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儿童生活活动强度指数和生活习惯疾病相关因子的测定及意义
1
作者 王云宁 贵田嘉一 常波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38-740,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生活活动强度指数、脂联素和瘦素、胰岛素、血糖、脂质等生活习惯疾病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 于 2 0 0 2年 7月测定 81名儿童血清脂联素、瘦素、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目的 探讨小儿生活活动强度指数、脂联素和瘦素、胰岛素、血糖、脂质等生活习惯疾病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 于 2 0 0 2年 7月测定 81名儿童血清脂联素、瘦素、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并进行了 1周的生活活动时间和营养状况的调查 ,计算出每日的生活活动强度指数和所摄入的热量。结果 日强度指数和HDL C、ApoA呈正相关 (r =0 2 2 9,P <0 0 5 ;r =0 2 75 ,P <0 0 5 )。脂联素和体重指数 (BMI)、体脂肪率 (脂肪组织占体重百分比 )呈负相关。不同性别之间脂联素、热量、脂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P <0 0 5 )。结论 在儿童时期开始提高生活活动强度指数 ,促进能量消费 ,能提高HDL C、脂联素 ,降低BMI和体脂肪率 ,从而降低未来发生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生活习惯疾病的可能性。血清脂联素浓度在儿童女性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儿童 脂联素 生活习惯疾病 活动强度指数
原文传递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李明富 李晟 +3 位作者 王大军 William J McShea 官天培 谌利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0-855,共6页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次,春季387次),并分别计算出扭角羚冬季和春季在各时间段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结果显示,扭角羚在冬季和春季的日活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0.1),每天都有3个活跃时期(凌晨、早上和下午)和3个紧随的不活跃时期。其中,冬季日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18:00(RAI=12.42),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3:00~6:00(RAI=0.00);春季最高峰出现在早上6:00~7:00(RAI=20.16),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2:00~5:00(RAI=0.26)。在春季,扭角羚在上午活跃期的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下午活跃期,而在冬季则相反。春季与冬季相比,扭角羚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活跃时间段都有提前,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机陷阱调查技术是研究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模式和活动节律的有效工具,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扭角羚行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管理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相机陷阱 活动模式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胶东半岛北部海岸线时空变迁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赵连杰 吴孟泉 +5 位作者 郑龙啸 栾绍鹏 赵贤峰 薛明月 刘佳燕 刘晨曦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6,共10页
海岸线动态监测对于海岸带科学管理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比并采用了面向对象法提取了胶东半岛北部1990—2020年的海岸线和近岸2 km缓冲区内的海岸带变化,结... 海岸线动态监测对于海岸带科学管理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比并采用了面向对象法提取了胶东半岛北部1990—2020年的海岸线和近岸2 km缓冲区内的海岸带变化,结合海岸线变迁强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分析了海岸线的变化速率和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I)模型对海岸线的变化进行了驱动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海岸线整体呈增长趋势,并向海一侧缓慢推进,海岸线长度总体增加了183.13 km,人工岸线增幅最大,砂质自然岸线减幅最大;②海岸线变化速率时空分布不均衡,最大增速出现在胶莱河—界河区段,为94.59 m/a,最大侵蚀速率出现在界河—大沽夹河区段,为-49.01 m/a;③近海人类活动变化是研究区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主要以围填海、港口建设等形式影响着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支持向量机 数字岸线分析系统 时空变迁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余建平 钱海源 +2 位作者 陈小南 李晟 申小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7-944,共8页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频,有效探测5 687次,统计出雄性成体(含亚成体)3 946只次,雌性4 179只次,雌雄性比为1.06︰1。记录到群体大小从2至12只不等,群的组成方式多样。日活动节律分析的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时间段为5:00~18:00时,于6:00时、11:00时和16:00时有3个活动高峰,其间于10:00时和14:00时出现两个活动的低谷。雌雄个体的日活动节律基本一致,但雄性个体相比雌性清晨的活动高峰延长1 h(雌性6:00~8:00时,雄性6:00~9:00时),而午后的静息低谷推后1 h(雌性14:00时,雄性15:00时)。日活动节律密度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白鹇在春季和冬季存在早晚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和秋季在6:00~18:00时都较为活跃。同时,相比其他季节,白鹇在冬季早晨开始活动的时间推迟,傍晚结束活动的时间提前。不同季节的比较表明,白鹇在冬季和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白鹇日活动节律在低海拔带(200~700 m)和高海拔带(700~1 200 m)上存在差异,低海拔带个体在夏季和冬季的傍晚比高海拔带个体活跃。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活动节律 性比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核密度估计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