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活有孔虫分布指示三亚汊道外港潮流格局 被引量:1
1
作者 尤坤元 朱晓东 +1 位作者 SchaferCT ColeFE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9,共9页
由因子分析得知,海南岛三亚湾汊道外港海底分布有四个主因子活有孔虫群,它们分别代表海湾内水体、湖冲出半盐水水体、湾外内陆架水体及内陆架与海湾水相混的过渡水体.这些水体在潮汐作用下的运动、相互混合,可由各水体的有孔虫指示... 由因子分析得知,海南岛三亚湾汊道外港海底分布有四个主因子活有孔虫群,它们分别代表海湾内水体、湖冲出半盐水水体、湾外内陆架水体及内陆架与海湾水相混的过渡水体.这些水体在潮汐作用下的运动、相互混合,可由各水体的有孔虫指示.由每个主因子因子得分最高的三个属种百分含量之和等值线图所指示的外港潮流循环格局,与海洋学研究所得的结果相当一致.利用有孔虫指示潮汐汊道潮流格局尚属首次尝试,这方法对海岸开发分析泥沙运动、污染物排放等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有孔虫 潮流循环格局 主因子分析 海南 沉积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长城湾活有孔虫和死有孔虫的比较分析
2
作者 李元芳 张青松 《地理研究》 1986年第3期54-62,共9页
本文对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湾采集的海底底质样品作了有孔虫分析,初步查明有孔虫属种,并揭示了长城湾有孔虫组合和分布规律。
关键词 活有孔虫 长城湾 南极乔治王岛 比较分析 有孔虫 有孔虫组合 胶结壳 死体 维斯特福尔德丘陵 现代有孔虫
下载PDF
长江口羽状锋海区底质中活有孔虫分布特征研究
3
作者 华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81-88,共8页
本文通过对采自长江口羽状锋海区47个底质样品所做的活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本海区活有孔虫在夏季和冬季的分布,与海相性强度及深度有关。活有孔虫个数稀少,主要分布在口门外.盐度低于5‰的沉积区未见有活有孔虫出现。冬季见有二... 本文通过对采自长江口羽状锋海区47个底质样品所做的活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本海区活有孔虫在夏季和冬季的分布,与海相性强度及深度有关。活有孔虫个数稀少,主要分布在口门外.盐度低于5‰的沉积区未见有活有孔虫出现。冬季见有二个活有孔虫组合区,夏季见有三个活有孔虫组合区。文章讨论了活有孔虫分布与水深、盐度和温度等作用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羽状锋 底质 活有孔虫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活体底栖有孔虫优势种群及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张晓洁 肖柳 +4 位作者 郭肖伊 南海明 张涵 王飞飞 许博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2,共9页
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活体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本研究对2016年7月长江口海域3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活体底栖有孔虫属种的鉴定和分析。发现研究海域活体底栖有孔虫共23属31种,丰度范围为0~21 ind./g,简单分异度范围... 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活体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本研究对2016年7月长江口海域3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活体底栖有孔虫属种的鉴定和分析。发现研究海域活体底栖有孔虫共23属31种,丰度范围为0~21 ind./g,简单分异度范围为0~16种。优势种群为优美花朵虫(Florilus decorus)、杰克逊小九字虫(Nonionella jacksonensis)、亚易变筛九字虫(Cribrononion subincertum)、耳状脓泡虫(Cancris auriculus)、日本半泽虫(Hanzawaia nipponica)、条纹判草虫(Brizalina striatula)、亚洲沙壁虫(Arenoparella asiatica)、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vars.)和压扁卷转虫(Ammonia compressiuscula)。活体有孔虫丰度较高的区域多集中在A3和A4断面所在海域,而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海域丰度整体较低。除长江口门以外,近岸海域具有“丰度高、属种少”的特征,而在A3和A4断面的远岸海域,则具有“丰度高、属种多”的特征。有孔虫的分布情况表明,A.beccarii vars.是研究区域内活体分布最广的种群,F.decorus是活体占比最高的种群,同时也是除A.beccarii vars.以外分布最广的种群。C.subincertum的丰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是典型的近岸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底栖有孔虫 长江口 优势种群 丰度 简单分异度
下载PDF
天津市潮滩活体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分布及地质环境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1 位作者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1,共13页
对天津市潮滩8条垂直于海岸线剖面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活体和死体有孔虫分析鉴定、粒度分析、含盐量测定,利用全站仪对剖面进行了水准测量,同时测定了海水盐度。研究了天津市潮滩有孔虫群的组成、数量及分异度等特征;通过聚类分... 对天津市潮滩8条垂直于海岸线剖面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活体和死体有孔虫分析鉴定、粒度分析、含盐量测定,利用全站仪对剖面进行了水准测量,同时测定了海水盐度。研究了天津市潮滩有孔虫群的组成、数量及分异度等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将天津市潮滩活体有孔虫群分为7个带,埋藏有孔虫群(活体+死体)分为5个带,但除了埋藏群Ⅰ、Ⅳ与活体有孔虫群Ⅰ、Ⅳ组合特征一致外,其他各带的组合特征及分带界线均不一致。通过分析活体有孔虫群分带与沉积物含盐量、海水盐度、潮位、沉积物组成等生态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活体有孔虫群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埋藏有孔虫群分带与潮位、沉积物粒径、现代沉积速率等沉积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埋藏有孔虫群的搬运及沉积作用。指出了天津市海岸带活体有孔虫群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关系、环境特征及地质意义,为该区高精度的古沉积环境划分提供了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埋藏有孔虫 生态环境 沉积环境 天津市潮滩
下载PDF
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罗宪林 李春初 牟崇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有效地分辨  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 .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有效地分辨  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 .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 ,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沉积作用 珠江河口 伶仃洋 生物群 埋藏群
下载PDF
沉积物中活体底栖有孔虫的虎红染色方法比较研究
7
作者 张楷 李保华 +3 位作者 王晓燕 俞宙菲 郭启梅 徐烨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在有孔虫生态学研究中,区分底栖有孔虫活体与死亡壳体多使用虎红染色方法,但关于具体的染色时长、处理方式等方法描述比较简单,如仅有"采用虎红酒精染色",其具体方法常语焉不详,影响了研究结果比较的可靠性。为探求不同染色... 在有孔虫生态学研究中,区分底栖有孔虫活体与死亡壳体多使用虎红染色方法,但关于具体的染色时长、处理方式等方法描述比较简单,如仅有"采用虎红酒精染色",其具体方法常语焉不详,影响了研究结果比较的可靠性。为探求不同染色方法到底对实验结果产生多大偏差、有多少影响,本文利用经钙黄绿素培养的潮间带底栖有孔虫进行虎红酒精溶液方法对底栖有孔虫进行染色实验,结合活体有孔虫壳体生活时吸收的钙黄绿素能产生荧光效应,评估了不同保存条件下染色溶液的浓度、染色时间等处理方法下的染色效果。研究结果显示,2‰浓度的虎红酒精溶液适合区分活体与死亡底栖有孔虫壳体的染色要求,可以识别97%的活体底栖有孔虫;活体底栖有孔虫可以从一两个房室到多个房室被显著染色、呈现鲜艳的玫瑰红色,且这些被染色部分可以分布在早期、中期和后期房室。而实验保存处理方式以采集样品后立刻进行染色为佳,若条件限制则可使用纯酒精浸泡或冷冻保存处理后,尽快进行染色。染色时间一般在24小时以上较为合适,但对较长时间保存的样品则建议增加染色时长——两天以上,以达到染色效果。比较而言,酒精浸泡或冷冻保存比福尔马林浸泡样品具有较好的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底栖有孔虫 虎红酒精溶液染色 钙黄绿素培养 样品保存 酒精
原文传递
活体底栖有孔虫鉴别方法及其应用
8
作者 张涵 许博超 +2 位作者 郭肖伊 张晓洁 于志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47-1257,共11页
活体底栖有孔虫在底栖生态系统的环境指示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极具应用价值,但如何准确快速有效地识别活体有孔虫具有挑战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用于识别活体底栖有孔虫。在调研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 活体底栖有孔虫在底栖生态系统的环境指示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极具应用价值,但如何准确快速有效地识别活体有孔虫具有挑战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用于识别活体底栖有孔虫。在调研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虎红染色法操作快速简便、实验成本低,是最为常用的活体有孔虫鉴别方法。苏丹黑B染色法和MTT染色法比虎红染色法准确性更高,但操作略显复杂,在野外调查研究中应用较少。荧光探针法不影响有孔虫生命活动且准确性更高,但其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常被推荐用于低氧/缺氧条件下的有孔虫研究。三磷酸腺苷分析法和超显微结构法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操作复杂、设备要求高,前者被广泛应用于活体有孔虫数量密度的估算和生物量的计算,并被推荐用于低氧/缺氧条件下的有孔虫相关研究,后者主要用于分析评价有孔虫对缺氧、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压力的适应性。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成本等条件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更为可靠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底栖有孔虫 虎红染色法 荧光探针法 三磷酸腺苷分析法 超显微结构法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种内SSU rDNA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峻峰 类彦立 +2 位作者 李铁刚 翦知湣 李青霞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有孔虫分子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多基于SSU rDNA序列片段分析,但某些浮游种内可能存在基因组内rDNA变化,影响分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浮游有孔虫物种内是否存在rDNA多样性,本工作以采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 有孔虫分子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多基于SSU rDNA序列片段分析,但某些浮游种内可能存在基因组内rDNA变化,影响分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浮游有孔虫物种内是否存在rDNA多样性,本工作以采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活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鉴定后,利用单细胞PCR和克隆技术,获得5个虫体的20条SSU rDNA目的片段(300—400 bp),同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种G.glutinata出现了四类不同的SSU rDNA核酸类型。序列成对分析显示,该种遗传距离差异最长可达0.249,远高于其它物种。此外,同一样本不同克隆片段中,出现了高达四个不同的SSU rDNA核酸型。序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同的高变异区,高可变区的长度范围为21 bp到63 bp。从差异序列的间隔分布推断,核糖体基因簇的重组可能是不同SSU rDNA核酸型出现的原因。本工作在国内首次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glutinata种内的SSU rD NA核酸型,研究结果表明G.glutinata的种内SSU rDNA变异性极大,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假基因的存在或许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体浮游有孔虫 单细胞PCR 克隆技术 SSU rDNA多样性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