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硅花岗岩流体出溶作用的识别和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强 周美娟 +1 位作者 黎训飞 笪昊翔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26-48,共23页
高硅花岗岩以暗色矿物含量低,富SiO_(2)、Rb,贫MgO、FeO、Sr、Ba为特征,富集稀有金属元素,其研究对于理解花岗岩成因演化、稀有金属元素富集和成矿过程至关重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经历高程度的分异演化,H 2O等挥发分作为不相... 高硅花岗岩以暗色矿物含量低,富SiO_(2)、Rb,贫MgO、FeO、Sr、Ba为特征,富集稀有金属元素,其研究对于理解花岗岩成因演化、稀有金属元素富集和成矿过程至关重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经历高程度的分异演化,H 2O等挥发分作为不相容组分在残余熔体中逐渐富集饱和,导致流体出溶在高硅花岗质熔体中,但如何识别这一过程是难点。文章从岩相学、地球化学、矿物学、金属稳定同位素(Li、Ba、Fe)等角度总结了高硅花岗岩中流体出溶作用的证据和指标。岩相学方面,晶洞构造、雪球结构、单向固结结构等特殊结构、构造的出现是流体出溶的重要标志;地球化学方面,极低的Nb/Ta值(<5)、Zr/Hf值、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是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有效识别标志;矿物学方面,锆石蜕晶化作用、轻稀土元素富集及钾长石富Pb指示存在热液流体参与;金属稳定同位素方面,相对于普通花岗岩,高硅花岗岩通常富集重Li、轻Ba和重Fe同位素,流体-熔体相互作用很可能是主要控制因素。但部分地球化学指标还存在较大争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结合不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岩浆演化和流体出溶两阶段的富集过程,稀有金属元素得以在出溶流体中极度富集进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花岗岩 流体出溶 岩浆-热液过渡 金属稳定同位素 稀有金属成矿
下载PDF
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初始岩浆流体出溶——来自似伟晶岩壳的记录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智宇 侯增谦 +3 位作者 彭花明 朱晓强 潘小菲 叶泽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江西大湖塘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矿集区内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白钨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缓倾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位于区内一矿带的成矿母岩顶部发育完好的似伟晶岩壳,壳层的组构特征明显,由母岩向含矿围岩... 江西大湖塘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矿集区内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白钨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缓倾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位于区内一矿带的成矿母岩顶部发育完好的似伟晶岩壳,壳层的组构特征明显,由母岩向含矿围岩,依次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长英质细晶岩→石英长石似伟晶岩→长石石英似伟晶岩→含白钨矿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壳内石英的阴极发光岩相学研究显示,石英巨晶、斑晶、基质和石英脉大多经历了早阶段主晶石英,中阶段扩散交代石英和晚阶段渗滤充填石英3个生长阶段。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早阶段石英的生长是一个流体加速沉淀的过程,中阶段和晚阶段流体对主晶石英均有叠加改造,其微量元素呈降低趋势。各类石英均表现为富碱金属元素、中高温(≥483℃)、低Li/Al(0.01~0.50,大多小于0.24)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来源,石英的生长具有岩浆—热液过渡性质。综合研究表明,大湖塘一矿带似伟晶岩壳是初始含矿岩浆流体出溶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动态的物理化学条件促进了成矿元素W由母岩向围岩搬运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伟晶岩壳 初始岩浆流体出溶 石英生长 微量元素 大湖塘钨矿
下载PDF
内蒙古迪彦钦阿木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的出溶、演化及对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凯 李腊梅 +4 位作者 吴皓然 王兴源 王信 廉永 谢玉玲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0-1134,共15页
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细粒正长岩和基性岩脉,矿体主要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岩中,少量发育在细粒正长岩中,主要矿化类型为细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矿区的细粒正长岩中可见含矿... 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细粒正长岩和基性岩脉,矿体主要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岩中,少量发育在细粒正长岩中,主要矿化类型为细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矿区的细粒正长岩中可见含矿石英-钾长石囊团或由之构成中心相的热液脉体,是岩浆-流体转化过程的直接证据。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石英-钾长石囊团中主要组成矿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对石英、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开展了显微测温实验,并借助SEM/EDS、显微激光拉曼探针、LA-ICP-MS等手段对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对岩浆流体的出溶过程、出溶流体特征及矿质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钼成矿与细粒正长岩岩浆出溶流体有关;富F和挥发分造成成矿岩浆具有低的固相线温度和较低的黏度,因此成矿岩浆可以沿断裂快速上侵到地壳浅部;岩浆上侵过程中的减压沸腾可能是流体出溶的主要机制;早期出溶流体为富F和富CO_(2)的中高温(227~457℃)、中低盐度[w(NaC_(leq))=0.3%~8.6%]流体,由于快速减压造成流体沸腾形成低盐度富CO_(2)的气相和高盐度液相,沸腾引起的CO_(2)逃逸可能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彦钦阿木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斑岩型钼矿床 流体出溶
下载PDF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被引量:38
4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2 位作者 李振清 宋玉财 谢玉玲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声≥150-200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l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单向固结结构(UST) 流体出溶 斑岩铜矿 驱龙 西藏
下载PDF
埃达克岩与热液成矿过程中钾镁同位素分馏及其指示意义:以驱龙斑岩铜矿床为例
5
作者 字艳梅 田世洪 +4 位作者 陈欣阳 侯增谦 杨志明 龚迎莉 唐清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9,共20页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已有研究结果证实,这3套岩石很可能是由同一来源的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δ^(41)K组成分别为-0.38‰~-0.22‰、-0.43‰~-0.34‰和-0.59‰~-0.36‰。尽管3类岩石各自变化范围较小,但整体上δ^(41)K与K 2O和SiO_(2)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趋势,表明全岩钾元素迁移和钾同位素发生了解耦,钾同位素产生了分馏。在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演化期间,δ^(41)K与Sc和Y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这指示了在该演化期间可能主要是角闪石分离结晶导致了钾同位素分馏。相比之下,花岗斑岩中具有明显的钾同位素组成变化,在花岗斑岩演化期间,δ^(41)K与Eu/Eu*和Sr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岩石演化晚期钾同位素的分馏可能主要跟斜长石分离结晶有关。然而,通过瑞利分馏模拟表明仅矿物分离结晶难以实现如此大的钾同位素分馏,花岗斑岩中的钾同位素分馏是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闪长质包体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下地壳可能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岩浆混合机制下导致源区具有重钾同位素组成;另一方面,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岩浆源区受到俯冲板片来源的富重钾流体/熔体所交代,导致其源区的钾同位素组成偏重。相比之下,这3类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比较类似(闪长质包体:-0.36‰~-0.19‰;花岗闪长岩:-0.28‰~-0.13‰;花岗斑岩:-0.44‰~-0.13‰),并且落在了地幔和下地壳范围内。这3类岩石的δ^(26)Mg跟MgO和SiO_(2)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埃达克质岩浆分异过程中(角闪石和黑云母)也不产生镁同位素分馏,与前人对花岗岩中镁同位素分馏行为的结论相一致。作为典型的热液型矿床,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和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均产生了钾镁同位素分馏。德兴斑岩铜矿床大部分蚀变岩的钾镁同位素值都高于新鲜岩浆岩,具有显著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变化;相比之下,驱龙斑岩铜矿床埃达克质岩岩石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大部分位于岩浆岩基线值范围内,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不显著。此外,驱龙斑岩铜矿床花岗斑岩中铜大量富集,岩浆热液流体出溶是导致铜大量富集的主要原因,可能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温度、盐度)的热液流体导致花岗斑岩中钾镁同位素组成局部波动变化,这些流体不仅改变了花岗岩斑岩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并且从高度演化的岩浆中提取金属元素,最终导致铜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龙斑岩铜矿床 埃达克质岩石 钾镁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岩浆热液流体出溶
下载PDF
伟晶岩锂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对锂成矿过程的指示
6
作者 陈洁 李建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0-1614,共15页
花岗伟晶岩是最重要的硬岩型锂资源来源,近年来前人应用锂同位素对伟晶岩成岩成矿过程开展较多的研究工作。本文在综述伟晶岩锂同位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伟晶岩的锂同位素在指示伟晶岩熔体源区、指示伟晶岩熔体分离、结晶和流... 花岗伟晶岩是最重要的硬岩型锂资源来源,近年来前人应用锂同位素对伟晶岩成岩成矿过程开展较多的研究工作。本文在综述伟晶岩锂同位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伟晶岩的锂同位素在指示伟晶岩熔体源区、指示伟晶岩熔体分离、结晶和流体出溶中的研究思路,为揭示伟晶岩的锂成矿过程提供了启示。前人研究表明,伟晶岩熔体结晶分异和流体出溶过程均会产生较明显的锂同位素分馏:(1)结晶分异使残余伟晶岩熔体富集^(7)Li;(2)流体出溶使熔体富集^(6)Li;(3)扩散分馏使快速迁移的^(6)Li累积在熔体远端。全球伟晶岩(包括甲基卡伟晶岩)的Li含量与δ^(7)Li之间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甲基卡伟晶岩分异程度的增高与δ^(7)Li呈负相关关系。前人研究表明,高分异伟晶岩体系中锂同位素变轻可能是云母和锂辉石等富^(6)Li矿物的大量结晶、富^(7)Li流体出溶丢失或动力分馏作用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不平衡结晶分异作用会产生显著的动力分馏,热液蚀变作用会产生强烈的低温分馏,这些过程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会模糊锂的来源信息,给同位素示踪带来困难。因此,伟晶岩锂同位素组成可能对于指示锂的来源作用有限,但可以较好地指示熔体结晶分异和流体出溶等地质过程,有助于揭示伟晶岩熔体-流体的演化过程,指示锂矿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同位素 伟晶岩 成矿作用 结晶分异 流体出溶
下载PDF
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 被引量:76
7
作者 张招崇 侯通 +3 位作者 李厚民 李建威 张作衡 宋谢炎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9-1204,共16页
与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铁矿类型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玢岩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与这些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从基性-超基性、中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其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有关,形成于岩浆阶段,主... 与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铁矿类型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玢岩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与这些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从基性-超基性、中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其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有关,形成于岩浆阶段,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但是厚大的富铁矿石的形成则可归结于原始的富铁钛苦橄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多期次的岩浆补充以及流动分异等联合过程。钒钛磁铁矿石产于岩体下部还是上部与母岩浆的氧逸度有关:高的氧逸度导致磁铁矿早期结晶而使得其堆积于岩体的下部,相反,低氧逸度则导致低品位的浸染状矿石产于岩体的上部。虽然野外一些证据表明,元古宙斜长岩中的磷铁矿石可能是不混溶作用形成的,但是目前尚无实验证据。某些玢岩铁矿的一些磷灰石-磁铁矿石可能与闪长质岩浆同化混染了地壳中的磷导致的不混溶作用有关。除此之外,其他各类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铁矿床均与岩浆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有关。这些不同类型铁矿床的蚀变和矿化过程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形成过程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实验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岩浆-流体转换过程中出溶流体的数量以及成分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以及碳酸盐地层和膏盐层的混染可导致出溶的流体中Cl浓度的升高。早期高氧逸度环境可以使得硫以SO42-形式存在,抑制硫与铁的结合形成黄铁矿,有利于铁在早期以Cl的络合物发生迁移。大型富铁矿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而岩浆的多期侵位或岩浆房以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一个不透水层)一个有利于流体循环的断裂/裂隙系统是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流体中铁的卸载方式和位置会有明显差别,由此导致不同的矿石结构构造和不同的矿体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演化 不混 热液 流体出溶 铁的富集
下载PDF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与锡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44
8
作者 汪雄武 王晓地 +1 位作者 刘家齐 常海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共12页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早期深源浅成的高钾钙碱性复式花岗岩岩体。最晚的细粒花岗岩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15 1± 5 )Ma,低温蚀变和矿化的时代约为 13 6Ma。锡矿化分布于外接触带矽卡岩和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充填的断裂中 ,细粒花岗岩...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早期深源浅成的高钾钙碱性复式花岗岩岩体。最晚的细粒花岗岩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15 1± 5 )Ma,低温蚀变和矿化的时代约为 13 6Ma。锡矿化分布于外接触带矽卡岩和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充填的断裂中 ,细粒花岗岩岩浆作用与蚀变和矿化作用在空间上紧密伴生 ,成因上密切相关。骑田岭花岗岩具有花岗岩岩浆作用与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直接证据——岩浆 -热液过渡阶段典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结构构造变化大 ,出现许多不平衡的结构构造 ,如斑状结构、蠕虫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文象结构、花斑结构、细晶结构、环带结构、伟晶岩壳和晶洞构造 ;2石英中含有熔体包裹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 ,并与 CO2 流体包裹体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共存 ;3蚀变广泛 ,特别是存在高温自交代蚀变钠长石化和条纹长石的微斜长石化。这种高温蚀变的花岗岩具有四重效应 ,表现出惰性元素的活动性 ,w( K) /w ( Rb)、w ( Sr) /w( Eu)、w( Y) /w( Ho)和 w( Zr) /w( Hf)等值大大偏离球粒陨石中的值。这些特征反映了富挥发分的晚期花岗岩岩浆由于高位减压“过冷”及淬火从而导致挥发分出溶、顶盖沿构造薄弱带隐爆垮塌以及出溶流体与正在结晶的花岗岩间的流—岩相互作用。岩体冷却及其高热产率驱动长期的热液循环 ,形成广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田岭 细粒花岗岩 锡矿化 流体包裹体 流体出溶 REE四重效应 流-岩相互作用
下载PDF
河南省安林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艳 张招崇 朱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7-1321,共15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河南省安林铁矿是典型的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矿体产于闪长质岩石和中奥陶统灰岩的接触带。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安林闪长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3.38±0.81Ma,略晚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含矿岩体,形成于...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河南省安林铁矿是典型的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矿体产于闪长质岩石和中奥陶统灰岩的接触带。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安林闪长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3.38±0.81Ma,略晚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含矿岩体,形成于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伸展时期。但其中含有古老的锆石说明岩浆经历了地壳的混染。闪长质岩石具有相对低SiO2、高Mg#、高碱,富集Ba、Sr和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暗示了其形成于岩石圈地幔。岩相学特征以及Harker图解指示了岩浆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因此推断安林闪长岩可能是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的辉长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中发生了以铁镁矿物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的结果。安林地区矿石具有和闪长岩体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铁的成矿作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矿床中闪长岩体、矽卡岩、矿石和碳酸盐围岩的主量元素对比研究表明钠交代作用引起Na、K、Fe、Si等元素在各岩类间的迁移,其中迁移出的铁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安林地区初始岩浆富含水,分离结晶作用使残留岩浆水饱和而发生出溶;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区内膏盐层和碳酸盐地层的混染,促进了岩浆中流体的出溶并使出溶的流体富含Cl-,为有利于铁质活化的富Cl-岩浆流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铁矿 岩体成因 物质来源 流体出溶 安林
下载PDF
铁同位素体系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跃 朱祥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38-3654,共17页
本文报道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含铁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进一步了解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含铁矿物中的基本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构筑了铁同位素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 本文报道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含铁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进一步了解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含铁矿物中的基本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构筑了铁同位素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铁同位素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得出了铁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流体出溶、流体演化、表生蚀变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基本认识。在流体出溶过程中,相对于岩体,出溶的流体富集铁的轻同位素;成矿流体体系的演化过程中,矿物的结晶沉淀会导致铁同位素发生分馏,随着Fe(Ⅲ)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轻同位素,随着Fe(Ⅱ)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重同位素,随着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的Fe同位素组成随时间发生演化;在成矿后的表生蚀变作用过程,高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相对于原矿物富集铁重同位素,低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基本保留了原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Fe同位素在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应用潜力,流体出溶、流体演化等重要成矿作用过程中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是利用Fe同位素示踪Fe来源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铁矿物 铁同位素 流体出溶 流体演化 成矿物质来源
下载PDF
岩浆过程中铁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祥坤 孙剑 王跃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铁同位素在岩浆过程中可以发生明显的分馏。相对于地幔橄榄岩(δ56 Fe平均值约为0‰),玄武岩略微富集铁的重同位素(δ56 Fe平均值约为0.1‰)。相对于中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更加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岩浆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受铁的... 铁同位素在岩浆过程中可以发生明显的分馏。相对于地幔橄榄岩(δ56 Fe平均值约为0‰),玄武岩略微富集铁的重同位素(δ56 Fe平均值约为0.1‰)。相对于中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更加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岩浆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受铁的价态或氧逸度所控制。通常岩浆岩中的三价铁矿物(如磁铁矿等)相对于二价铁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Fe3+比Fe2+更加不相容,熔体比固体相更加富集Fe3+,因而部分熔融产物(通常为玄武岩)相对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在结晶分异过程及低氧逸度条件下,橄榄石、辉石等含Fe2+的矿物结晶导致熔体更加富集Fe3+,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重;在高氧逸度条件下,磁铁矿等含Fe3+的矿物结晶促使熔体更加富集Fe2+,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轻。在流体出溶过程中,出溶的流体相对富集铁的轻同位素,残余的岩浆铁同位素组成变重。现有研究表明,铁同位素在示踪岩浆作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铁同位素 岩浆过程 部分熔融 结晶分异 流体出溶 氧逸度 火成岩
下载PDF
铜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认识与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跃 朱祥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在甘肃西峰剖面黄土样品的铜同位素组成测定基础上,讨论了地壳的平均铜同位素组成。根据铜同位素在不同储库、不同类型矿床和不同矿物中的分布特征,认为铜同位素可以用来指示成矿温度、源区变化、流体出溶过程、矿化过程和次生富集过程... 在甘肃西峰剖面黄土样品的铜同位素组成测定基础上,讨论了地壳的平均铜同位素组成。根据铜同位素在不同储库、不同类型矿床和不同矿物中的分布特征,认为铜同位素可以用来指示成矿温度、源区变化、流体出溶过程、矿化过程和次生富集过程等与成矿作用相关的信息。具体表现在:低温环境下形成的矿物比高温环境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更大的铜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流体出溶过程中,铜同位素会发生分馏,早期出溶的流体富集铜的轻同位素,晚期出溶的流体富集铜的重同位素;同一矿化集中区内,根据同类型矿床间的铜同位素分布特征可以判别出其是否为同一矿化事件的产物;热液萃取源区铜的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从源区中淋滤出来。此外,在成矿体系中,淋滤帽富集轻同位素的特征可能暗示其下部存在铜矿化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黄土 铜同位素 成矿温度 流体出溶 源区变化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矿床模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振华 毛景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99,共24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矿带,本文对其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深部动力学模型和矿床模型,旨在推动区域进一步锡银找矿工作。研究表明,锡多金属矿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具有明显的成...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矿带,本文对其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深部动力学模型和矿床模型,旨在推动区域进一步锡银找矿工作。研究表明,锡多金属矿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具有明显的成群分布特点,空间上夹持在二连—贺根山、黄岗—甘珠尔庙和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之间,矿化时代集中在150~130 Ma之间,但在个别大中型矿床中表现出多期成矿的特征。尽管锡矿化规模巨大,但目前揭露的高分异含矿花岗岩体并不多见,成矿作用可能与该区高的成矿元素背景值有关,但同时矿体下部可能存在隐伏高分异岩体。锡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锡铅锌银为主,鲜有共生或伴生钨矿化,不同阶段或类型矿化是深部岩浆房多期次出溶的不同或相同性质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反应也会影响流体的组成和演化。岩浆流体出溶、地层活化萃取、地幔物质、大气降水、热卤水和变质热液共同参与了成矿作用,尤其是深部镁铁质岩浆底侵及脱气不仅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同时也可能提供了大量的成矿元素和挥发组分。在成矿过程中,流体温压的下降、不同来源流体混合、超临界流体不混溶作用、流体多次沸腾和水岩反应等是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多金属矿 时空分布 流体出溶 壳幔作用 超常富集机制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内蒙古敖仑花斑岩钼矿床脉状岩枝的岩相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滔 王玉往 +3 位作者 王京彬 张会琼 赵路通 石煜 《矿产勘查》 2016年第1期93-100,共8页
脉状岩枝与单向固结结构(UST)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岩浆—热液过渡结构,其内的原生包裹体可能记录了初始流体出溶的信息。文章在内蒙古敖仑花斑岩钼矿中首次发现了脉状岩枝的存在。岩相学特征显示,脉状岩枝可分为3类:(1)富流体脉状岩枝,(2... 脉状岩枝与单向固结结构(UST)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岩浆—热液过渡结构,其内的原生包裹体可能记录了初始流体出溶的信息。文章在内蒙古敖仑花斑岩钼矿中首次发现了脉状岩枝的存在。岩相学特征显示,脉状岩枝可分为3类:(1)富流体脉状岩枝,(2)富岩浆脉状岩枝,(3)细晶岩脉。脉状岩枝的特征表明,初始流体可能是岩浆分异后残余硅酸盐熔体和流体共存的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反映成矿流体是深部岩浆房流体出溶的产物,并可能在敖仑花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型的岩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岩枝 流体出溶 敖仑花斑岩型钼矿 内蒙古
下载PDF
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成岩成矿特征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疏孙平 李秋根 +1 位作者 刘树文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7-250,共14页
文中简要总结了斑岩型金矿、铜矿和钼矿在产出的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出溶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蚀变等方面的异同点,重点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的源区和过程(熔体和流体演化)3个方面解释了上述差异。Au、Cu和Mo在地球... 文中简要总结了斑岩型金矿、铜矿和钼矿在产出的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出溶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蚀变等方面的异同点,重点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岩浆的源区和过程(熔体和流体演化)3个方面解释了上述差异。Au、Cu和Mo在地球化学性质尤其是亲硫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元素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最终控制了矿床的分布。岩浆的源区及其温压条件、熔体上升过程中矿物的分离结晶和中上地壳岩浆房内的演化程度控制了成矿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就位时的压力和温度,从而导致出溶流体在p-T-X上的变化。结合岩浆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和SiO_2的含量,可以评估斑岩型矿床的类型:高的Rb含量是斑岩型钼矿的特征,高的Ba含量是斑岩型钼+铜矿的特征,高的Sr含量是斑岩型铜+金矿的特征。相对于俯冲环境,后俯冲环境下的成矿岩体具有更高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矿区中酸性岩石的结构(斑状、似斑状、不等粒和等粒结构)可以用来初步指示成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分配系数 岩浆演化 流体出溶
下载PDF
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嘴矽卡岩型金铜矿床含矿岩体中辉石和角闪石成分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和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段登飞 蒋少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07-3517,共11页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金铜矿化有关的岩体在浅部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作用,本文对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嘴矽卡岩型金铜矿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利用电子探针(EMPA)分析了其中辉石和角闪石的主量成分。岩相...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金铜矿化有关的岩体在浅部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作用,本文对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嘴矽卡岩型金铜矿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利用电子探针(EMPA)分析了其中辉石和角闪石的主量成分。岩相学特征显示辉石形成时间早于角闪石。辉石成分变化较小,而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角闪石可根据Al的含量分为高低两组,即高铝含量的自形角闪石以及低铝含量的半自形及他形角闪石。高铝角闪石又不同程度的被低铝角闪石交代。通过矿物温压计估算辉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1055~1071℃(平均1060℃)和224~312MPa(平均255MPa)。高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809~864℃(平均833℃),108~193MPa(平均137MPa),低铝角闪石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为721~766℃(平均741℃),48~67MPa(平均56MPa)。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并且从高铝角闪石到低铝角闪石,熔体的氧逸度从△NNO+0.6升高到△NNO+1.9。岩浆经历了连续的侵位历史,从9.6km到5.2km的岩浆房再到2.1km的浅地壳处就位。岩浆在9.6km处经历了辉石的分离结晶,在5.2km处经历了角闪石及少部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在2.1km处经历由于降压引起的流体出溶。由于深部的分离结晶作用,熔体中的水含量增加,氧逸度升高。较高的水含量使岩浆更容易演化出成矿热液,较高的氧逸度使岩浆演化早期没有硫化物的分离结晶,从而阻止了成矿元素在岩浆演化早期亏损。鸡冠嘴岩体较浅的就位深度也更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析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鸡冠嘴金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冠嘴 分离结晶 铜金富集 流体出溶 角闪石
下载PDF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tungsten speciation and partitioning behavior during fluid exsolution from granitic melt 被引量:2
17
作者 Ye Qiu Xiaolin Wang +5 位作者 Jianjun Lu I-Ming Chou Ye Wan Rongqing Zhang Wenlan Zhang Rui Su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2期2358-2368,共11页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ungsten(W)deposits are of magmatic-hydrothermal origin.The species and partitioning of W during fluid exsolution,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ore deposits,...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ungsten(W)deposits are of magmatic-hydrothermal origin.The species and partitioning of W during fluid exsolution,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ore deposits,are thu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However,this issue has not been well addressed mainly du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ported partition coefficients(e.g.,from strongly incompatible to strongly compatible)between fluid and melt(D_(W)^(fluid/melt)).Here,we used an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ic approach to describe the W speciation,and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Dfluid/melt of individual and total W species in granite melts and coexisting Na2WO4 solution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T;700–800C)and pressures(P;0.35–1.08 GPa).Results show that WO_(4)^(2-)and HWO4are predominant W species,and the fractions of these two species are similar in melt and coexisting fluid.The partitioning behaviors of WO_(4)^(2-)and HWO4are comparable,exhibiting strong enrichment in the fluid.The total DW fluid/melt ranges from 8.6 to 37.1.Specifically,DW fluid/melt decreases with rising T–P,indicating that shallow exsolution favors enrichment of W in evolved fluids.Furthermore,Rayleigh fractionation modeling based on the obtained D_(W)^(fluid/melt)data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fluid exsolution processes.Our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at fluid exsolution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generate W-rich oreforming fluids.This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in situ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ore-forming elements during the magmatic-hydrothermal transition,especially for rare metals associated with granite and pegmat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GSTEN Species Partition coefficient Fluid exsolution In situ observ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