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FD-DEM耦合的梯级溜槽的设计与分析
1
作者 孙晓霞 胡枫 孟文俊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6,661,共6页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可以有效控制物料流的速度和方向,降低对溜槽内表面的冲击磨损,降低出口处的粉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溜槽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CFD-DEM)耦合 粉尘
下载PDF
基于SPH-FEM耦合法切缝药包爆破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2
作者 程兵 汪海波 宗琦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0-307,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切缝药包爆破机理,在AUTODYN内运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单元(SPH FEM)耦合法构建了装药不耦合系数为2.0的切缝药包爆破模型,分析装药爆炸初期的爆轰产物膨胀过程、爆轰产物粒子运动速度及炮孔周围岩体损伤演化历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切缝药包爆破机理,在AUTODYN内运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单元(SPH FEM)耦合法构建了装药不耦合系数为2.0的切缝药包爆破模型,分析装药爆炸初期的爆轰产物膨胀过程、爆轰产物粒子运动速度及炮孔周围岩体损伤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对于切缝方向,由于没有切缝管的约束作用,爆轰产物粒子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向前运动,粒子最大运动速度可达到4750m s^-1,最前端粒子在3.5μs到达孔壁,切缝方向岩体开始产生损伤破坏,且随着切缝管内爆轰产物的继续膨胀,切缝方向岩体进一步受到破坏;对于非切缝方向,切缝管的约束作用使得爆轰产物粒子膨胀受阻,粒子最大运动速度仅为800 m s^-1,同时切缝管在爆轰产物的推动下缓慢向炮孔壁运动,12.6μs切缝管到达炮孔壁,非切缝方向岩体开始产生损伤,但损伤展布区域较小,且非切缝方向炮孔壁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单元(SPH-FEM)耦合 AUTODYN 切缝药包 爆破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双流体喷嘴颗粒物去除特性及效率优化研究
3
作者 陈波 许尽欢 +4 位作者 李艳英 卢英杰 钟义龙 张哲源 李研彪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5-904,共10页
雾化除尘技术是有效防治大气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矿山等场所的降尘具有重要意义。双流体雾化喷嘴基于其良好的雾化表现,成为雾化除尘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雾化后雾滴与烟尘颗粒的粘附与沉降过程是双流体喷嘴颗粒物去除的重要步骤... 雾化除尘技术是有效防治大气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矿山等场所的降尘具有重要意义。双流体雾化喷嘴基于其良好的雾化表现,成为雾化除尘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雾化后雾滴与烟尘颗粒的粘附与沉降过程是双流体喷嘴颗粒物去除的重要步骤。因此,揭示雾滴与烟尘颗粒的粘附与沉降特性对于提升双流体喷嘴颗粒物去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耦合法(CFD-DEM),通过3D设计软件和离散元仿真软件ANSYS、EDEM对双流体喷嘴进行耦合数值模拟仿真,研究颗粒之间的相撞粘附与沉降,得到了不同气液压力比、不同雾滴粒径下雾滴颗粒的速度分布规律,并利用正交数值模拟方法对双流体雾化喷嘴颗粒物去除效率进行研究,得到了各运行参数对颗粒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气液压力比的增大,雾滴颗粒最大速度呈增大趋势;雾滴颗粒粒径越小,雾滴颗粒最大速度越大,且加速至最大速度的时间越短;通过极差分析可知,运行参数中对颗粒物去除效率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雾滴粒径B、气液压力比A、烟尘颗粒粒径D、烟尘颗粒速度C,其最优水平组合为A_(3)B_(1)C_(3)D_(1)。该研究可为双流体雾化喷嘴的颗粒物去除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除尘 流体喷嘴 去除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耦合(CFDDEM) 耦合仿真
下载PDF
基于幂律分布的浮冰生成方法及船-冰碰撞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原赫 刘昆 +1 位作者 俞同强 王加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随着北极冰川的不断融化扩散,极地航行船舶与浮冰的碰撞不可避免,而浮冰分布变化是影响船-冰碰撞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浮冰分布的研究多是基于图像数据识别,在模拟计算中多简化为规则方形冰块,这与实际浮冰分布与形状有着明显区别... 随着北极冰川的不断融化扩散,极地航行船舶与浮冰的碰撞不可避免,而浮冰分布变化是影响船-冰碰撞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浮冰分布的研究多是基于图像数据识别,在模拟计算中多简化为规则方形冰块,这与实际浮冰分布与形状有着明显区别。为此,基于幂律分布理论与浮冰形状特征在ANSYS/LS-DYNA软件中编写子程序生成浮冰场,以此为基础,基于环境边界的流-固耦合法,建立极地航行船舶、浮冰场与流场耦合模型,解决船舶与浮冰漂浮问题,进而开展船-冰碰撞数值仿真计算,得到碰撞过程中浮冰的运动情况、船-冰碰撞载荷、船体损伤变形及各构件的吸能等参数,全面分析了船舶与浮冰多次、连续碰撞过程中的耦合作用规律。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极地航行船舶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冰碰撞 浮冰概率分布 流体-结构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径向移动床反应器数值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臻 刘雪东 黄令军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3,共5页
针对径向移动床反应器内颗粒及流体分布不均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离散单元法(DEM)耦合的方法,对6种不同开口面积和分布形式的中心管的移动床反应器内的颗粒与流体的运动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反应器内部气体流场特性及颗粒运... 针对径向移动床反应器内颗粒及流体分布不均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离散单元法(DEM)耦合的方法,对6种不同开口面积和分布形式的中心管的移动床反应器内的颗粒与流体的运动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反应器内部气体流场特性及颗粒运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开孔面积与进口面积的适宜比例为0.8~1.12,最优比为0.96;改变中心管两端开孔的分布能使流场均布,避免端效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耦合 移动床反应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DEM-MFBD-CFD方法的冰雪飞溅击打应答器力学研究
6
作者 迟义浩 肖宏 +2 位作者 郄录朝 张智海 路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0-297,共8页
严寒地区冰雪飞溅问题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性有直接影响,现场调研发现多处冰块脱落击打应答器的现象,而国内外对此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采用基于离散元-多柔性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discrete element method-multi flexible body dynami... 严寒地区冰雪飞溅问题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性有直接影响,现场调研发现多处冰块脱落击打应答器的现象,而国内外对此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采用基于离散元-多柔性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discrete element method-multi flexible body dynamics-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EM-MFBD-CFD)耦合分析法,建立车厢底板结冰脱落击打应答器模型,并借助风洞和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建立的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列车速度、风压变化、冰块质量等因素对应答器击打的受力影响。结果表明:应答器受到的最大应力随列车运行速度呈现幂函数增长关系,当行车速度增大到350 km/h时,最大应力达15.591 MPa,约为150 km/h时的3.5倍;且随冰块质量增加应答器最大应力呈现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长趋势;当横风风速为5~20 m/s作用时,应答器表面所受到的最大应力相差不大,表明横风对冰雪击打应答器作用可忽略不计;为减小冰雪飞溅击打应答器危害,可采取除融雪手段、列车降速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飞溅 离散单元 离散元-多柔性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DEM-MFBD-CFD)耦合分析 应答器 力学响应
下载PDF
降落伞载荷分析介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青斌 王昱 +2 位作者 宋旭民 彭勇 秦子增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文章回顾了降落伞应力计算分析方法的发展,阐述了应力分析的若干种方法,包括经验法、充气能量法及其结构与流体耦合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并提出看法意见。
关键词 降落伞 载荷分析 充气能量传递 应力 计算流体力学 流体耦合法 航天器
下载PDF
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离散颗粒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任立波 韩吉田 赵红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了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的颗粒混合过程,揭示了气固两相的运动特性和颗粒混合机制,考察了沉浸管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沉浸管引起床内气泡的聚并和破碎,气泡主要绕沉浸管而非沿两侧壁向上移动,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气相流场沿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颗粒宏观流动结构与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径向非均匀特性;沉浸管的存在和表观气速的增加均有助于颗粒混合,使颗粒达到完全混合的时间减少;颗粒撞击管壁的频次和冲刷速度是造成沉浸管磨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耦合并行模型 单沉浸管流化床 流动特性 颗粒混合 磨损
下载PDF
文丘里粉体喷射器内部颗粒运动特性的联合仿真 被引量:4
9
作者 许晶 刘雪东 仇康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3,共5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方法,对文丘里粉体喷射器内部5种不同粒径球形颗粒组成的颗粒群的气力输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颗粒的运动轨迹,发现部分颗粒在吸收室的底部聚集,颗粒在文丘里喷射器内部的运动集中分布在输...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方法,对文丘里粉体喷射器内部5种不同粒径球形颗粒组成的颗粒群的气力输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颗粒的运动轨迹,发现部分颗粒在吸收室的底部聚集,颗粒在文丘里喷射器内部的运动集中分布在输送管道的中下部位,小尺寸颗粒速度较快,颗粒尺寸越大,颗粒与颗粒碰撞次数越多,颗粒与壁面碰撞次数越少;采用离散单元法-有限单元分析(DEM-FEA)耦合方法对颗粒与壁面碰撞引起的壁面应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射器在喷嘴出口处附近和吸收室底部出现应力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丘里喷射器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耦合 颗粒运动 离散单元-有限单元分析耦合 应力分析
下载PDF
液滴冲击移动液膜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淼 朱卫兵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44-1952,共9页
为了研究液滴冲击移动液膜问题,建立了三维不可压缩层流计算模型,基于耦合的水平集-流体体积法对两相界面进行追踪,探讨了液膜速度和厚度、液滴直径和速度对冲击移动液膜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液膜静止时,冲击结果是对称的,而液膜移动时... 为了研究液滴冲击移动液膜问题,建立了三维不可压缩层流计算模型,基于耦合的水平集-流体体积法对两相界面进行追踪,探讨了液膜速度和厚度、液滴直径和速度对冲击移动液膜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液膜静止时,冲击结果是对称的,而液膜移动时,冲击结果变为非对称;液膜速度对冠上游生长具有增强效应,而对冠下游具有抑制作用,增加液膜速度冠的上游高度增加、下游高度减小,内径增加;液膜厚度增加,液膜与壁面的粘性损失减小,吸收冲击动能的能力增强,当无量纲液膜厚度小于1时,冠的上、下游高度均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否则相反;当无量纲液膜厚度小于0.5时,冠内径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否则反之;随液滴直径和速度的增大,冠的高度和内径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液膜 耦合的水平集-流体体积 两相界面
下载PDF
虾饲料颗粒对自动饲喂系统提升管管壁的磨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腾 胡国胜 +2 位作者 王雨 赵文捷 宋君萍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1,共5页
实验针对虾饲料颗粒对气力输送自动饲喂系统管道的磨损开展研究。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计算流体模型与离散元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耦合求解,探究气力输送自动饲喂系统提升管角度与入口风速对弯管内法向与切向磨损的影... 实验针对虾饲料颗粒对气力输送自动饲喂系统管道的磨损开展研究。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计算流体模型与离散元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耦合求解,探究气力输送自动饲喂系统提升管角度与入口风速对弯管内法向与切向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管角度对法向和切向累积接触能影响不大,较大提升管角度可显著减小管道切向磨损面积;入口风速对法向和切向累积接触能影响较大,且较小入口风速可显著降低管道法向磨损面积。研究结果可为虾饲料自动饲喂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自动饲喂系统 磨损 虾饲料颗粒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耦合 相对磨损模型
下载PDF
透水性碎石丁坝绕流及块体受力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有为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104,共7页
碎石丁坝常用于河道的水流调控,其水动力学特征是评估工程效应的重要依据。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可有效地用于模拟相关的水动力学过程,描述其力学特征。建立了带自由表面多孔介质水流模型和离散单元法相耦合的CFD-DEM数值模型,并依据试验数... 碎石丁坝常用于河道的水流调控,其水动力学特征是评估工程效应的重要依据。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可有效地用于模拟相关的水动力学过程,描述其力学特征。建立了带自由表面多孔介质水流模型和离散单元法相耦合的CFD-DEM数值模型,并依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有效性及模拟精度的验证。利用该数值模型开展碎石丁坝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构透水性对局部流动和碎石体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丁坝透水性的增强,尾流区沿流向延长。2)不同坝体透水性条件下的主流区及尾流区的速度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尾流区内的剪切流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丁坝结构受力分析显示,随着坝体透水性的增强,块体受力区域由坝头向坝身蔓延、受力区面积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丁坝 绕流特性 结构受力 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单元)耦合模型 自由表面水流
下载PDF
An Analytic Solution to Well-water Level Changes under Barometric Pressure
13
作者 Liu Chunping Deng Liang +2 位作者 Liao Xin Wan Fei Shi Y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Under barometric pressure, groundwater flow in well-aquifer systems is a kind of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problem. Applying the flux boundary conditions on borehole wall and water pressur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insid... Under barometric pressure, groundwater flow in well-aquifer systems is a kind of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problem. Applying the flux boundary conditions on borehole wall and water pressur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rehole wall under barometric pressure (BP), an analytic solution to well-water level changes has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ormulation shows that the BP coefficients increase with time and tend to BP constant. The Change of BP coefficients over time depends only on the ratio of transmissivity (T) to the well radius squared ( r2, ) ,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hange in BP. The BP constant only relates to aquifer loading efficiency (B),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quifer transmissivity and well radius. The BP coefficients' change over time in the analytic formul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measured data from the Nanxi wells. Based on the BP coefficient changes over time, a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 is suggested and discussed in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aquifer BP constant (or B) and transmissivity by using the Nanxi wel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water level Barometric pressure Analytic solution PARAMETERESTIMATION Barometric pressure coefficient
下载PDF
Numerical Determination of Induced Electric Eddy Fields Inside Arbitrarily Shaped Induction Coils
14
作者 Chris Volkmar Jens Simon Ubbo Ricklefs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4年第4期262-268,共7页
We propose a numerical solution of 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time-varying, non-uniform vector potential inside arbitrarily shaped electrical coils. The vector potential can be related t... We propose a numerical solution of 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time-varying, non-uniform vector potential inside arbitrarily shaped electrical coils. The vector potential can be related to the magnetic induction which yields the well-known form of Faraday's law. The algorithm applies for non-retarding fields within the quasi-stationary regime. The model is intended t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side the discharge chambers of radio-frequency ion thrusters. This provides a basis for modeling an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which is kept burning by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In the long run, this plasma model will be us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s which are needed for driving radio-frequency ion thrusters more efficiently. To predict the induced radio frequency fields more precisely, the skin effect along the coil wire is modeled. Furthermore, an impedance model of the coil, which incorporates the skin effect, is introduced. The simulated data are compared to measured values obtained by a generic electric field probe. Although the probe was uncalibrated, the observed values were highly similar to the expected values as determined by the numerical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plasma heating numerical analysis inductive heating.
下载PDF
SPH耦合FEM模拟弹丸撞击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15
作者 王建明 裴信超 +2 位作者 樊现行 刘伟 曹雁超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92,110,共7页
为消除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处理切屑分离及大变形问题的局限,使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耦合FEM模拟此类问题。工件使用SPH建模,弹丸使用FEM建模,二者通过接触算法实现耦合,通过仿... 为消除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处理切屑分离及大变形问题的局限,使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耦合FEM模拟此类问题。工件使用SPH建模,弹丸使用FEM建模,二者通过接触算法实现耦合,通过仿真实验研究锐边弹丸在不同入射条件下撞击工件时,弹丸的翻转效应对工件表面弹坑深度、切屑堆积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倾角较大时,弹丸向前翻转,对工件表面产生碾压作用,形成尖锐的弹坑,切屑堆积在弹坑前部边缘不与工件分离;当前倾角较小时,弹丸向后翻转,对工件表面产生铲削作用,切屑与工件分离,弹坑横截面光滑而平缓。通过与相关实验及理论数据的比较,验证了仿真模型及结果的正确性,为锐边弹丸侵蚀工件表面的仿真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边弹丸撞击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有限元 翻转作用 表面形貌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双硬度靶对球形弹丸的防护性能
16
作者 周楠 王金相 +1 位作者 杨瑞 谢君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4-570,共7页
以钢/铝双硬度爆炸焊接复合靶为研究对象,采用系列弹道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在球形弹丸垂直侵彻作用下的抗侵彻性能。侵彻实验利用直径为14.5mm的滑膛枪发射直径为6mm的钢质球形弹丸;采用LS-DYNA3D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和有限元-光... 以钢/铝双硬度爆炸焊接复合靶为研究对象,采用系列弹道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在球形弹丸垂直侵彻作用下的抗侵彻性能。侵彻实验利用直径为14.5mm的滑膛枪发射直径为6mm的钢质球形弹丸;采用LS-DYNA3D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和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FE-SPH)耦合法,进行数值模拟。基于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靶板的毁伤机理和破坏模式,以及靶板厚度、强度等因素对复合靶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球形弹丸的垂直侵彻作用下,钢面板发生剪切冲塞破坏,铝背板发生延性扩孔破坏;对于双层靶而言,钢面板与铝背板的厚度比约为2/3时,复合靶的抗侵彻性能最差;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FE-SPH耦合算法可较好地预测双层复合靶板的抗侵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硬度靶 抗侵彻性能 毁伤机理 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
原文传递
有限长管道端部活塞声源辐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永壮 周其斗 +1 位作者 刘文玺 王晓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4-69,共6页
为研究有限长管道端部活塞声源的辐射阻抗和辐射特性,首先在理论上定性分析了该问题与半无限长开口圆管终端辐射问题的区别和可以近似的条件;然后采用结构有限元耦合流体有限元耦合流体边界元(FE-FE-BE)法,定量研究了两个问题中辐射阻... 为研究有限长管道端部活塞声源的辐射阻抗和辐射特性,首先在理论上定性分析了该问题与半无限长开口圆管终端辐射问题的区别和可以近似的条件;然后采用结构有限元耦合流体有限元耦合流体边界元(FE-FE-BE)法,定量研究了两个问题中辐射阻抗的异同;最后通过仿真算法研究了管道长径比、矩形活塞宽长比等因素对管端活塞声源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a<0.5时,圆管端活塞声源辐射阻抗与半无限长开口圆管终端辐射阻抗几乎完全相同,当ka>1时,二者存在一定差别;管道长径比对管端活塞声源的辐射特性影响有限,而矩形活塞宽长比对声源的辐射阻抗和指向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声源 有限长管端活塞 开口管终端辐射 结构有限元耦合流体有限元耦合流体边界元(FE-FE-BE) 声辐射阻抗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Unsteady State Performance of a Secondary Air System by the 1D-3D-Structure Coupled Method
18
作者 WU Hong LI Peng LI Yulo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8-77,共1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unsteady state conditions in the secondary air systems in gas turbines. The 1D-3D-Structure coupled method was applied. A 1D code was used to model the standard compone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unsteady state conditions in the secondary air systems in gas turbines. The 1D-3D-Structure coupled method was applied. A 1D code was used to model the standard components that have typical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i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were described by empirical correlation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or CFD calculations. A 3D code was used to model the non-standard components that cannot be described by typical geometric languages, while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compute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heat conduction at certain important positions. These codes were coupled through their interfaces. Thus, the changes in heat transfer and stru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caused by exterior disturbances can be reflected. The results of the coupling method in an unsteady state showed an apparent deviation from the existing data, while the results in the steady state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ing data.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in the unsteady state was caused primarily b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hat cannot be predicted by the 1D method. Thu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unsteady state performance of a secondary air system more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the 1D-3D-Structure coupled method should be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air system Unsteady 1D-3D-structure Coupling Gas turb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