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凝血因子Ⅹ/Ⅱ灭活度比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石杰 陈安进 +2 位作者 姜新道 张新惠 王本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4-696,共3页
目的通过探索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的相关性,推断其可能的抗凝抗栓机制,为临床更加合理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设4个不同D.聚甘酯剂量组以及空白、肝素钠2个对照组,每组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 目的通过探索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的相关性,推断其可能的抗凝抗栓机制,为临床更加合理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设4个不同D.聚甘酯剂量组以及空白、肝素钠2个对照组,每组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Ⅱ因子、Ⅹ因子的活性,并计算Ⅹ/Ⅱ的灭活度比值。结果在50-150μg·mL-1内,随着D-聚甘酯浓度的增加,其抗凝活性增强,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升高。结论D-聚甘酯在发挥抗凝活性时,可能的机制是以灭活凝血酶活性为主,而不是以抑制凝血酶原产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抗凝活性 活度比值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饮水中^(234)U、^(235)U、^(238)U比活度及其评价
2
作者 刘飚 周玉萍 库德热提 《干旱环境监测》 1991年第3期149-152,156,共5页
本文报道了新疆居民饮水中^(234)U、^(235)U和^(238)U比活度.它们的人口加权几何均值和算术均值分别为,^(234)U:113和186mBq/L;^(235)U: 3.0和 5.0mBq/L;^(238)U:65.9和108mBq/L.^(238)U的几何标准偏差为2.79.^(234)U/^(238)U活度比值为... 本文报道了新疆居民饮水中^(234)U、^(235)U和^(238)U比活度.它们的人口加权几何均值和算术均值分别为,^(234)U:113和186mBq/L;^(235)U: 3.0和 5.0mBq/L;^(238)U:65.9和108mBq/L.^(238)U的几何标准偏差为2.79.^(234)U/^(238)U活度比值为1.72.居民由饮水摄入^(234)U和^(238)U所受的有效剂量当量为13.5μSv/a,诱发1348万居民骨癌期望数约为1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活度比值 ^234U ^235U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化铀系不平衡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汉彬 夏毓亮 +1 位作者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34-139,共6页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砂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分带 铀系不平衡 核素活度比值 砂岩型铀矿化 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 ^238U 不稳定状态
下载PDF
福岛核事故后上海气溶胶中^(131)I、^(134)Cs和^(137)Cs的来源途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丹彤 王锦龙 +1 位作者 毕倩倩 杜金洲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利用对气溶胶中典型放射性核素(^(131)I和134,^(137)Cs)的分析,可以评估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上海及全球的大气放射性本底水平造成的影响。本工作结合核事故释放过程、核素的天然衰变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获得核事故期间上海的... 利用对气溶胶中典型放射性核素(^(131)I和134,^(137)Cs)的分析,可以评估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上海及全球的大气放射性本底水平造成的影响。本工作结合核事故释放过程、核素的天然衰变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获得核事故期间上海的气溶胶中^(131)I和134,^(137)Cs活度浓度及其比值的分布特征:^(131)I被检出的时间(2011-03-27)早于^(134)Cs(2011-04-06)和^(137)Cs(2011-04-08),^(131)I的活度浓度(0.01~1.20 mBq/m3)比^(134)Cs(0.01~0.58mBq/m3)和^(137)Cs(0.01~0.65mBq/m3)大2~10倍,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相应的多峰值现象;^(131)I/^(137)Cs活度浓度比值(1.3~10.6)在2011年4月5日之后呈递减趋势,但是^(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0.8~2.9)则一直在1.1左右波动。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放射性气团运移轨迹的分析方法,表明在核事故期间输入到上海的放射性气溶胶的途径有东北和西北两条主要迁移路径。同时通过结合国内相关城市核事故期间大气放射性监测数据,证实了东北路径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地位。另外,通过总结和分析北半球大气监测数据中^(131)I/^(137)Cs和^(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最大值的分布特征,验证了日本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在北半球的传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131I/^137Cs活度浓度比值 ^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 迁移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