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BMP-7、TGF-β1及bFGF水平在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1
作者 郑炎 兰国 +1 位作者 张亚 杨国军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在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PJ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TKA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在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PJ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TKA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早期PJI分组为感染组(n=23)和未感染组(n=97)。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BMP-7、TGF-β1、bFGF、血沉(ESR)、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Pearson分析BMP-7、TGF-β1及bFGF水平与炎症因子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BMP-7、TGF-β1及bFGF水平对术后早期PJI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BMI、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膝关节置换原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均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膝关节置换原因为肿瘤和手术时间≥2 h均是影响TKA术后PJ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BMP-7、TGF-β1和bFGF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ESR、CRP和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BMP-7、TGF-β1及bFGF水平与ESR、PCT和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BMP-7、TGF-β1及bFGF预测术后早期PJI的AUC分别为0.761、0.765和0.740,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AUC=0.899)。结论BMP-7、TGF-β1及bFGF与感染水平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联合检测BMP-7、TGF-β1及bFGF早期预测PJ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膝关节置换术 周围感染
下载PDF
高屈曲旋转平台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广鹏 徐耀增 +4 位作者 朱永生 朱锋 邵洪国 李荣群 周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11-2016,共6页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熟。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Zimmer,USA)人工膝假体为旋转平台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由于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该假体的临床应用优越性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LPS-Flex Mobile B...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熟。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Zimmer,USA)人工膝假体为旋转平台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由于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该假体的临床应用优越性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人工膝假体(Zimmer,USA)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以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价人工假体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Zimmer 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人工膝假体(高屈曲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7例(42膝),男9例(10膝),女28例(32膝);年龄47-78岁,平均63.7岁。采用骨水泥固定,不进行髌骨置换。观察置换后并发症,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共34例(38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88.5°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2°;置换前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52.5分,置换后平均为91.1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0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达95%。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旋转平台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该假体在设计上更具优势,更加接近膝关节生理结构,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 膝关节置换 高屈曲 旋转平台 膝关节 随访 关节活动 关节功能 设计
下载PDF
矢状位假体位置对PS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马俊 黄泽宇 +4 位作者 沈彬 黄强 石小军 胡钦胜 裴福兴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对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自身左右侧肢体对照,评价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对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纳入行双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且双膝术后屈伸功能有显著差异的患者,将双侧肢体分为功能相对较好及相对... 目的对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自身左右侧肢体对照,评价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对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纳入行双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且双膝术后屈伸功能有显著差异的患者,将双侧肢体分为功能相对较好及相对较差两组,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股骨假体屈曲角γ、胫骨假体后倾角δ有无差异;Pearson检验分析膝关节活动范围与γ角、δ角有无相关性。结果 31例62膝纳入研究,术后伸直功能相对较好侧平均伸膝(-0.3±0.9)°,γ角(2.8±2.2)°,另一侧平均伸膝(-4.0±2.3)°,γ角(6.1±3.4)°;屈曲功能相对较好侧平均屈膝(106.5±9.3)°,δ角(5.2±2)°,另一侧平均屈膝(99.4±8.2)°,δ角(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检验分析膝关节活动范围ROM与δ角相关(P<0.001),δ角越大,ROM越大,而与γ角无相关性(P=0.400)。结论确保恰当的胫骨后倾角度,同时避免出现股骨假体俯屈可以帮助获得满意的术后活动度,在2°~9°后倾范围内时,后倾越大,术后关节活动度越好,推荐5°后倾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活动 功能 位置 矢状位
下载PDF
采用Gemini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强 孙俊英 +2 位作者 薛峰 盛晓文 彭育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18-2023,共6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目前仍以固定平台假体为主,但活动平台假体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旋转活动平台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显著改善疗效,但至今尚未获得临床证实。目的:总结Gemini MKⅡ(Link,Germany)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设计特征和临床效...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目前仍以固定平台假体为主,但活动平台假体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旋转活动平台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显著改善疗效,但至今尚未获得临床证实。目的:总结Gemini MKⅡ(Link,Germany)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设计特征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119膝),男31例,女77例;单侧97例,双侧一期置换11例;置换前诊断: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性病性Charcot’s病1例,创伤后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7例。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所有患者均未行髌骨置换。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均未出现感染、股骨髁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双侧置换外,单侧置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6±13)min。平均置换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25±5)g/L,其中83例(86%)置换后血红蛋白仍维持在100 g/L以上,无需输血。置换半年后的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恢复至(92.0±4.7)分和(90.3±6.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4.4±3.2)分和(91.6±5.9)分,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未见因内衬脱出或旋出,以及因骨溶解或假体松动需行翻修者。提示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 膝关节置换 活动平台 翻修 并发症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导板的仿生设计与制造
5
作者 陈星 王素 +3 位作者 林涛 夏科 衡婉琼 黄治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设计制造一种考虑假体尺寸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导板(简称截骨导板),实现术中快速、精准定位、辅助截骨的目的。方法截骨导板采用德国EOS公司的FORMIGA P 110三维(3D)打印设备制造,打印材料为聚十二内酰胺(PA12)。通过CT、股骨3D重... 目的设计制造一种考虑假体尺寸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导板(简称截骨导板),实现术中快速、精准定位、辅助截骨的目的。方法截骨导板采用德国EOS公司的FORMIGA P 110三维(3D)打印设备制造,打印材料为聚十二内酰胺(PA12)。通过CT、股骨3D重建、假体逆向重建获得股骨远端与假体的数字模型,用计算机手术预演确定合理尺寸的假体,固定股骨远端与假体的接触面作为截骨平面,以该平面为基准逐步装配其他部件。3D打印设备模型输入格式为病理性股骨标准模板库(STL),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生产截骨导板,打印主体材料为聚十二内酰胺(PA12)。制造成品灭菌消毒后,于2019年至2021年用于3例因严重骨关节炎实施的截骨手术,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患处位于左侧1例,右侧2例;年龄54~67岁,平均年龄59岁。术中医生严格按照截骨导板使用指南实施截骨手术。统计术中和术后失血量、手术时间、髋膝踝角、胫股角、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成功打印制造截骨导板,主要尺寸:固定钉钉孔到截骨平面的垂直距离10.17~12.51 mm,前髁固定钉钉孔直径3.18 mm;截骨槽宽度1.42 mm,固定钉中心点距离45.44 mm,固定钉钉孔直径3.16 mm。临床试用表明,在截骨手术中使用截骨导板定位股骨远端面,切面呈规则“8”字形状,无明显过切或少切现象,能保证截骨的准确性。未发生摆锯与截骨导板干涉或截骨导板破裂等需要中断手术的事件。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膝内外翻畸形、移位、股骨端骨折、脂肪栓塞等不良反应。结论实验研究设计制造的截骨导板能够准确定位,相较于普通截骨工具具有无需开髓、一次安装、多次定位的功能。基于3D打印技术的手术预演有利于医生术前根据患者骨形确定假体规格,提前熟悉截骨参数,预估手术难度,考虑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最优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寸 膝关节置换 三维(3D)打印 截骨导板 传统截骨 膝关节活动
下载PDF
矢状位假体位置与CR型全膝关节置换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侯广原 张继学 +2 位作者 张志军 孟祥晖 段文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分析矢状位假体位置与CR型全膝关节置换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2例,144膝,将所有患者的双侧肢体进行分组。伸直功能满意的一侧作为A组(46例,92膝),伸直功... 目的分析矢状位假体位置与CR型全膝关节置换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2例,144膝,将所有患者的双侧肢体进行分组。伸直功能满意的一侧作为A组(46例,92膝),伸直功能较满意的一侧作为B组(26例,52膝);屈曲功能满意的一侧作为C组(47例,94膝),屈曲功能较满意的一侧作为D组(25例,50膝)。结果A组患者的γ角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γ角平均度数为(4.41±3.22)°。C组患者δ角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δ角平均度数为(4.82±1.93)°。ROM与δ角度呈正相关(r=0.712,P=0.027)。结论矢状位假体位置后倾范围在2~9°时,后倾越大,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更好;最佳合适的胫骨后倾角度为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 CR型 膝关节置换 关节活动
下载PDF
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对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任敬 巩航辉 +4 位作者 郑世成 王敏 齐亮 路玉峰 贾斌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3例重度KOA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使用假体不同将患者分为行多半径假体TKA术的对照组(n=221例)与行单半径假... 目的:探讨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3例重度KOA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使用假体不同将患者分为行多半径假体TKA术的对照组(n=221例)与行单半径假体TKA术的研究组(n=212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疼痛评分(VAS)、生存质量评分(WHOQOL-100)、炎性指标[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ROM比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3个月HSS评分、ROM差值比对照组大(均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对照组低,WHOQOL-100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WHOQOL-100评分差值比对照组大(均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3个月IL-1β、TNF-α差值均比对照组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关节疼痛,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 膝关节置换术 单半径 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活动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白耘豪 钟镇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21期2980-2984,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5例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及假... 目的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5例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及假体松动率、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髋-膝-踝角大小分为内翻组(34例,41膝,髋-膝-踝角<177°)、中立组(41例,49膝,髋-膝-踝角177°~183°)、外翻组(20例,27膝,髋-膝-踝角>183°)。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股骨假体角大小分为股内翻组(31例,35膝,股骨假体角<87°)、股中立组(45例,56膝,股骨假体角87°~93°)、股外翻组(19例,26膝,股骨假体角>9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相比,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立组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内翻组和外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中立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股内翻组和股外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不具有相关性(r=-0.113,-0.109,P>0.05)。结论中立位依然是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力线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踝角 股骨 松动率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对比后稳定型假体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史俊恒 钟的桂 +1 位作者 范智荣 黄永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82-1290,共9页
背景:目前临床运用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包括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稳定型假体,2种假体在术后长期随访中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2种假体均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学术界对于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具有优势仍存在较大争论。目的:对比全膝关... 背景:目前临床运用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包括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稳定型假体,2种假体在术后长期随访中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2种假体均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学术界对于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具有优势仍存在较大争论。目的:对比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稳定型假体术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4月有关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对比后稳定型假体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员单独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数据,运用RevM an软件检验文献的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1 747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观察组的899例患者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对照组848例患者采用后稳定型假体;(2)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选用2种假体术后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0.13,95%CI(-0.73,1.00)]、WOMAC评分[MD=0.59,95%CI(0.00,1.18)]、术后膝关节伸直活动度[MD=0.04,95%CI (-0.36,0.45)]和胫骨后倾角[MD=-0.09,95%CI (-0.52,0.33)]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对比选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选用后稳定型假体的患者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MD=-6.78,95%CI(-8.88,-4.67)]、屈曲活动度[MD=-4.22,95%CI (-6.03,-2.41)]更大,且后稳定型假体的机械胫股角[MD=0.85,95%CI (0.46,1.25)]更接近于理想的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在术后并发症上,全膝关节置换选用2种假体术后膝关节疼痛残留率[OR=1.26,95%CI(0.57,2.78)]、手术部位感染率[OR=0.50,95%CI(0.13,1.88)]和膝关节翻修率[OR=0.59,95%CI (0.15,2.32)]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5)漏斗图提示纳入研究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6)结果提示,相较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选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后稳定型假体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屈曲活动度更大,机械胫股角更理想,但由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操作要求更高,建议低年资术者优先选择后稳定型假体,高年资术者则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方式的熟练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植入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膝关节置换术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后稳定型 膝关节 胫骨后倾角 机械胫股角 膝关节活动
下载PDF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0例固定和活动平台假体应用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守勃 林其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108膝)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假体(51例,54膝)和活动平台假体(49例,54膝)置换治疗,记录膝关节术前及术后HSS评分...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108膝)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假体(51例,54膝)和活动平台假体(49例,54膝)置换治疗,记录膝关节术前及术后HSS评分、测量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患膝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7~55个月的随访,两组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固定或活动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均能获得显著疗效,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固定平台 活动平台
下载PDF
血清PCT、HBD-3、TNF-α水平诊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效能
11
作者 高杨杨 孙程帅 +2 位作者 张传辉 李磊 孟伟宁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21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β-防御素-3(HB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β-防御素-3(HB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TKA后未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PCT、HBD-3、TNF-α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BD-3、TNF-α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效能。结果:术前,两组血清PCT、HBD-3、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7d血清PCT、HBD-3、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CT、HBD-3、TNF-α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0.688、0.638、0841,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血清PCT、HBD-3、TNF-α水平检测在TKA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且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早期周围感染 诊断 效能 降钙素原 β-防御素-3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股骨假体旋转角对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3年随访 被引量:16
12
作者 谢军 刘巍 袁凤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283-4287,共5页
背景: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角对患者膝关节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江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全膝关节... 背景: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角对患者膝关节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江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6例(186膝)。置换后进行CT扫描检查并测量股骨髁扭转角评价股骨假体旋转位置,根据股骨髁扭转角分为3组,正常组74例(外旋3°-内旋3°),内旋组15例(内旋>3°),外旋组58例(外旋>3°),置换后随访3年。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正常组活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旋组和外旋组,外旋组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内旋组(P<0.05);在活动功能评分中3组的标准活动评分、自由活动评分及高级活动评分中,正常组明显高于内旋组和外旋组,外旋组高于内旋组(P<0.05);但3组的站立与行走评分、满意度评分和期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结果证实:股骨假体旋转角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应注意避免置换中股骨假体旋转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人工 关节生物力学 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 股骨旋转对线 股骨髁扭转角 膝关节功能 活动能力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 内旋 外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类型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桐 王文波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6期1174-1178,共5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应用于初次膝关节置换的假体类型主要有3种,根据设计结构可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后稳定型(PS)以及超形合度型(UC)。其中,CR与PS是应用时间较久的两种假体,治疗效果良好...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应用于初次膝关节置换的假体类型主要有3种,根据设计结构可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后稳定型(PS)以及超形合度型(UC)。其中,CR与PS是应用时间较久的两种假体,治疗效果良好,但也存在缺点。UC是一种新型假体,具有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磨损以及保留骨量等优点,虽然其在术中活动度、股骨后滚及稳定性上低于PS假体,但从术后随访的各项评分中可以看出,短中期内UC假体与CR和PS假体治疗效果相似。目前关于UC假体的术后长期随访报道较少,其术后远期的功能表现仍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后稳定型 超形合度型 活动 稳定性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建国 刘世伟 +5 位作者 袁长红 毕声荣 杨国平 胡伟全 刘辉 钱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2-897,共6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检测30例患者的膝外翻角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研究已通过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Y-ZKY2021-009-01)。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外翻角检测结果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总体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周与术后3个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表明,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肢肌力、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 骨性关节 膝外翻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活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及假体力线与疗效和假体松动率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硕 冯硕 +4 位作者 徐崇俊 唐金龙 裴方 查国春 陈向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780-3785,共6页
背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后最佳下肢力线的争议仍然较多,而国内对于下肢力线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髋-膝-踝角)、股骨假体力线(股骨假体角)、胫骨假体力线(胫骨假体角)与临床疗效... 背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后最佳下肢力线的争议仍然较多,而国内对于下肢力线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髋-膝-踝角)、股骨假体力线(股骨假体角)、胫骨假体力线(胫骨假体角)与临床疗效、假体松动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8例(139膝),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摄患肢下肢全长X射线片、测量置换前后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远端内侧角(股骨假体角)、胫骨假体近端内侧角(胫骨假体角)。术后定期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评价全膝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随后根据最新随访复查X射线片,采用EWALD标准查找假体松动、骨溶解、断裂的迹象。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髋-膝-踝角)、股骨假体力线(股骨假体角)、胫骨假体力线(胫骨假体角)与临床疗效、假体松动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118例(139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8±6.2)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骨溶解、断裂的迹象;②对于下肢力线,中立组与内翻组、外翻组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立组评分最高;③对于股骨假体力线,只有中立组与外翻组之间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且中立组评分更高;④胫骨假体力线3组间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后中性力线[下肢力线中立组髋-膝-踝角=(180±3)°]依然为全膝关节置换后推荐的恢复力线,应当尽量避免术后内、外翻力线。短期随访中,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及假体力线对假体松动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膝骨关节 冠状面 下肢力线 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踝角 股骨 胫骨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运用不同假体治疗的早期康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云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1期1811-1813,共3页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运用不同假体治疗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固定平台假体,观察组应用活动平台假体,比较两组术后1、6...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运用不同假体治疗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固定平台假体,观察组应用活动平台假体,比较两组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ROM、KSS),膝关节弯曲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ROM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弯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ROM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弯曲程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8%,略低于对照组的12.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运用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均能取得良好疗效,患者早期康复效果均较好,活动平台假体效果略高于固定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活动平台 固定平台 早期康复效果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前后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生海 付立明 +1 位作者 马兆吉 姜国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9-503,共5页
背景: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的数量已经快速增加超过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量,然而国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却远比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少,具体原因可能为患者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其具体疗效以及相关影... 背景: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的数量已经快速增加超过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量,然而国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却远比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少,具体原因可能为患者对于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其具体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给予确认。目的:对经过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鞍山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同时通过跟踪随访,统计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肌力、置换前后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评分以及术后早期CPM应用情况,了解疗效,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置换后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通过全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3±5.5,(98.4±7.9)°,治疗前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45.8±5.7,(66.5±4.3)°,置换后较置换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与置换前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置换后早期CPM应用呈负相关关系(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对骨关节炎患者具有重要的修复价值,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置换前膝关节疼痛评分、置换前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早期CPM应用会影响其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 膝关节置换 老年骨关节 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膝关节活动 Pearson相关分析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广伟 王红军 孙晓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535-1542,共8页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2例(48膝)严重膝关节疾病合并畸形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由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并进行HSS评分、WOMAC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35.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WOMAC评分较置换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说明成人严重膝关节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植入物 人工 膝关节置换 畸形 后稳定 软组织平衡 截骨 膝关节活动 最大屈曲度 HSS评分 WOMAC评分 髌骨骨折 松动 相容性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中的改良截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守民 徐玮 +2 位作者 孔荣 尚希福 夏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320-2326,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均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应用强生PFC-Sigma PS型假体或LINK Gemini PS型假体。在极度屈膝下,先行股骨截骨,包括股骨远端前方后方斜面截骨(某些类型还包括股骨髁间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再行胫骨平台截骨。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1.3±12.5)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302±39)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1)。2例患者置换后1个月出现低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空间,方便切除半月板,并可安全地进一步松解周围软组织。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植入物 人工 膝关节置换 改良截骨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膝关节活动 感染 排异反应 关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蒋涛 瞿玉兴 许建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0期5540-5543,共4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h,12h,24h,2d,3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膝关节置换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 关节活动 人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