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规律 被引量:59
1
作者 童亨茂 聂金英 +2 位作者 孟令箭 张红波 李晓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4,共8页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 针对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脆性断裂新理论——"不协调性准则"来阐述、分析裂陷盆地基底先存构造控制断层形成和演化的力学机理,确定基底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并初步确定基底先存构造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具有如下规律:(1)先存构造(特别是先存断裂)优先活动,这是基底先存构造能控制沉积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2)先存构造对盆地断层控制作用的强度决定于其活动性,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决定,可以用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fAS)来定量描述。(3)受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发育的位置和延伸方向(走向)、形成次序、继承性特征,以及分布规模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4)与伸展方向垂直,且与σ1夹角为45°-(/2)的基底先存断裂对断层的控制作用最强;随着走向与伸展方向的夹角α逐渐变小,以及倾角偏离45°+(/2),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逐渐减小。(5)基底先存断裂的规模越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受大规模基底先存断裂控制的断层往往构成裂陷盆地的构造格架。(6)随着薄弱带抗剪强度的减小,基底先存薄弱带发生破裂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对断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而相对基底先存断裂而言,其影响程度则相对偏弱。上述认识可以为裂陷盆地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提供理论模型,为裂陷盆地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断层 先存构造 先存断裂 活动性系数 不协调性准则
下载PDF
“摩尔空间”及其在先存构造活动性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童亨茂 王建君 +3 位作者 赵海涛 李波 郝化武 王明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48-1957,共10页
应用"先存构造活动性准则",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建立了"摩尔空间"中先存构造面的极点(σn,τn)与其方位(θ′和φ′)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十分直观和便捷地确定三维空间上任意先存构造面上的正应力(σn)和剪应力(... 应用"先存构造活动性准则",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建立了"摩尔空间"中先存构造面的极点(σn,τn)与其方位(θ′和φ′)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十分直观和便捷地确定三维空间上任意先存构造面上的正应力(σn)和剪应力(τn).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先存构造面的活动性在"摩尔空间"中的表达方式,以及预测分析不同先存构造面相对活动性的技术方法和步骤.最后,应用"摩尔空间"预测了砂箱实验模型中先存构造面的相对活动性,以及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性.结果表明,利用摩尔空间可以十分直观和便捷地表达三轴应力状态下任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确定先存构造的活动性系数、预测不同先存构造的相对活动性;应用"摩尔空间"的预测结果得到了实验结果和实际测量资料的证实."摩尔空间"为任意三轴应力状态(主应力轴倾斜)的应力分析、先存构造活动性分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由于它的直观性和方便性,预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空间” 先存构造 活动性系数 相对活动性 三轴应力状态
原文传递
非均匀变形域中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判定 被引量:23
3
作者 童亨茂 蔡东升 +3 位作者 吴永平 李晓光 李绪深 孟令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Anderson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弹性变形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断层作用现象,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砂箱实验成果和库仑-摩尔准则,分析基底先存构造的活动性,提出了判定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力学参数—活动性系数(faS),它由先存... Anderson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弹性变形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断层作用现象,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砂箱实验成果和库仑-摩尔准则,分析基底先存构造的活动性,提出了判定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力学参数—活动性系数(faS),它由先存构造的产状和力学性质以及应力状态(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方面决定.该参数考虑到地质体的非均质性(先存构造),建立了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定量判据.通过先存构造活动性系数将库仑-摩尔准则扩大至有先存构造的非均匀变形域,预测了先存构造活动性的一般规律,从理论上揭示了裂陷盆地断层复杂性的实质,确定基底先存断裂对裂陷盆地断层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规律,并用砂箱实验进行了验证,为断裂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模式 先存构造 非均匀变形 活动性系数 砂箱实验
原文传递
Adsorption Kinetics of Dibenzofuran in Activated Carbon Packed Bed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湘 李忠 罗灵爱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8,共6页
The adsorption of dibenzofuran (DBF) on three commercia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s (GAC) was investigated to correlate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 The adsorption of dibenzofuran (DBF) on three commercia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s (GAC) was investigated to correlate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arbons. Breakthrough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sotherm and kinetics of dibenzofuran on the activated carbons. All-the experiment runs were performed in a fixed bed with a process temperature of 368 K. The effects of adsorbent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n the kinetics of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e equilibrium data are found satisfactory fitted to the Langmuir isotherm. An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model based on the obtained Langmuir isotherm was'developed for predicting the fixed bed adsorption of dibenzofura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is model fit all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well. The surfac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dibenzofuran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are calculated, an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croporosity is found. As it was expected, the dibenzofuran molecule finds more kinetic restrictions for the diffusion in those carbons with narrower pore di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breakthrough cur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physical structure dibenzofttran activated carb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