的盲副鳅一新种,命名为茂兰盲副鳅Paracobitis maolanensisLi,RanetChen sp nov。该种与产于该县的长须盲副鳅Paracobitis longibarbatusChen,YangetSket(1998)的区别为:①口须纤弱而不是发达;②鼻瓣... 描记采于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一洞穴的盲副鳅一新种,命名为茂兰盲副鳅Paracobitis maolanensisLi,RanetChen sp nov。该种与产于该县的长须盲副鳅Paracobitis longibarbatusChen,YangetSket(1998)的区别为:①口须纤弱而不是发达;②鼻瓣不成须状;而不是鼻瓣发育成鼻须。③胸鳍较长,后伸接近腹鳍起点且形态特殊;④尾鳍深叉;⑤臀鳍条ii,5;而不是ii,6。新种与分布于广西的后鳍盲副鳅Paracobitis posterodarsalusLi,RaoetChen的区别为:①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而不是在整个腹鳍之后;②口须纤弱鼻瓣不呈鼻须;而不是口须发达,鼻瓣发育成鼻须;③背鳍条iii,8;而不是iii,6;④臀鳍条ii,5;而不是ii,4;⑤胸鳍长而形态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种 副鳅属 洞穴 贵州
下载PDF
《一斑录》中有关盲鱼的记录
11
作者 钱雪梅 李斌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2年第1期81-82,共2页
已有的研究认为盲鱼是美国于 1 84 2年率先报道的 ,在 1 3 6年之后中国才首次发现了盲鱼。实际上 ,至迟在 1 83 9年 ,清代博物学家郑光祖在《一斑录》中 ,不仅早已记载了盲鱼 ,而且敏锐地认识到盲鱼是生物本身适应环境的自然演进。
关键词 《一斑录》 郑光祖 洞穴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
下载PDF
Bayesian mixed models and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es (Cyprinidae: Sinocyclocheilus) 被引量:4
12
作者 LI ZhiQiang GUO BaoCheng +2 位作者 LI JunBing HE ShunPing CHEN Yi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5期2342-2352,共11页
The genus Sinocyclocheilus is distributed in Yun-Gui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 only, within more than 10 cave species show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eneration of eyes and pigmentation with wonderful adaptati... The genus Sinocyclocheilus is distributed in Yun-Gui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 only, within more than 10 cave species show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eneration of eyes and pigmentation with wonderful adaptations. To present, published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of Sinocyclocheilus from prior works are very differe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enus are still far from clear. We obtained the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b (cyt b) and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 (ND4) of 34 species within Sinocyclocheilus, which represent the most dense taxon sampling to date. We performed Bayesian mixed models analyses with this data set. Under this phylogenetic framework, we estimated the divergence times of recovered clad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under relaxed mo-lecular clock. Our phyloegentic results supported the monophyly of Sinocyclocheilus and showed that this genus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6 major clades. In addition, an earlier finding demonstrating the polyphyletic of cave species and the most basal position of S. jii was corroborated. Relaxed diver-gence-time estimation suggested that Sinocyclocheilus originated at the late Miocene, about 11 million years ago (Ma), which is older than what have been assu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洞穴鱼 系统发育 变异状况 生长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