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3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周双陆 李翠萍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48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及右室流出道部起搏组(RVOT),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48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及右室流出道部起搏组(RVOT),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RVAP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762±19)pg/m L明显高于术前(561±15)pg/m L(P<0.05),RVOT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前(539±13)pg/m L与术后(612±17)pg/m 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AP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最宽(P<0.05),RVOT组患者最窄(P<0.05);术后RVAP与RVOT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舒张末期前后径、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患者血浆BNP水平最低、起搏QRS时限最窄,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心尖部起搏 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文慧 郭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33-538,共6页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孟伟栋 汪芳 +3 位作者 史浩颖 张彩凤 薛吉祥 庄文燕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4期3835-3836,共2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
4
作者 秦丰明 成银宏 +8 位作者 唐欧杉 陈钟良 吴群伟 陈丽娜 周浩亮 谢华 施涛 陈新龙 张晓康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5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4例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下,植入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器,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3月左右的心功能。并在术后...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4例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下,植入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器,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3月左右的心功能。并在术后早期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选择24例常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作为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月左右的心功能NYHA分级、每分钟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EF%)、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X线心胸比、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在术前术后无明显改变(P>0.05)。QRS波时限RVOT起搏组明显窄于RVA起搏组(P<0.05),再次住院次数RVOT组(0.25人次/年)低于RVA组(0.53人次/年),但无显著差异(P>0.05)。RVOT组15例患者在术后3天即予华法令抗凝,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未出现出血性并发症,电极固定良好。RVOT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和RVA翼状电极导线相似,随访16.5±9.39月,无1例出现起搏、感知异常。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器植入是安全、可靠,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缓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且能尽早使用华法令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心力衰竭 心房纤颤 卡维地洛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壁同步性的影响
5
作者 俞杉 吴强 杨永曜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同步性 左室壁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 症状严重程度 右室心尖部 右心室收缩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杜岗 李自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2期203-205,共3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脏起搏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脉冲发生器 心内膜电极 起搏器治疗 心脏骤停 脉冲刺激
下载PDF
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比较分析
7
作者 向睿 赵建全 何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16)和RVOT起搏组(n=17)。在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为临床评估,左室射血分数,QRS波群时限,BNP水平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术后平均随访(0.8±0.4)年,两组术后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有所延长,RAP、RVOT分别延长了(40±29)、(56±25)ms vs(24±22)、(32±25)ms,P<0.05;且RVAP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RVOT(14±28)、(22±26)m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LVEF较术前均有下降,RAP、RVOT分别为(-3±8)%、(-4±9)%vs(-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LEVF、NYHA分级、BNP、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VAP引起QRS时程延长,且LVEF值降幅大于RVO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左心功能受损,心方面衰竭发生率方面,RVOT优势性也不明显,可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 右室心尖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评价
8
作者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右室双部位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定位的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陆敏 周建龙 +2 位作者 金骁琦 盛晓东 范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电极放射影像定位与心电图特点对确定起搏导线植入位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医院心内科过去6年间植入DDD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主动固定...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电极放射影像定位与心电图特点对确定起搏导线植入位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医院心内科过去6年间植入DDD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根据室间隔起搏的部位不同分为高位、中位、低位组。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患者术中12导联心电图特征,包括QRS波形态、时限及振幅。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计98例,中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最短(139±21)ms,较之高位间隔起搏有差异。间隔部起搏位置升高,胸前导联R/S移行越靠前。下壁导联R波振幅与间隔部起搏位置存在相关。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术中心电图分析对室间隔起搏电极定位有实用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起搏 室间隔起搏 心电图
下载PDF
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晶 曾国洪 +1 位作者 曾少颖 王树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78-178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n=22)和右室心尖部组(n=16)。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心脏彩超心功能指标及QRS波时限,术中与术后起搏参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右室流出道组与右室心尖组在术前及术后心功能指标、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差值、导线阻抗差值、R波幅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术后QRS波时限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的QRS波时限差值[(134.95±12.86)ms vs(147.44±22.35)ms,t=1.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安全可行,两者起搏术后QRS波时限增宽,但右室心尖起搏组QRS波时限增宽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指标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秦志慧 丁汉元 +3 位作者 任文丽 翟晓江 文斌 李政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治疗有严重心衰的心肌病患者。由于RVOT接近房室结水平,可更好地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CHF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病死率... 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治疗有严重心衰的心肌病患者。由于RVOT接近房室结水平,可更好地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CHF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病死率高。如何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血流动力学 CHF患者 右室流出道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器质性心脏病 螺旋电极 主动固定
下载PDF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印生 王梦洪 +5 位作者 章杨龙 蔡新根 郑泽琪 吴友平 张智亮 罗雄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47-49,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RVOT起搏比RVA起搏时的CO、CI明显增加。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较,明显改善心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律失常 心室激动顺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术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丽娟 邓晓奇 +5 位作者 王淑珍 严霜霜 徐敏 刘春霞 谭焜月 熊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即左室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SD)、最大时间差(Tmsv-Dif)及经心率校正的标准差及时间差(Tmsv-SD%、Tmsv-Dif%),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差异。结果两组LVEF、LVSV、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意义(均P<0.05)。结论 RT-3DE能定量评价LBBP患者和RVOP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且LBBP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同步性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房收缩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婷婷 王芳 +2 位作者 纳丽莎 周丽 王竞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723-726,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30例因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在术前1周及术...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30例因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在术前1周及术后1、3和6个月应用RT-3DE采集左心房全容积图像,获得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及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p),通过计算获得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和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和6个月LA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的LAVmin、LAVprep降低(P<0.05);LATEF、LAAEF、LAPEF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的LATEF、LAAEF、LAPEF均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 RT-3DE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图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功能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白介素-6的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伟 方长庚 +1 位作者 张小勇 光雪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64-464,共1页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炎症介质 白介素
下载PDF
被动固定电极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报道
16
作者 张卫玲 秦中胜 +1 位作者 韩麦丰 王育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电极导线 放置部位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器置入 器质性心脏病 退行性病变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40例VVI起搏器植入患者右心室心尖起搏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萍 杨明 +4 位作者 韩凌 胡文泽 赵燕 陈欣 李晓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9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是否改善心功能。方法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植入单腔(VVI)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RVA和RVOT两组,随访观察半年,对...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是否改善心功能。方法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植入单腔(VVI)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RVA和RVOT两组,随访观察半年,对两组患者起搏参数、心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起搏阈值RVOT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半年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VA组有下降趋势。结论针对VVI起搏患者建议尽量将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在RVOT间隔部,可能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射血分数 右心室心尖起搏 右心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勃 蔡尚郎 +1 位作者 孙品 王茂敬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P=0.001],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48.83±8.42)∶(41.5±11.01)ms,P=0.02],[SPWMD(143.89±12.43)∶(136.45±8.37),P=0.03]。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相对减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及心脏运动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同步性 起搏
原文传递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20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