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循环中测定全血活化凝固时间的体会
1
作者 梁洪勋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34-35,共2页
体外循环中测定全血活化凝固时间的体会附属医院手术室梁洪勋关键词体外循环,全血活化凝固时间,肝素我院自一九八六年以来,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应用肝素抗凝血,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为了准确使用肝素、鱼精蛋白的用量... 体外循环中测定全血活化凝固时间的体会附属医院手术室梁洪勋关键词体外循环,全血活化凝固时间,肝素我院自一九八六年以来,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应用肝素抗凝血,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为了准确使用肝素、鱼精蛋白的用量,术中采用测定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全血 活化凝固时间 肝素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成垠 李津金 +2 位作者 肖建宇 史广耀 陈宝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血小板减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及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血液病患者40名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或鼻衄症状的24例,无出血症状的16例,有22例进行了血小板输注(其中21例...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血小板减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及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血液病患者40名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或鼻衄症状的24例,无出血症状的16例,有22例进行了血小板输注(其中21例有出血症状)。抽取患者静脉血,以3.8%的拘橼酸钠抗凝后,测定Plt和APCT。结果出血组患者的APCT与未出血组相比明显延长,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7.9±3.4)×109/L、(104.2±6.2)s,(19.7±14.3)×109/L、(74.0±9.2)s,P<0.05。以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3.7%;以Plt≤15×109/L为界点值,预示敏感度为95.8%,特异性为50.0%。22名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h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输注前的(103.7±11.3)s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h的(60.0±9.7)s、24h的(68.5±9.8)s,P<0.01。18名患者血小板输注后24h的APCT均<80s,其出血症状均消失,但其中有1例CCI、3例PPR显示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APCT>80s的3名患者的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而CCI、PPR只有1例显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征,其特异性明显优于Plt。APCT同时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指症 疗效评估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津金 陈宝安 +11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史广耀 肖建宇 丁家华 高冲 孙耘玉 王骏 程坚 赵刚 宋慧慧 仲悦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时、24小时后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3.7±11.3)秒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小时、24小时的(60.0±9.7)秒、(68.5±9.8)秒,(P<0.01),而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秒;按照CCI和PPR的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CCI分别为<7500和<5000,PPR分别为<30%和20%为输注无效),有2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输注1小时、24小时的CCI值分别为7415、2966和6913、4988,PPR值分别为28.0%、11.2%和25.2%、14.1%。1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CCI值均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2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输注1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有效,24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何牧卿 何牧群 林晓骥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计数 Khellaf出血评分系统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白血病化疗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翁巍 尹春荣 +4 位作者 杨莉 许惠利 庄文芳 曹雅楠 马骏 《血栓与止血学》 2014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患者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对化疗后输注血小板的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判断。方法 31例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等出血症状的16例,...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患者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对化疗后输注血小板的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判断。方法 31例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均<50×109/L,其中有散在出血点等出血症状的16例,无出血症状的15例,有20例进行了血小板输注。抽取患者静脉血2.0 ml置于1∶9的枸橼酸钠抗凝管,用于血小板计数(PLT)、AP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T、aPTT、TT、Fbg测定结果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凝血系统功能均正常,病人出血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以APCT≥90 s为界点值,对预示出血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3.3%。以PLT<20×109/L为界点值,预示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60.0%。20例血液病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APCT由输注前的103.7±11.3s分别缩短为60.0±9.7s,68.5±9.8s,P<0.01。按CCI(PLT增加校正指数)判断,有4例输注无效,PPR(实际血小板回收率)判断有3例输注无效,以输注后24 h APCT<80 s判断2例输注无效。结论 APCT能够同时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可以成为预测出血并进行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指标,并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血小板输注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疗效评估 指标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桂玲 李静 +3 位作者 殷献录 姚伟 王景 周薇薇 《淮海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以3.8%枸橼酸钠抗凝后进行PLT和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8.3±4)×109/L、(103±7.8)s,(23±12)×109/L、(70±8.5)s,出血组患者的APCT比无出血组明显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PCT≥90 s为界点值,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以PLT<20×109/L为界点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2.3%。结论 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标,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特异性显著优于血小板计数,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确定为APCT≥90 s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减少 出血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4期28-29,共2页
目的分析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出血组(29例)和未出血组(71例)。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和APCT测定。结果两组... 目的分析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出血组(29例)和未出血组(71例)。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和APCT测定。结果两组PLT和A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PCT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PLT;以APCT≥92s作为血小板输注的界点值,可有效预防由血小板减低引起的出血。结论 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阂值确定为APCT≥92s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预防性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价值的研究
8
作者 叶国永 黄伟忠 黄雪梅 《中外医疗》 2013年第30期56-56,58,共2页
目的对活化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3月入住该院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36例,应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APCT变化进行检测,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矫正... 目的对活化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3月入住该院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36例,应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APCT变化进行检测,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矫正指数(CCI)以及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血小板输注后1 h的APCT值:(61.1±8.6)s与24 h后的APCT值:(69.3±8.8)s,较输注前的APCT值(105.8±10.9)s,明显缩短(P<0.01)。且正常对照的APCT值为(41.1±3.6)s。在36例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显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且血小板输注后1 h以及24 h的CCI为7516,4356;PPR值为26.1%和11.3%,其PPR值均为无效,而CCI值于输注后1 h显示为有效,在24 h后显示为无效。结论APCT可以有效、科学的反映血小板质和量和变化,较全面地评价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评价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明艳 邱群芳 +1 位作者 席雅娟 彭友堂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1215-1217,共3页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10×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PLT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小板输注 疗效价值
下载PDF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
10
作者 黄成垠 钱厚明 +3 位作者 徐士云 李津金 史广耀 肖建宇 《中国实用医刊》 2009年第23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有无出血表现,将150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出血组42例,未出血组108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进行血小板计数...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有无出血表现,将150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出血组42例,未出血组108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和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9±4)×10^9/L、(102±7)s,(24±11)×10^9/L、(68±9)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提示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PCT远高于PLT;以APCT≥92s作为血小板输注的界点值,可有效预防由血小板减低引起的出血。结论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征,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阂值确定为APCT≥92S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原文传递
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厚明 黄成垠 +1 位作者 徐士云 丁家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并确定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界值。方法采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凝血活性。根据病人有无出血表现,将127例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患者分...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血活性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预示价值并确定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界值。方法采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凝血活性。根据病人有无出血表现,将127例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出血组37例,未出血组90例。抽取4.5ml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进行PLT、TEG、APCT测定。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7.9±3.6)×109/L、104.0±6.1s和(23.0±10.1)×109/L、68.4±9.4s,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PLT和APCT呈负相关,r=-0.7613。出血组病人(n=15)TEG的MA参数值(TEG-MA)为20.5±5.3mm,低于未出血组病人(n=20)的43.4±11.0mm,有显著差异,P<0.01。以APCT≥90s为界值,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以MA≤30mm为界值,预示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0%;以PLT≤20×109/L为界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6.7%。结论血小板凝血活性是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良好指标,其特异性明显优于PLT。以APCT≥90s或TEG-MA≤30mm作为血小板输注的界值可有效地预防由血小板减低引起的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凝血活性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性输注
下载PDF
病房采集凝血4项标本的方法探讨
12
作者 潘永刚 侯爱莲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3期331-331,共1页
关键词 血浆凝血致活酶 凝血酶时间 活化全血凝固时间 纤维蛋白原 采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