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对腰部活动执行能力定量评估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敬璞 吴建贤 +5 位作者 王斌 赵凯 高晓平 祁信立 陈惠德 黄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的信度和敏感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评估依据。方法:30例正常人和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周内采用IDEEA对每例测试对象进行2次测试。结果:两次测试结果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14—0.997)... 目的:探讨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的信度和敏感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评估依据。方法:30例正常人和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周内采用IDEEA对每例测试对象进行2次测试。结果:两次测试结果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14—0.997),病例组与对照组各个测试指标中前屈运动时间(TFF)、前屈最大角度(MFA),前屈运动速度(FAV)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DEEA用于评定正常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的腰部活动执行功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活动执行能力 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 信度 评估
下载PDF
智能能量和日常活动记录仪在动态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动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建贤 黄俊 +2 位作者 江蔚 王斌 刘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智能能量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动态定量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PID)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例确诊为PID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身高、体重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9名为对照组。采用IDEEA测试系统监测两组受试... 目的观察智能能量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动态定量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PID)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例确诊为PID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身高、体重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9名为对照组。采用IDEEA测试系统监测两组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应用IDEEA相关软件采集身体运动功能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腰部前屈速度、前屈完成时间、坐-站时间、站-坐时间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分析显示,研究组患侧每步平均速度为(65.76±8.01)m/min,对照组对应侧为(79.32±6.45)m/min(P<0.05)。结论PID患者运动功能明显下降;IDEEA是动态评估PID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工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能量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 腰椎间盘突出症(PID) 康复评定 身体执行能力
下载PDF
GJ系列小鼠光电活动记录仪的研制:Ⅲ.GJ—7906型三光道小鼠...
3
作者 袁惠南 王经伟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6-159,共4页
关键词 活动记录仪 研制 神经药理 小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自发活动及脑电图图论分析研究
4
作者 吴语丝 蒋明清 +1 位作者 罗华 阮江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9期73-78,共6页
目的通过双上肢自发活动参数及脑电图图论分析方法,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及脑功能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伴上肢运动障碍的34例AIS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 目的通过双上肢自发活动参数及脑电图图论分析方法,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及脑功能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伴上肢运动障碍的34例AIS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受试者在AIS发病7 d内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并持续24 h佩戴腕部活动记录仪(Actiwatch),采集双上肢自发活动数据,分析其相关参数如双上肢协调系数(r)、患侧与健侧上肢活动比(ULAR)等。全部受试者均完成约2 h的19通道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数据经预处理后提取5段10 s静息状态脑电图,进行图论分析。结果①与健康人群相比,AIS患者δ频段和θ频段均有少量功能连接减弱的边;α频段出现大量网络连接减弱的边缘;在β频段的额区右顶枕区之间仅连接边缘减弱,右侧颞叶到左侧颞叶连接边缘增强;在γ频段中存在全脑大量连接增加的边缘。②在图论分析中,在α、β波段,观察组患者的最短路径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α段:t=2.228,P<0.05,d=-0.52;β段:t=-3.641,P<0.01,d=-0.878),全局效率显著降低(α段:t=2.535,P<0.05,d=0.591;β段:t=3.321,P<0.01,d=0.803);在γ波段,局部效率(t=3.279,P<0.01,d=0.765)和聚类系数显著更高(t=3.358,P<0.01,d=0.783)。(3)ULAR≤30%组γ段最短路径长度显著降低(t=-2.063,P<0.05,d=-0.802),全局效率(t=2.226,P<0.05,d=0.865)、局部效率(t=2.95。P<0.05,d=1.147)和聚类系数(t=2.962,P<0.05,d=1.148)均显著增高。(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睡眠期双上肢协调性系数与NIHSS结果呈负相关(r=-0.389,P<0.05),与ULAR呈负相关(r=-0.395,P<0.05);FMA评分与ULAR呈正相关(r=0.442,P<0.05)。结论上肢自发活动参数可用于判断AIS患者运动功能损伤;脑功能网络改变和运动损伤相结合,可为其神经网络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腕部活动记录仪 图论分析 双上肢自发活动
下载PDF
体力活动与健康: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香生 黄雅君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8,55,共4页
规律性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已经被既往的研究所证实。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肥胖、骨质疏松以及某些癌症的发病都与缺乏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关。权威机构已明确提出了关于体力活动的参与指引。大量的研究... 规律性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已经被既往的研究所证实。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肥胖、骨质疏松以及某些癌症的发病都与缺乏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关。权威机构已明确提出了关于体力活动的参与指引。大量的研究致力于体力活动干预措施的制定。本文总结了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研究证据、体力活动在人群中的评价、以及体力活动干预研究的进展,为中国下一步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慢性病 体力活动记录仪 问卷调查 体力活动干预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身体执行能力评估 被引量:8
6
作者 黄俊 吴建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1期975-977,共3页
身体执行能力是指患者完成日常工作和基本生活活动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如坐站转移等)、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以及日常工作能力和步行状态等;与疼痛相关的躯体执行任务的能力,如携重物10米行走、坐站试验、运动平板试验等。现有的康... 身体执行能力是指患者完成日常工作和基本生活活动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如坐站转移等)、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以及日常工作能力和步行状态等;与疼痛相关的躯体执行任务的能力,如携重物10米行走、坐站试验、运动平板试验等。现有的康复评定方法多数很容易受到测试者或受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评估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全面、定量、综合、动态地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身体执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执行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评估 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DEEA) 综述
下载PDF
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的actiwatch监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雪丽 周江燕 +1 位作者 贾福军 张斌 《中国处方药》 2017年第5期122-123,共2页
目的应用actiwatch监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昼夜节律和睡眠情况的变化,探讨其在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DSM-IV抑郁发作的46例患者,应用actiwatch进行持续的昼夜节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46例... 目的应用actiwatch监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昼夜节律和睡眠情况的变化,探讨其在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DSM-IV抑郁发作的46例患者,应用actiwatch进行持续的昼夜节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46例患者有8例中途退组,38例完成测试。与治疗前比,治疗后患者活动度增加(P=0.022),睡眠时间延长[(465.05±35.93)vs.(446.45±44.79),P=0.043)]、入睡后觉醒时间缩短[(91.26±37.17)vs.(111.76±44.46),P=0.035)]、睡眠效率增加[(83.69±6.39)vs.(80.04±7.71),P=0.030]。结论抗抑郁治疗前后,患者的活动度和睡眠结构存在明显的变化,actiwatch监测能够反映患者的抑郁状态及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抑郁发作 活动记录仪 昼夜节律
下载PDF
体动仪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段莹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09-210,共2页
体动仪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身体活动的穿戴式设备,可计算睡眠、能量消耗等诸多参数。与传统多导睡眠监测相比,体动仪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从体动仪的特点,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 体动仪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身体活动的穿戴式设备,可计算睡眠、能量消耗等诸多参数。与传统多导睡眠监测相比,体动仪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从体动仪的特点,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目前体动仪发展概况,并针对现有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供睡眠医学相关临床工作人员和相关技术工程领域专业人士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动仪 身体活动记录仪 穿戴式设备
下载PDF
轮班制对ICU女护士昼夜活动节律与疲倦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欣 董婧琦 +1 位作者 徐舒慧 李时雨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9-414,共6页
目的比较ICU女护士不同工作时长(8 h和12 h)昼夜活动节律相关指标与工作前后疲倦的差异,并分析疲倦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28名ICU女护士,通过一般资料问卷、李氏疲倦量表(Lee’s Fatigue Sc... 目的比较ICU女护士不同工作时长(8 h和12 h)昼夜活动节律相关指标与工作前后疲倦的差异,并分析疲倦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28名ICU女护士,通过一般资料问卷、李氏疲倦量表(Lee’s Fatigue Scale)进行调查,使用活动记录仪实施客观测量。结果护士昼夜活动节律相关指数中静息-活动周期(r24)和昼夜节律整体偏低,8 h轮班制护士总睡眠时间明显低于12 h轮班制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 h轮班制护士在值夜班前的疲倦程度比12 h轮班制护士高,但12 h轮班制护士在值夜班后的疲倦程度比8 h轮班制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昼夜活动节律指标中的工作时活动水平、总睡眠时间、静息-活动周期(r24)是工作后疲倦度的显著预测因子,尤其是ICU12 h轮班制护士。结论通过昼夜活动节律相关指标与工作前后疲倦度相关性探讨,有助于护理管理者了解护士工作状态,为改善ICU护士轮班方式、限定夜班数量及量化工作负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护室护士 昼夜活动节律 疲倦 活动记录仪 护理管理研究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楠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33期4813-481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活动记录仪测量患者的...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活动记录仪测量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指标,并对主、客观睡眠质量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术前PSQI总分为(9.4±4.1)分,其中主观睡眠质量较差49例,占62.8%;睡眠质量较好29例,占37.2%。患者客观睡眠时间(401.0±113.4)min,睡眠效率为810%,夜间觉醒次数为(3.5±2.1)次。客观睡眠潜伏期与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催眠药物使用4个维度呈低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26,0.22,0.20,0.24;P〈0.05);客观睡眠效率与PSQI睡眠障碍维度成低度负相关(r=-0.20,P〈0.05);客观入睡后觉醒与PSQI催眠药物使用维度成低度正相关(r=0.31,P〈0.05);客观夜间觉醒与PSQI催眠药物使用维度呈低度正相关(r=0.22,P〈005)。主观睡眠质量较好患者睡眠效率(80.1±17.9)%,睡眠质量较差患者睡眠效率(81.5±11.8)%,两组患者客观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05)。结论PSQI和活动记录仪的主、客观指标测量均表明肝癌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但主、客观指标相关程度低,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评价结果不全一致,提醒医护人员应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肝癌患者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入睡和睡眠障碍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活动记录仪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早产儿睡眠/觉醒模式发展轨迹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风华 黄小娜 +2 位作者 乔秀英 王绘新 许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4期81-85,共5页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胎龄32-36周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观察的31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出生后2-3d、10...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胎龄32-36周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观察的31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出生后2-3d、10~13d、纠正胎龄1~4月每月连续3d的睡眠/觉醒信息。结果早产儿纠正胎龄4月内24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F=16.782,P〈0.001;F=3.740,P〈0.01;F=42.055,P〈0.001)。与出生2d相比,4月龄24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分别减少了4.80h、5.19h,夜间睡眠时间增加了1.2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1;t=10.02,P〈0.001;t=3.51,P〈0.05)。早产儿总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白天睡眠时间的减少所致。出生后2个月内的睡眠以白天睡眠为主,2个月后演变为以夜间睡眠占主导。白天睡眠次数生后4月龄内变化缓慢,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晚觉醒次数随月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0,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出生后2d为2.71h,1~3月龄期间相对平稳,平均为3.55h,4月龄延长为4.29h,与出生后2d相比增加了1.5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比较上述睡眠/觉醒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4个月内24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以2月龄内变化迅速;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但变化缓慢。随年龄的增长睡眠需求逐渐减少,睡眠能力逐渐增强。早产几的睡眠觉醒模式在个别参数上有一定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睡眠 觉醒 纵向研究 活动记录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