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红叶题诗”的文本流传 被引量:1
1
作者 鲁茜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11-13,共3页
"红叶题诗"是一个著名的传统题材,本文通过梳理它在历史文献中的源起和流传文本,探讨该题材的最早故事本源、在唐五代和后世的文本流传情况,总结它在流传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给出文学史对它的记录与评价等总体文献综述。
关键词 "红叶题诗" 源起 流传文本 文学史评价
下载PDF
玄奘、窺基二塔銘的建立與文本流傳——兼論開成間長安僧團之面貌
2
作者 宛盈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1年第4期189-218,404,405,共32页
玄奘、窺基是唐代聲名煊赫、創宗立説的高僧,開成年間追立的塔銘揭示了他們少爲人知的身後遺事。本文以前人利用較少的玄奘、窺基二塔銘爲基礎史料,復盤長安僧衆建立塔銘的艱難過程;藉《窺基塔銘》末尾銜名,解析開成年間以安國寺爲首、... 玄奘、窺基是唐代聲名煊赫、創宗立説的高僧,開成年間追立的塔銘揭示了他們少爲人知的身後遺事。本文以前人利用較少的玄奘、窺基二塔銘爲基礎史料,復盤長安僧衆建立塔銘的艱難過程;藉《窺基塔銘》末尾銜名,解析開成年間以安國寺爲首、活躍於長安的僧團情貌;關於《窺基塔銘》何以在圓仁《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録》中留下史迹,本文亦將給出文本流傳路徑的相關推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塔銘》 《窺基塔銘》 文本流傳 長安僧團
下载PDF
《京房易傳》文本流傳考辨--以正史史志及唐宋類書所引爲中心
3
作者 秦培超 《中国经学》 2021年第2期141-164,共24页
《易》京氏學爲西京漢易之大家。今尋《漢志》著録有其書《孟氏京房》《災異孟氏京房》《京氏段嘉》共三種八十九篇,而尋《隋志》則不見;《隋志》録有《京房章句》《周易妖占》《周易飛候》等共二十五種百四十八卷,《漢志》不見,而《唐... 《易》京氏學爲西京漢易之大家。今尋《漢志》著録有其書《孟氏京房》《災異孟氏京房》《京氏段嘉》共三種八十九篇,而尋《隋志》則不見;《隋志》録有《京房章句》《周易妖占》《周易飛候》等共二十五種百四十八卷,《漢志》不見,而《唐志》亡其半。清以來學者本諸《漢志》,或論《隋志》所録盡僞,或以其間多僞。然古籍不乏同書異名及裁篇單行之例,今以此二者考之,復證諸史實之言,則知《漢志》三種於兩漢、魏晉之間皆斑駁可見,而《隋志》所録或亦可去半留半。今學界京氏易研究實多本之宋以來所傳三卷本《京氏易傳》,其書至宋始出,觀其名與《五行志》所引《京房易傳》略不同,察其實則與宣元之文殊不類。自清以下,論者或以爲殘本,或以爲他書,或以爲僞書,其糾纏甚繁,考證則多用唐宋之事。而本文所論《京房易傳》之流變,僅起自《漢書》,訖於唐末,間及京氏他書,主引同時文獻所載爲内證,以作《漢》、《隋》兩志之外護。其間不涉京氏建卦起例之法,亦不論《京氏易傳》之真僞,倘於京氏易有所未足,尚留待學者方家補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房易傳》 《漢書》 史志 文本流傳
下载PDF
隋代佛教經典寫造流傳的層遞呈現——以敦煌寫經題記爲中心
4
作者 宛盈 《中华文史论丛》 2023年第4期181-207,410,共28页
隋意圖以佛教統合國家意識,襄助鞏固南北歸一的政治成果,經藏的寫造流傳正是宣揚佛教的重要手段。敦煌文書中的隋代寫經題記呈現了都城大興、敦煌及諸大都邑之間佛教寫經層遞式的寫造流傳:帝后率先垂範,宫廷寫經展現王朝整修故經、翻譯... 隋意圖以佛教統合國家意識,襄助鞏固南北歸一的政治成果,經藏的寫造流傳正是宣揚佛教的重要手段。敦煌文書中的隋代寫經題記呈現了都城大興、敦煌及諸大都邑之間佛教寫經層遞式的寫造流傳:帝后率先垂範,宫廷寫經展現王朝整修故經、翻譯新經的最新成果,形成國家性典範;鎮藩親王在地方回應,聯結州寺僧綱、王府僚屬製造王府寫經,進而建立地方性典範;以都城大興爲中心,全國諸大都邑爲輻射點,寺僧民衆的寫經帶動佛教新知的流轉,合流統一的意志和佛教新學由中央傳播至敦煌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獻 寫經題記 佛教經籍 文本流傳
下载PDF
錯簡文本的齊與不齊——以《民之父母》《孔子閒居》《論禮》爲例
5
作者 李林芳 《简帛研究》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通過比較分析《民之父母》《孔子閒居》《論禮》,《緇衣》的出土和傳世文本,可以窺知傳世文本所體現的整齊性要素和其中存在的篇章錯亂情况,以及抄寫所導致的漸趨“整齊”和錯簡所導致的“不整齊”之間的區别。抄寫和錯簡都會對文本的... 通過比較分析《民之父母》《孔子閒居》《論禮》,《緇衣》的出土和傳世文本,可以窺知傳世文本所體現的整齊性要素和其中存在的篇章錯亂情况,以及抄寫所導致的漸趨“整齊”和錯簡所導致的“不整齊”之間的區别。抄寫和錯簡都會對文本的整齊性帶來影響,但影響的層面是不一樣的。前者的影響範圍一般是一句之内,主要爲字詞的增減;後者的影響範圍則是在數句乃至段落層面,主要爲句段的移位。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不干涉的,甚至可以同時出現,即在既已錯簡的文本上又因傳承而出現整齊化的情况。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二者的不同特徵而將這兩種文本現象區分開來,不至於因其有可能作用於相同的文本而産生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錯簡 抄寫 整齊性 文本流傳 《民之父母》
下载PDF
《张珪墓志铭》文本流传研究——兼论《元史·张珪传》的史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晓林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3,共6页
张珪,元朝名臣。本文比较、分析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的两个版本。以墓志铭的制作过程,结合元中后期政治背景,梳理出该墓志铭文本的流传情况,勾勒出张氏家族在元中后期的命运,并认为《元史·张珪传》的史源是墓志铭与... 张珪,元朝名臣。本文比较、分析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的两个版本。以墓志铭的制作过程,结合元中后期政治背景,梳理出该墓志铭文本的流传情况,勾勒出张氏家族在元中后期的命运,并认为《元史·张珪传》的史源是墓志铭与元朝奏议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中后期政治 张珪 文本流传 虞集 元史
原文传递
建安时期文学的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7,共7页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 ,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 ,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 ,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 ,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 ,重文轻笔 ,以及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 ,反映了这时期“期待视界”的变化 ,并导致一些题材、体裁及创作手法被淘汰 ,新的内容与形式被采用。因此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是形成建安时期“彬彬之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时期 文学接受 文学传播 文学文本流传
下载PDF
皇权阴影下的“燕许大手笔”——《凉国长公主碑》的御书刻石与文本流传
8
作者 朱玉麒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9-126,共8页
凉国长公主是睿宗皇帝的第五女,开元十二年去世时她的兄长玄宗皇帝恩诏其墓陪葬桥陵,神道碑敕使当时的大手笔苏颋撰写,并由玄宗皇帝御笔隶书上石。文章考察《凉国长公主碑》在后世的流传情况,认为它是玄宗的隶书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最大... 凉国长公主是睿宗皇帝的第五女,开元十二年去世时她的兄长玄宗皇帝恩诏其墓陪葬桥陵,神道碑敕使当时的大手笔苏颋撰写,并由玄宗皇帝御笔隶书上石。文章考察《凉国长公主碑》在后世的流传情况,认为它是玄宗的隶书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最大型纪念物,是大唐盛世文化的软实力在玄宗时代石刻表现的先声。《凉国长公主碑》在后世分别以石刻拓本和文集本的方式流传并产生影响。《文苑英华》收录的碑文文字与拓本歧异,是其为别集本系统的明证。明清以来,金石著作里对《凉国长公主碑》的讨论,集中在公主的名字、卒日、婚嫁等方面。碑刻中失载凉国长公主与薛伯阳的第一次婚姻,反映了唐代公主失去自由的婚姻悲剧。《凉国长公主碑》记载的主体虽然是凉国长公主,但她的人生不是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她的书写者唐玄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国长公主 唐玄宗 苏颋 御书刻石 文本流传
原文传递
汉代《诗》学先秦探源
9
作者 王聿发 胡建军 《淄博师专学报》 2012年第1期40-43,共4页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诗》学 汉代《诗》学 “诗经”文本流传
下载PDF
汉代《诗》学先秦探源
10
作者 王聿发 胡建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22-24,共3页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关系,如同《草木虫鱼疏》、《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诗》学 汉代《诗》学 “诗经”文本流传
下载PDF
汉代《诗》学先秦探源
11
作者 王聿发 胡建军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6-59,共4页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诗》学 汉代《诗》学 “诗经”文本流传
下载PDF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月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3期50-58,共9页
宇文所安的一些论著中有对中国咏史怀古诗的论述,他的一些研究视角与方法值得借鉴。从怀古诗用韵、互文性方法、文本细读与诗歌修辞、文本流传、场景缺失之意义与自然人世之对比以及主题、意象等方面对其论述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 宇文所安的一些论著中有对中国咏史怀古诗的论述,他的一些研究视角与方法值得借鉴。从怀古诗用韵、互文性方法、文本细读与诗歌修辞、文本流传、场景缺失之意义与自然人世之对比以及主题、意象等方面对其论述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咏史怀古诗的学术发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怀古诗 互文性方法 文本细读 文本流传
下载PDF
西周与春秋易学二题
13
作者 杨学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4,共6页
由于时历久远,文献不足,人们对西周、春秋时期《周易》文本流传、易学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所论主要及于两个问题:西周时期《周易》文本流传的问题和由《易象》引发的鲁国史官易学问题。笔者以为,西周时期《周易》即... 由于时历久远,文献不足,人们对西周、春秋时期《周易》文本流传、易学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所论主要及于两个问题:西周时期《周易》文本流传的问题和由《易象》引发的鲁国史官易学问题。笔者以为,西周时期《周易》即应有所流传,不仅止于周、鲁有之;《易象》应为鲁国史官易学之成果,而《左传》记载穆姜言"元亨利贞"一节也应是其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本流传 《易象》 西周 春秋
下载PDF
不朽之心
14
作者 潘乐群 《互联网周刊》 2007年第14期82-82,共1页
著作者希望作品永垂不朽,故常以“不朽之心”改之,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其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界定。
关键词 著作 原著 作品修订 文本流传
下载PDF
论宋明时期朱熹年谱的文本流传与历史书写
15
作者 陈峰 《朱子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02-119,共18页
以朱熹学行交游为主题的行状、年谱之作,是朱子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虽说朱熹登第后外仕凡九考,立朝仅四十余日,却因其惓惓于著述与讲学,中年之后影响益彰,四方学者云集响应,相关存世文献众多。对此,钱穆曾谓:“朱子读书多,著书多,所著... 以朱熹学行交游为主题的行状、年谱之作,是朱子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虽说朱熹登第后外仕凡九考,立朝仅四十余日,却因其惓惓于著述与讲学,中年之后影响益彰,四方学者云集响应,相关存世文献众多。对此,钱穆曾谓:“朱子读书多,著书多,所著书中所牵涉之问题多,此三多,为古今诸儒所莫逮。”①职是之故,从南宋李方子至清代的王懋竑、朱泽沄等,皆抱持尊朱之旨、勾稽文集语类而撰作谱录,目前存世者不下40种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时期 王懋竑 李方子 文本流传 钱穆 朱子 谱录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清代赐谥对明末殉节诸臣遗集流传的影响
16
作者 颜庆余 《厦大中文学报》 2022年第1期172-183,共12页
明朝殉节诸臣遗集的文本流传,受到清朝审查制度和文治政策的深刻影响。顺治朝和乾隆朝两次赐谥,是对这些明朝死节忠臣的重新评价,成为诸臣遗集编刊的官方许可。诸臣遗集在结集刊行时,集名多取清廷所赐谥号,卷首多附刊赐谥谕旨和《明史... 明朝殉节诸臣遗集的文本流传,受到清朝审查制度和文治政策的深刻影响。顺治朝和乾隆朝两次赐谥,是对这些明朝死节忠臣的重新评价,成为诸臣遗集编刊的官方许可。诸臣遗集在结集刊行时,集名多取清廷所赐谥号,卷首多附刊赐谥谕旨和《明史》本传等官方文献,正文则删除触忌违碍的字句。明朝殉节诸臣的忠臣身份有助于其遗集的流传,而遗集流传则有助于诸臣声名自传于后世,不必依赖于史书的记述和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忠臣 文本流传 清谥
原文传递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良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8-122,共5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虽有无数的学者倾尽心力于它,却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既要有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更需要有新材料的支持。与《诗经》相关的出土文献可以为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虽有无数的学者倾尽心力于它,却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既要有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更需要有新材料的支持。与《诗经》相关的出土文献可以为其文本校释、文本流传、儒家《诗》说等问题的研究提供较多有说服力的新证,有助于推进《诗经》研究的不断开拓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诗经》 文本校释 文本流传 儒家《诗》说
原文传递
《璇玑图叙》“武则天作”考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琰 陈洪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175,共8页
署名武则天的《璇玑图叙》是苏蕙故事书写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逐步取代了此前的各种简略版本而几乎成为苏蕙故事的"官方"定本,苏蕙形象也随之变得立体而饱满。《璇玑图叙》借助总集收录、注本引录、图像附录、小说转录... 署名武则天的《璇玑图叙》是苏蕙故事书写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逐步取代了此前的各种简略版本而几乎成为苏蕙故事的"官方"定本,苏蕙形象也随之变得立体而饱满。《璇玑图叙》借助总集收录、注本引录、图像附录、小说转录等多种方式获得了空前的传播力度,但其文本自身却罅漏甚多,前人虽已对此有所怀疑但终究辨之未彻。经考证,《璇玑图叙》实为后人伪托武则天而作,伪作时间晚于中唐甚至迟至宋初,伪作者具有举业书生的身份。《璇玑图叙》虽为伪作但丝毫不减其文学与思想价值,可借之考察文人微妙的性别意识与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璇玑图叙》 武则天 文本流传 辨伪 伪作价值
原文传递
《朱子家礼》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鑫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1年第1期432-446,共15页
《朱子家礼》是中国近世一部重要的儒家礼书。探究《朱子家礼》文本流传与仪节实践也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竞相关注的议题。本文尝试从《朱子家礼》成书之真伪、《朱子家礼》与《书仪》之比较、《朱子家礼》文本之传布、《朱子... 《朱子家礼》是中国近世一部重要的儒家礼书。探究《朱子家礼》文本流传与仪节实践也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竞相关注的议题。本文尝试从《朱子家礼》成书之真伪、《朱子家礼》与《书仪》之比较、《朱子家礼》文本之传布、《朱子家礼》祠堂制度之推行与祭祖礼仪之展开四个问题出发,回顾检讨既有研究成果,并就诸问题的未来前景及《朱子家礼》研究的整体方向提出具体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家礼》 文本流传 仪节实践 祠堂制度 祭祖礼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