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必须养活文学──近30年新加坡华文文学的一种侧影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万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75-80,共6页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已基本完成从华侨社会向多民族融和社会转化的历史进程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文学的发展更多地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华文作家们“多栖”的“养文”活动,正是滋养着扎根于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传统。他们不仅以日经锤炼的创作参...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已基本完成从华侨社会向多民族融和社会转化的历史进程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文学的发展更多地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华文作家们“多栖”的“养文”活动,正是滋养着扎根于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传统。他们不仅以日经锤炼的创作参与提升华文文学质量的历史进程,而且以多样的提供华文文学园地的方式来争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文文学 新加坡华文作家 活文学 新加坡华人 历史进程 方然 民族融和 新生代 新华文学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现状与反思
2
作者 袁微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94-97,共4页
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分布不平衡性,译本选择较为拘窄,英译模式与策略较为单一。针对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现状,结合民族活态文学的民族性、流变性、表演型和即... 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分布不平衡性,译本选择较为拘窄,英译模式与策略较为单一。针对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现状,结合民族活态文学的民族性、流变性、表演型和即兴性等特征,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战略规划,改善生态平衡;完善翻译模式,提高翻译质量;调整翻译策略,再现口传特质。四川少数民族活态文学英译研究不但能促进我国民族活态文学翻译的学理研究,对提高我国民族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少数民族文学 英译 现状 反思
下载PDF
走向活文学观:中国网络文学与次生口语文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黎杨全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8-161,180,共15页
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次生口语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线索与动力学,并赋予其相应内容、写法与文化特质。在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评论开始内容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外延与... 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次生口语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线索与动力学,并赋予其相应内容、写法与文化特质。在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评论开始内容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外延与结构形态;群体讨论使文学创造走向维基百科式的生产,社群智慧内化为网络文学的"金手指";交流与故事的双环境化带来了网络文学中叙事的越界,表现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混合",并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元意识"。中国网络文学呈现了从印刷文化"去活态化"向次生口语文化"再活态化"的转型,由此而展示出某种先锋性。当下须反思印刷文化的文学观念,摆脱文本意识形态,建构数字时代的活文学观。活文学观并非颠覆传统研究范式,而是根据数字时代的文学新变作出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国网络文学 次生口语文化 活文学
原文传递
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
4
作者 刘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81,共8页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
下载PDF
“重述”与建构——论胡适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4
5
作者 罗振亚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8-54,共7页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和正统的、僵化的“死文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打击了贵族文学和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和正统的、僵化的“死文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打击了贵族文学和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着诸多空疏与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活文学 “死文学 民间 虚构
下载PDF
论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6
作者 罗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胡适文学思想中富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呼吁创造"活文学"和"真文学",消灭"死文学"和"假文学"。具体而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 胡适文学思想中富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呼吁创造"活文学"和"真文学",消灭"死文学"和"假文学"。具体而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意的死文学,倡导随时而变、善于表情达意的活文学;其二,批判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倡导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胡适文学思想中之所以富有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一方面在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以为己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他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熏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思想 人文关怀 文学 活文学 文学 文学
下载PDF
“破坏性重述”──胡适新的文学史观的构筑
7
作者 罗振亚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83-89,共7页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 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 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 将中国文学按表现工具分成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与正统的僵化的死文 学,这一文学史理论假设,是胡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胡适提出新文学的来源皆在民间, 打击了贵族文学与传统思想。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中的“破坏性重述”,思路新奇,见解独到,框 架体例别致;但也存在着许多空疏与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史观 活文学 文学 民间文学
下载PDF
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8
作者 沈光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由于历史的原因 ,当国人把文学作为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时 ,文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便成为中国现代化动力群体们所关注的焦点。而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无疑是中国近现代留学生群体 ,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负笈出洋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 ,当国人把文学作为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时 ,文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便成为中国现代化动力群体们所关注的焦点。而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无疑是中国近现代留学生群体 ,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负笈出洋的留学生们。由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文学现代化 滞后性 进化论 活文学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的当代诉求 被引量:1
9
作者 程金城 王明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复杂演变的背景下,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需要具有超越和整合功能的新的研究范式和批评方法对其作出阐释,而文学人类学应运而生、发展...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复杂演变的背景下,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需要具有超越和整合功能的新的研究范式和批评方法对其作出阐释,而文学人类学应运而生、发展正当其时。文学人类学在充分关注民间文学、活态文学、传统文学的同时,必须面对而不回避正在嬗变的当代人类文学现象,对其进行独特的"发现"和解释,才能在批评实践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转换文学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人类学 “全球化” 文学
下载PDF
自觉的文学形式革命,非自觉的历史革命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33-39,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评论,一直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大多数论者都一致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只是一种形式革命的主张,忽视文学内容的革命,因而只可能属于一种改良主义的革命。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当时的历史...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评论,一直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大多数论者都一致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只是一种形式革命的主张,忽视文学内容的革命,因而只可能属于一种改良主义的革命。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当时的历史现实,为什么这样一种被他们评价极低的形式革命竟发动了一场深刻剧烈的文学革命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一些论者对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作了重新评价,他们一反前人的结论,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主要不在形式革命,而在于文学内容的革命,这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文学形式 形式革命 文言文学 内容革命 白话文学 陈独秀 文学 活文学
下载PDF
简论文学人类学的“大文学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海鸿 《励耘学刊》 2016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传统的文学观强调书面作家文学,对民间的口头传统与活态文学关注不够。中美两国的民俗学界结合各自的文学实践,从不同层面对原有的文学观做出了新的审思。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而言,受到上述学术研究的影响,部分学者提出“大文学观”概... 传统的文学观强调书面作家文学,对民间的口头传统与活态文学关注不够。中美两国的民俗学界结合各自的文学实践,从不同层面对原有的文学观做出了新的审思。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而言,受到上述学术研究的影响,部分学者提出“大文学观”概念,意图打破原有文学观中存在的精英与民间、书写与口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壁垒,在多元文本的表述与多元族群的互动关联中,呈现人类文学与文化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学 口头传统 文学
下载PDF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
12
作者 郑战兵 马宏柏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1-8,88,共9页
本文从梳理胡适的“双线文学”学术命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俗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他在五四时期的构建新文学思路的积极、深刻的启迪,论证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崛起于当时文坛的内在必然,并在文学传统的应有继承性背景下揭示了他的这... 本文从梳理胡适的“双线文学”学术命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俗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他在五四时期的构建新文学思路的积极、深刻的启迪,论证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崛起于当时文坛的内在必然,并在文学传统的应有继承性背景下揭示了他的这项著名新文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学 文学传统 胡适 文学创作 文学 活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革命 文学革新 成功经验
下载PDF
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地位
13
作者 刘诗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82-86,共5页
【正】 资产阶级学者胡适,在五四文化运动的启蒙阶段,作为新文化统一战线小的重要成员,向封建文化进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后来,当五四文化运动发展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时,他便从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分化出来,... 【正】 资产阶级学者胡适,在五四文化运动的启蒙阶段,作为新文化统一战线小的重要成员,向封建文化进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后来,当五四文化运动发展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时,他便从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分化出来,逐渐走向反动,站到了革命人民的对立面,堕落为军阀政客的马前卒,投入蒋介石的怀抱.胡适的复杂历程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评价他在中国现代那场空前伟大的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功过、地位,带来了麻烦.笔者认为,对胡适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给予合乎历史事实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五四文学革命 陈独秀 文学 白话文 活文学 小国 五四文化运动 实验主义 马列主义
下载PDF
语言 社会 人——新文学现代性的最初探讨
14
作者 胡健 《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51-53,共3页
从“活的文学”(胡适)到“文学革命”(陈独秀),再到“人的文学”(周作人),“五四”学者从语言、社会与人个层面,对文学的现代性作了最初的探讨。
关键词 文学 文学革命 人的文学
下载PDF
胡适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
15
作者 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年第3期63-71,41,共10页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开拓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新时代,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帷幕。在诸多新文化的先驱者中间...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开拓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新时代,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帷幕。在诸多新文化的先驱者中间,胡适与陈独秀齐名,是这一运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成了当时广大知识青年钦慕崇拜的对象。为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曾作过广泛的尝试和努力。无论在文学革命、白话诗文的倡导与创作方面,或者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中国古史的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与整理,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方案的拟定,近代西方思想和文学的介绍,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的提倡,以至于文字改革、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等诸多方面,胡适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尽管他也有缺陷,有失误,然而毫无疑问,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现代化 活文学 五四运动 白话文学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文学观念 新时代
下载PDF
民间文学实践形式研究的可能性
16
作者 吕微 《新疆艺术(汉文)》 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时说过,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指明了新文学运动的内容,而自己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是举起了新文学形式革命的大旗。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简单说来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人的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 《人的文学 周作人 文学改良刍议》 学术实践
下载PDF
五四文学思想与德莫克拉西
17
作者 伦海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18-27,共10页
本文认为,德莫克拉西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唯一权威者”,“根本主义”和“时代精神”,对于五四文学思想同样具有统摄作用。它不仅规定了理论与批评的总体框架,同时也制约着翻译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五四文学思想的德莫克拉西化主要表现... 本文认为,德莫克拉西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唯一权威者”,“根本主义”和“时代精神”,对于五四文学思想同样具有统摄作用。它不仅规定了理论与批评的总体框架,同时也制约着翻译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五四文学思想的德莫克拉西化主要表现为;提倡先译后做,以外国民主主义文学为我们楷模的思想;“活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崇尚自然、自由与个性的诗文创作倾向;“人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小说创作中竞写“非人的生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莫克拉西 五四文学思想 外国民主主义文学 文学 崇尚自然 “人的文学 “非人的生
下载PDF
论诗的生长性
18
作者 常文昌 《写作(中)》 1996年第6期17-18,共2页
"五四"时期,胡适认为过去时代的用文言写的作品(包括诗)都是死文学,"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 "五四"时期,胡适认为过去时代的用文言写的作品(包括诗)都是死文学,"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倡用白话取代文言,功不可没,但又矫枉过正,不免玉石俱焚。按照所引的这段话的意思,过去时代的诗歌已经死去,在今天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台湾作家三毛自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性 活文学 过去时 诗歌 文学革命 作品 语言文字 台湾作家 胡适 玉石俱焚
下载PDF
彝文文献长诗与彝族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甫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彝文文献长诗是流传于民间,以彝文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书面文学,它直接脱胎于彝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故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属集体创作的作品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 彝文文献长诗是流传于民间,以彝文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书面文学,它直接脱胎于彝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故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属集体创作的作品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文献长诗 民间故事 文学
下载PDF
《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
20
作者 曾宪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77-82,共6页
《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曾宪明《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影响巨大的综合性月刊,它的周围,簇拥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或以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面貌加入了《新青年》的行列,或代表着... 《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曾宪明《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影响巨大的综合性月刊,它的周围,簇拥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或以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面貌加入了《新青年》的行列,或代表着右翼资产阶级的利益出现在《新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文学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 统一战线 合与分 白话文 活文学 李大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