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流体逸散管道地震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骆迪 蔡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流体逸散管道是深部流体向上运移所形成的通道,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由地震资料显示,流体逸散管道主要由根部、过路区和末端3部分组成。由于形成机制、起源和流体成分的不同,其组成三要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流体逸散管道... 流体逸散管道是深部流体向上运移所形成的通道,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由地震资料显示,流体逸散管道主要由根部、过路区和末端3部分组成。由于形成机制、起源和流体成分的不同,其组成三要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流体逸散管道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水力压裂是文献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关流体逸散管道形成机制的解释,但是,随着地震勘探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水力压裂不足以解释所有类型的流体逸散管道,还存在其他的成因机制,包括流化侵蚀作用、局部空洞坍塌及同沉积模式等。从流体逸散管道组成三要素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类型流体逸散管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其4种成因机制下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运移 流体逸散管道 地震反射 水力压裂 流化作用
下载PDF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常规储集层流体识别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怀军 李秀彬 +3 位作者 马树明 经俭波 张小虎 苑传江 《录井工程》 2020年第2期72-78,共7页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中T2谱图的差异性可以用于反映地层中流体的性质,是提高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解释符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勘探区域大、储集层均质性各不相同,核磁共振测量的含油饱和度差异很大,流体性质判断难度大,给录...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中T2谱图的差异性可以用于反映地层中流体的性质,是提高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解释符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勘探区域大、储集层均质性各不相同,核磁共振测量的含油饱和度差异很大,流体性质判断难度大,给录井解释评价带来巨大挑战。基于核磁共振技术中初始状态、饱和状态、浸锰状态所产生的T2谱图特征,总结出剩余油指数和流体逸散指数两个反映孔隙中剩余流体性质的参数,同时利用含油饱和度数据并加以控制,建立了新的三端元图板。经过实际应用与试油结论验证,不同流体性质的储集层在该图板中差异明显,可有效区分流体性质,提高了资料的适用程度,提升了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评价流体性质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储集层 流体识别 剩余油指数 流体逸散指数 T2谱图 T2截止值 三端元图板
下载PDF
利用反射地震和多波束资料研究南海西北部麻坑的结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8
3
作者 拜阳 宋海斌 +2 位作者 关永贤 陈江欣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08-2222,共15页
麻坑通常是由海底流体逸散形成的一种海底表面的残留地貌.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西北部,包括琼东南盆地的西南部和中建南盆地的中北部.该区域海底表面主要覆盖细粒沉积物,并且底流活动强烈,底流水道发育.为麻坑的形成和发育提... 麻坑通常是由海底流体逸散形成的一种海底表面的残留地貌.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西北部,包括琼东南盆地的西南部和中建南盆地的中北部.该区域海底表面主要覆盖细粒沉积物,并且底流活动强烈,底流水道发育.为麻坑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麻坑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流体逸散系统,本文通过反射地震资料在本区发现了断层、气烟囱、泥火山、泥底辟、声空白/声混浊、强反射等多种与流体逸散相关的指示特征.麻坑的几何特征随着区域的不同会有较大变化.首先本区麻坑的尺寸跨度较大,与底流水道伴生的麻坑和广乐隆起的麻坑表面宽度通常是几十米到数百米,其他区域麻坑的表面宽度通常可达数千米,被称为巨型麻坑.其次本区麻坑的表面形态复杂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新月形、环形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可能指示了麻坑的不同发育阶段,新月形麻坑可能发育程度较低,其次是环形,圆形则相对较为成熟.据此推断发育程度较低的新月形麻坑有可能是活动麻坑,而地震海洋学的资料也倾向于证实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流体逸散 底流 南海 地震海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