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平板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闫桂芳 贾子善 +3 位作者 沈红梅 尹昱 宋兰欣 黄明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1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平板训练,8周后采...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1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平板训练,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疗效。结果训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平板训练对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活动平板训练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水中活动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陶涛涛 林海燕 +4 位作者 屠文展 刘怀霞 程博 庄进飞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T10—11SCI模型,采用BBB评分、爬网格实验、SEP及MEP评定肢体功能及训练效果。结果:BBB评分及爬网格实验显示,水中平板训练组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SEP、MEP的潜伏期,三组训练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显著缩短(P<0.05);但三组训练组之间M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水中平板训练组较减重平板训练组SEP、MEP波幅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组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SEP、MEP及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恢复作用,其中水中平板训练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水中活动平板训练
下载PDF
活动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袁俊英 曾宪旭 孙二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7-559,567,共4页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估量表D、E区)、平衡功能(Berg量表)和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8例诊断为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年龄分层随机分为活动平板组和地面...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估量表D、E区)、平衡功能(Berg量表)和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8例诊断为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年龄分层随机分为活动平板组和地面行走训练组,分别经过8周的训练,观察两种方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的影响。结果:活动平板训练组与地面行走组相比,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D、E区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0.05)。结论:活动平板训练(减重或不减重)可以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行走速度,但对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评估的活动与参与方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BERG平衡量表 自我选择步行速度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与活动平板训练联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换杰 张晓东 尚清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8年第3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与活动平板训练联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A型肉毒毒...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与活动平板训练联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A型肉毒毒素联合活动平板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自我选择步行速度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GMFM-88的D区和E区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t=2.210,P=0.030;t=5.157,P<0.001);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自我选择行走速度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t=3.719,P<0.001;t=2.245,P=0.027)。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活动平板训练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可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有效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活动平板训练 痉挛型双瘫 儿童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言薇 黄臻 +3 位作者 闵瑜 屈菲 陈佩顺 李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0-942,共3页
脑卒中后有40%的患者存在下肢步行功能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尽早恢复步行能力,对于缓解经济压力、早日重返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平板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增强下肢控制能力,强化正确行走模式... 脑卒中后有40%的患者存在下肢步行功能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尽早恢复步行能力,对于缓解经济压力、早日重返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平板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增强下肢控制能力,强化正确行走模式[1]。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和人机接口技术使患者置身于模拟环境中完成训练,将所学技能运用到现实环境中,实现功能康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功能 人机接口技术 步态分析 计算机仿真系统 步速 功能障碍 模拟环境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减重活动平板训练改善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6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6期904-905,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功能电刺激 减重活动平板训练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活动平板训练联合针刺推拿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文霞 高超 +1 位作者 张会春 尚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15-117,共3页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训练联合针刺和推拿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按入院诊治时间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活动平板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训练联合针刺和推拿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按入院诊治时间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活动平板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D区、E区评分和对照组D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自我选择行走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呈现增快趋势(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平板训练联合针刺和推拿能显著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行走速度,同时可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针刺 推拿 活动平板训练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技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进华 王玉霞 +2 位作者 郑勇 许莹 赵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5—15min,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下肢痉挛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BBS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独立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训练 脑性瘫痪 痉挛
下载PDF
基于活动平板训练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冯永建 金驰 +1 位作者 倪永健 单忠林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4-885,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活动平板训练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关节外科行单侧TKA术后的6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接... 目的探讨基于活动平板训练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关节外科行单侧TKA术后的6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活动平板训练的VR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及主动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3d、5d、7d VAS评分及术后5d、7d膝关节肿胀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d两组膝关节肿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6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6周及3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活动平板训练的VR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术后早期康复的疼痛、减轻膝关节的肿胀,提高术后膝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活动平板训练 TKA 康复锻炼
原文传递
减重步态结合电动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磊 《中国伤残医学》 2018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结合电动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一般研究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纽各50例,2组患者均...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结合电动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一般研究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纽各50例,2组患者均在康复治疗师及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下肢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助采用减重步态训练,康复训练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Fud—Mev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结果:康复训练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v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等各项指标分别为20.46±4.32分,24.67±4.32分;9.45-±2.38分,11.64±2.71分:0.97±0.01分,0.52±0.23分;2.92±0.87分,3.98±0.67分,均优于康复前16.45±4.47分,15.34±5.21;7.34±2.56分。7.56±2.01分;1.52±0.11分,1.43±0.23分;2.41±0.34分,2.43±0.12分。2组比较(P〈0.05)。观察组康复后的Fugl—Mev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后的各项指标(P〈0.05)。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电动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态训练 电动活动平板训练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11
作者 丁敏 李建民 +1 位作者 吴庆文 沈海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6604-6607,共4页
背景:为解决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安全、定量、有效及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新技术,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对如何使用康复机器人加强和恢复肌肉骨骼的功能,并改善其协调能力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以上... 背景:为解决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安全、定量、有效及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新技术,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对如何使用康复机器人加强和恢复肌肉骨骼的功能,并改善其协调能力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以上新发展对康复领域的影响,局限性以及现在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方法: 以stroke,gait,biofeedback,rehabilitation,treadmilltraining,rehabilitationrobo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04/2009-12);以"脑卒中,步态,生物反馈,康复疗法,活动平板训练,康复机器人"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4/2009-12)。以与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为评价指标。纳入与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相关的内容,排除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腿部驱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牵引患者大腿和小腿协调摆动完成腿部步行动作,足底驱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驱动患者足部模拟步行过程中踝关节的运动轨迹来进行步态训,从某种程度上解决很多临床问题。在探索脑卒中患者如何使用康复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各种康复机会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态 生物反馈 康复疗法 活动平板训练 康复机器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