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展开更多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展开更多
文摘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
文摘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文摘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