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家玉 《土壤肥料》 CSCD 1990年第3期8-10,共3页
以稻田多熟制多点定位试验为材料,比较了土壤腐殖质分组法与活性腐殖质法(即NaOH—Na_4P_2O_7一次提取法)在表征土壤肥力变化上的应用价值,最后肯定了一次提取法在地力定位监测上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活性腐殖质 地力监测指标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及其主要组分的紫外-可见与三维荧光光学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黎烨 周聪聪 +8 位作者 戴零星 金融哲 李帅东 姜泉良 吴亚林 杨浩 余艳红 黄昌春 黄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98-1106,共9页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土壤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胡敏酸、富里酸)中的有机碳含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中富里酸含量高于胡敏酸,流域范围...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土壤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胡敏酸、富里酸)中的有机碳含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中富里酸含量高于胡敏酸,流域范围内土壤活性腐殖质及其组分含量分布不均匀,活性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37.7%、36.4%、40.9%.土壤活性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碳含量均表现为菜地<荒地<草地<湿地.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主要由自生源物质和经一定程度降解后的外源物质共同组成.此外,自生源性与光化学及生物活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具有弱自生源性的滇池流域土壤活性腐殖质所具有的光化学和生物活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滇池流域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2 位作者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5-1252,共8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腐殖质 活性腐殖质 有机碳和氮组分
下载PDF
酸化耕地治理绿肥种植比较试验
4
作者 蒋晓敏 王钱荣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2年第6期50-52,共3页
绿肥的根系十分发达,主根入土深达底土层,其根腐烂分解后能使土壤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隙,可提高土壤通透性能;耕层的绿肥经翻埋腐烂后形成的活性腐殖质,具有很强的胶结、团聚能力,使耕层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可改善耕层质地,改变沙土和粘土... 绿肥的根系十分发达,主根入土深达底土层,其根腐烂分解后能使土壤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隙,可提高土壤通透性能;耕层的绿肥经翻埋腐烂后形成的活性腐殖质,具有很强的胶结、团聚能力,使耕层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可改善耕层质地,改变沙土和粘土的耕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本试验通过简比方法来验证种植绿肥和没有种植绿肥的田间土壤和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为酸化耕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供肥能力 土壤通透性 保肥性能 活性腐殖质 腐烂分解 作物产量 改善土壤 种植绿肥
下载PDF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5
作者 王朝民 周志方 《现代化农业》 2014年第7期20-21,共2页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豆 麦类作物 农业生产 播种面积 秸秆直接还田 用养 基础肥力 活性腐殖质 生物小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