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活性有机碳周年变化对紫云英翻压量的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程会丹 鲁艳红 +5 位作者 聂军 朱启东 聂鑫 曹卫东 高雅洁 廖育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3-731,共9页
为了探索紫云英替代化肥的生态效应和适宜翻压量,以11年(2008—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AOC)的季节变化。在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典型时期(紫云英翻压前、早稻分蘖盛期、早稻成熟期、晚稻... 为了探索紫云英替代化肥的生态效应和适宜翻压量,以11年(2008—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AOC)的季节变化。在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典型时期(紫云英翻压前、早稻分蘖盛期、早稻成熟期、晚稻分蘖盛期、晚稻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有机碳(TOC)、AOC及其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减量40%化肥下紫云英各翻压量处理提高了土壤TOC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量化肥配合不同量紫云英翻压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AOC、MBC及DOC含量,且均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OC含量以翻压紫云英30.0 t/hm^(2)时最高,MBC和DOC含量以翻压紫云英22.5 t/hm^(2)时最高;取样时期对土壤MBC、DOC含量及MBC/TOC、DOC/TOC比值有较大的影响,其随取样时期进展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成熟期,AOC/TOC、MBC/TOC、DOC/TOC比值在一定范围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量时,AOC/TOC、MBC/TOC比值无明显变化,DOC/TOC比值则显著下降(P<0.05)。因此,在本试验减施化肥条件下长期翻压紫云英有利于提高土壤AOC含量及比例,以紫云英翻压22.5~30.0 t/hm^(2)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活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 活性有机碳比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85
2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2 位作者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3-2016,共4页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 活性有机分配比例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星 段建军 +4 位作者 王小利 徐虎 王桂红 郭振 王萍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7.44(±28.38)g/kg,是耕地有机碳含量的3.5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荒草地>人工林>果园>耕地,游离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果园>耕地,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耕地>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活性碳组分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游离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复杂性,因此不同活性有机碳的表征指标无论数值还是变化趋势不能直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活性组分 活性有机分配比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秦王川灌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莹 刘淑英 王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和果园地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相比,其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有所下降,与40-60 cm土层相比,其分配比例略有升高,而荒草地土壤易氧化碳随土层加深而小幅度下降。微生物量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 活性有机分配比例 秦王川灌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