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空洞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纯 王柳春 +6 位作者 肖建宇 叶兆祥 刘竹君 徐文静 程新 王晶 李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12-715,共4页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后的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现象,探讨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57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29例)...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后的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现象,探讨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57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29例)和NP方案(28例)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行胸部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后出现肿瘤空洞的NSCLC进行临床及CT灌注成像分析;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aCECs)数量。结果NP方案组患者中见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组患者中,5例(17.2%)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其中腺癌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均未出现咯血症状。CT显示,5例均为周围型肺癌,单发空洞,形态以类圆形为主,平均直径为2.7cm;3例薄壁,2例厚壁;4例位于瘤体中央,1例偏心。CT灌注功能成像显示,空洞形成患者的肿瘤内部供血处于抑制状态。5例空洞形成患者治疗前aCECs为323.2/10^5±236.9/10^5,治疗后下降至33.0/10^5±33.6/10^5。结论肺部肿瘤出现空洞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后一个较为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将其与CT灌注成像以及外周血aCECs联合观察,可能有助于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非小细胞肺癌 空洞 功能成像 活化循环血管内皮 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化疗多周期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娜 金子良 +2 位作者 刘竹君 王晶 李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7-942,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TP或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与治疗周期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25例mb~IV期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NP...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TP或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与治疗周期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25例mb~IV期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21例,联合TP方案治疗4例,21d为1个周期,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TP)、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OS)、生活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aCECs)的数量,并评价其与疗效和治疗周期的关系。结果全组25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5例(20.0%),稳定(SD)14例(56.0%),进展(PD)6例(24.0%),客观有效率(RR)为20.0%,临床受益率(CBR)为76.0%,中位TTP为8个月,中位OS为19个月。短周期治疗(周期〈4个)14例,其中PR2例,SD6例,PD6例,RR为14.3%;临床受益的8例患者的中位TTP为6个月,中位OS为18个月。长周期治疗(周期≥4个)11例,均为临床受益患者,其中PR3例,SD8例,RR为27.3%,中位TTP为17个月,中位OS为26个月。短周期治疗临床受益者aCECs平均上升(293±12)个/10^5,长周期治疗临床受益者平均下降(243±181)个/10^5。治疗周期、TTP均与治疗前、后aCECS的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70,P=0.001;r=0.829,P=0.042)。全组生活质量改善12例,稳定10例,下降3例。全组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均不影响继续用药,长周期组和短周期组患者3—4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TP或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能显著提高远期疗效,长周期治疗的患者rITrP和OS均较短周期者延长,且长周期治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CECs是较好的预测NSCLC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非小细胞肺 循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 治疗周期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