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活性原油油水界面作用机理研究
1
作者 罗振东 张志秋 +5 位作者 陈丹丰 李毓 于汉森 张昀祥 回嘉荣 郑赛男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535-1539,1544,共6页
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活性原油室内堵水实验封堵率可达99%以上,该项技术在辽河油田矿场实验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晰。通过界面膜强度测定以及分子模拟技术对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对油水界面的稳定作用机理进行了阐... 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活性原油室内堵水实验封堵率可达99%以上,该项技术在辽河油田矿场实验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晰。通过界面膜强度测定以及分子模拟技术对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对油水界面的稳定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作为阳离子聚合物具有明显增强油水界面膜和降低界面形成能的作用,其稳定油水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静电吸附作用,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与稠油中电负性较高的胶质和沥青质通过静电吸附结合;聚合物分子链的架桥作用,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的聚合物链通过静电吸附点将胶质、沥青质架桥连接,两种作用机理的结合获得了稳定的油水界面膜,实现了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活性原油的高效堵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活性原油 分子模拟
下载PDF
活性原油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曹广胜 杨晓雨 +2 位作者 张志秋 马骁 李世宁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7期1290-1292,共3页
阐述了活性原油的堵水机理,并且通过室内乳化实验来研究不同条件对乳状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原油粘度、含水率、乳化剂浓度、搅拌强度等。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相应的规律,分析确定原油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活性原油 乳状液 乳化性能
下载PDF
活性原油堵水技术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晓雨 李杨 《自然科学》 2017年第3期263-267,共5页
本文简要阐述了活性原油堵水技术的堵水机理,并针对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是否能实现在水流通道对水进行封堵以及能否做到堵水而不堵油的选择性堵水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包括封堵性能实验及并联岩心堵水模拟实验,得到了相关的实验结果与... 本文简要阐述了活性原油堵水技术的堵水机理,并针对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是否能实现在水流通道对水进行封堵以及能否做到堵水而不堵油的选择性堵水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包括封堵性能实验及并联岩心堵水模拟实验,得到了相关的实验结果与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原油 选择性堵水 封堵率
下载PDF
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澜 张路 +3 位作者 方洪波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21-25,共5页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过改变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吸附而影响界面扩张黏弹性质;聚合物能增大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黏度,对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影响不明显;碱与原油活性组分反应,使扩张黏度明显变化,界面膜的弹性大大增强;表面活性剂能将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从界面上顶替下来,使界面体现为近似单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而对于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界面表现为活性组分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的性质;扩张模量的相角在高工作频率下出现负值。探讨了表观负相角产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复合驱体系 扩张模量 相角 界面扩张黏弹性
下载PDF
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对其与烷基苯磺酸盐溶液组成的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荣华 黄海耀 +3 位作者 董林芳 张磊 张路 赵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7-833,共7页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原油的酸性组分在低质量分数时通过改变油相的等效烷烃碳数(EACN)影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高质量分数时则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使得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胶质对其模拟油-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与酸性组分的规律一致;沥青质的界面活性弱于酸性组分,混合吸附能力较弱,高质量分数时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小幅度升高;饱和分和芳香分只影响油相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IFT) 等效烷烃碳数(EACN) 胜利原油 原油活性组分 酸性组分
下载PDF
原油活性组分对界面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以胜利油区纯梁油田样品为例
6
作者 姜颜波 《中外能源》 CAS 2020年第7期30-35,共6页
利用四组分分离方法获得胜利油田纯梁原油中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采用悬挂滴技术研究了不同原油组分模拟油与纯梁地层水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浓度和扩张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活性组分中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界面... 利用四组分分离方法获得胜利油田纯梁原油中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采用悬挂滴技术研究了不同原油组分模拟油与纯梁地层水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浓度和扩张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活性组分中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界面扩张参数随浓度及扩张频率的变化规律与表面活性剂类似。与以往研究不同,四种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纯梁地层水的扩张模量和相角的变化趋势极为类似,其中沥青质模拟油的模量整体上略低于其他三种活性组分模拟油。这是因为纯梁地层水中HCO3-含量较高,溶液呈弱碱性,促进各原油组分中界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在较低浓度模量可达约30mN/m,界面膜强度较大。随组分浓度增大,生成的离子型活性物质增多,模量降低,相角增大,界面膜黏性增强。四种原油组分中都存在与碱反应的成膜物质,对形成牢固的油水界面膜均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界面扩张流变性质 扩张模量 相角 胜利油区
下载PDF
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对原油-甜菜碱溶液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加花 曹绪龙 +4 位作者 宋新旺 徐志成 张磊 张路 赵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8-1245,共8页
采用传统的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将胜利孤岛原油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原油得到酸性组分。测定了正构烷烃、煤油以及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2种不同疏水结构的甜菜碱溶液组成的体系的油-水界面张... 采用传统的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将胜利孤岛原油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原油得到酸性组分。测定了正构烷烃、煤油以及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2种不同疏水结构的甜菜碱溶液组成的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在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甜菜碱溶液体系中,直链甜菜碱由于疏水基团较小,与原油活性组分尤其是酸性组分和胶质发生正协同效应的混合吸附,使油-水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含量增加,界面膜的排布更紧密,导致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支链甜菜碱由于具有较大尺寸的疏水基团,煤油中少量的活性物质即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3)mN/m),而原油活性组分的加入,则使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布被破坏,削弱了界面膜原有的紧密性,导致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原油 原油活性组分 酸性组分 甜菜碱 界面张力
下载PDF
BW区原油活性物对化学驱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罗腾 阿布力米提·依明 +4 位作者 吐尔逊·马提木 黄歆然 尹淑丽 赵永昌 侯军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2年第3期54-59,共6页
原油中活性物质对化学驱配方的界面张力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提取了新疆油田BW区原油的活性物质,研究了活性物跟石油磺酸盐和碱的界面张力。结果显示,BW区原油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偏低,界面活性物质主要存于在乙酸乙酯洗脱液中,其主要成分... 原油中活性物质对化学驱配方的界面张力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提取了新疆油田BW区原油的活性物质,研究了活性物跟石油磺酸盐和碱的界面张力。结果显示,BW区原油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偏低,界面活性物质主要存于在乙酸乙酯洗脱液中,其主要成分为C_(n)H_(2n-2)O_(2)和C_(n)H_(2n-4)O_(2)两种类型,包括酚、醇类和羧酸类。单独加入Na_(2)CO_(3)后,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2 mN/m;单独加入石油磺酸盐,界面张力降低效果较差,只达0.5 mN/m;同时加入石油磺酸盐和Na_(2)CO_(3)后,界面张力很快下降至10^(-3) mN/m。主要是因为碱和乙酸乙酯洗脱液部分成分发生反应,生成了增强石油磺酸盐性能的激活剂,使得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界面活性物质 石油磺酸盐 三元复合驱 新疆油田
下载PDF
原油组分及乳化剂对乳状液黏度影响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曹广胜 左继泽 +3 位作者 张志秋 白玉杰 杜童 杨婷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8-14,共7页
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 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而该物质会对活性原油乳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水平,通过室内乳化实验和光谱实验分析了乳化剂结构和原油组分对油包水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乳化剂Span系列的亲油端碳碳单链长度越长,乳状液黏度越大;而双键的存在不利于形成乳状液,且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低;胶质中的5个芳香环排列组成的成分有利于沥青质的溶解,同时5个芳香环的面性排列会增加乳状液的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 活性原油 原油组分 乳化剂 乳状液
下载PDF
环烷酸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先雨 方申文 +2 位作者 陶俊 李珂怡 陶滔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近年来原油中环烷酸结构组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环烷酸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环烷酸在不同水相环境(不同酸碱度、不同盐溶液)以及环烷酸与原油活性组分(沥青质、石蜡)相互作用等方面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子... 对近年来原油中环烷酸结构组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环烷酸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环烷酸在不同水相环境(不同酸碱度、不同盐溶液)以及环烷酸与原油活性组分(沥青质、石蜡)相互作用等方面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会影响环烷酸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乳状液稳定性;而不同水相环境会影响环烷酸的HLB值和界面活性从而影响乳状液稳定性;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沥青质、石蜡与环烷酸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环烷酸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及排布机理从而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乳状液稳定性 原油活性组分
下载PDF
大庆原油中酸性及含氮组分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伍晓林 楚艳苹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1-686,共6页
从低酸值大庆原油分离得到酸性组分(Acids)和含氮杂环组分(NCHC)2种活性组分,系统考察了所分离活性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与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CHC组分尽管在碱性条件下自身的界面活性不... 从低酸值大庆原油分离得到酸性组分(Acids)和含氮杂环组分(NCHC)2种活性组分,系统考察了所分离活性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与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CHC组分尽管在碱性条件下自身的界面活性不如酸性组分,但是其与HABS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使降低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与酸性组分相当;二者与HABS的协同作用机理不同,酸性组分和碱反应的产物与HABS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在强碱条件下易于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值;而含氮杂环组分自身与HABS间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在含盐条件下就易于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界面张力 含氮杂环化合物 协同作用
下载PDF
脱水原油中的微生物及其原油降解活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兴彪 张晴 +3 位作者 刘洋 汤岳琴 吴钢 吴晓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518,共4页
为研究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单菌及其降解原油的活性,系统分析了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的微生物分布及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存在活体微生物细胞,进一步筛选到一个具有乳化分散活性的微生物群落,群落结构... 为研究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单菌及其降解原油的活性,系统分析了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的微生物分布及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大庆油田脱水原油中存在活体微生物细胞,进一步筛选到一个具有乳化分散活性的微生物群落,群落结构分析证明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比例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断变化.从原油培养体系中分离纯化到166株细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具有分散或乳化活性的菌株比例占测试菌株总数的13.1%.研究结果表明,大庆油田油藏中存在对原油具有降解乳化分散活性的微生物群落,恶劣的地层环境和营养的缺乏导致群落密度较小,但降解原油的活性菌株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细菌群落 分散乳化活性 原油微生物 原油降解活性 大庆油田
原文传递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与原油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3
作者 荆波 田玉芹 +6 位作者 胡秋平 朱妍婷 唐延彦 张小卫 付琛 王昊 朱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5-59,108,共6页
考察了3种胜利原油组分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异辛基氧丙烯氧乙烯硫酸盐(简称6-3)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6-3分子的亲水头基尺寸大于疏水尾链,界面张力较高。油相中的活性组分与6-3分子在界面上混合吸附,产生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效... 考察了3种胜利原油组分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异辛基氧丙烯氧乙烯硫酸盐(简称6-3)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6-3分子的亲水头基尺寸大于疏水尾链,界面张力较高。油相中的活性组分与6-3分子在界面上混合吸附,产生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由原油组分的极性和分子尺寸决定,酸性组分和胶质协同效应强;而沥青质、饱和分和芳香分降低界面张力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性表面活性 原油活性组分 界面张力 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大庆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15
14
作者 孙龙德 伍晓林 +2 位作者 周万富 李学军 韩培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6-645,共10页
通过跟踪分析大庆油田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的化学驱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化学驱理论、技术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大庆油田在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主要建立了低酸值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 通过跟踪分析大庆油田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的化学驱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化学驱理论、技术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大庆油田在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主要建立了低酸值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与原油匹配关系理论,自主研制出系列表面活性剂产品;形成化学驱注入参数优化及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发展了化学驱分质分层注入、清防垢采油、配注及采出液处理工艺,形成了配套的采油及地面工程技术。大庆油田化学驱应用效果显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2%,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18%。进一步提高化学驱采收率,可从3个方面开展攻关:(1)油藏表征由精细向精准发展;(2)提高采收率技术向智能、高效方向发展;(3)配套工艺向环保、高效、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化学驱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匹配理论 注入参数优化 工程配套技术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Study of the Chemical Flooding Effect in Gao-63 Reservoir 被引量:2
15
作者 Qiuyan Li Xiang'an Yue +2 位作者 Bo Zhang Kai Liu Lei Y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7年第7期337-345,共9页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using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urfactant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Jidong oilfield, Rui Feng surfactant which could rea...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using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urfactant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Jidong oilfield, Rui Feng surfactant which could reach ultra-low interracial tension and combination surfactant RZ-JD80 with strong emulsifying property are chosen to do oil displacement and profile control-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in homogeneous core and heterogeneous core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 is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oil displacement by injecting surfactant individually and the effect after injecting different profile control agent slug before surfactant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cor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jecting Rui Feng surfactant and RZ-JD80 individually could enhance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bout 15 percentage points for homogeneous core. For strongly heterogeneous core, it is low efficiency by using either of these two surfactants individually. However, if injected a very little profile control agent slug before surfactant flooding, both of these two kinds of surfactant could enhance the oil recovery by different degree, especially, polymer microsphere plugging^RZ-JD80 flooding composite technology is more adaptable to Gao-63 reservoir. This technology could increase the recovery by 18.52 percentage points aRer surfactant 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surfactant flooding EMULSIFICATION profile control.
下载PDF
Biomarker responses in the bivalve Chlamys farreri to the water-soluble fraction of crude oil
16
作者 蒋凤华 张丽 +2 位作者 杨佰娟 郑立 孙承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853-861,共9页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crude oil(WSF) on marine bivalves, the scallop C hlamys farreri was exposed to three WSF concentrations(0.18 mg/L, 0.32 mg/L, and 0.51 mg/L, respectively) in ...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crude oil(WSF) on marine bivalves, the scallop C hlamys farreri was exposed to three WSF concentrations(0.18 mg/L, 0.32 mg/L, and 0.51 mg/L, respectively) in seawater.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s in scallops and a suite of enzymes [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 aryl 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 in gills and digestive glands were monitored over 10 day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SF affected the activity of the four enzymes in the gills and digestive glands. EROD activity in the gills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in most individuals of the three test groups, while in the digestive gl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in the low-concentration group within 4 days but was inhibited in the middle- and high-concentration groups on days 1, 4, and 10. AHH activity in the gills of all treatment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on day 1. In the digestive gland, AHH activity was induced in most individuals from the treatment groups.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GST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from days 2 to 10 in the gills and was induced after day 4 in the digestive gland. GPx activity in the gill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roughout the exposure period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There was no over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Px activity in the digestive gland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groups. Our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tissu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exposure time. EROD activity in the digestive gland and GST and GPx activity in the gill tissu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troleum hydrocarbon body burden. These enzym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oxification and can act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monitoring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aminant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water soluble fraction (WSF) Chlamysfarreri biomarkers DETOX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